目前分類:大自然 (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泡水手會皺 其實是演化優勢

法新社 – 2013年1月9日 下午3:05

(法新社巴黎9日電) 英國科學家今天表示,手指腳趾泡水一段時間後會變皺,這是演化而來的優勢,因為這讓人類更容易在水中抓取物件。

外界長期以來認為手指腳趾變皺是外層皮膚吸水膨脹所致,但最近研究發現,這是神經系統對手指腳趾浸泡在水中的反應。

但神經系統為何做如此反應,之前是個謎。

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測試變皺與沒有變皺的手指,拿取潮溼物體時有何差別。

兩組試驗對象必須用拇指和食指夾住玻璃彈珠和釣魚用鉛錘,把它們從原來的容器挪到另個容器。研究人員發現,雙手泡在溫水30分鐘的受試者,移動這些東西的速度,比手指保持乾燥的人要快。

研究領導人史邁德(Tom Smulders)告訴法新社,手指腳趾泡水會變皺可能是人類演化來適應環境,以提升在潮溼表面的活動能力。

他說,手指腳趾泡水會變皺對於在潮溼植被或溪流中採集食物也很有用。(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體自我修復!印度「樹橋」500年屹立不搖

點評:這真的是人類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典範!

社群編輯黃郁棋/綜合報導

曾因降雨太多創下金氏世界紀錄、被稱作「世界雨極」的印度乞拉朋齊,因為建築技術較為落後,讓當地出現一個十分特別的景色:橡皮樹橋。普通的橋可能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得老舊、脆弱,但樹橋剛好相反,只要樹還活著,它就會持續成長、自我修復!

▲▼用樹根製造出來的橋!(圖/翻攝自網路)

在西元1861年的時候,乞拉朋齊曾在「一個月內」降下了9299.96毫米的雨量,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中單月降雨最多的地方。乞拉朋齊位於印度東北 部梅加拉亞邦的山區,人口只有1萬人左右;由於當地的建築技術較為落後,在「造橋」上不太可能使用鋼筋水泥;但是為了過河又不能沒有橋,傳統木橋很容易被 腐蝕、摧毀,怎麼辦呢?當地的卡西族人運用智慧創造了「橡皮樹橋」,成功克服這個問題。

「橡皮樹橋」是怎麼做的呢?當地人會在需要用橋的地方,擺上挖空的檳榔樹,引導旁邊橡皮樹(Ficus elastica)的樹根朝「橋」的方向生長;橡皮樹除了初生根,也會長出次生根。經過10至15年的等待,橡皮樹橋就能順利完成!無公害、最生態、最堅 固、最漂亮又最持久的橋,就是這種橡皮樹橋。

▲鋪上石磚的樹橋。(圖/翻攝自網路)

這種樹橋究竟可以維持多久的時間呢?據說最古老的橋已經使用了超過500年。然而因為這種珍貴的「樹橋」逐漸為外界所知,特地前來觀光的遊客也越來越多;當地正努力保護這種民俗自然資產,免得被外界破壞。


原文網址: 活體自我修復!印度「樹橋」500年屹立不搖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204/135141.htm#ixzz2ENnAEkcY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顛覆貓咪送獵物迷思:因為飼主是「沒用的獵人」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為什麼有些貓咪會將剛捕到的老鼠、小鳥、蟑螂…等小獵物送給主人呢?坊間流傳的說法是「報恩」、「奉獻祭品」;但實際上在貓咪的眼中,卻是把飼主看作「毫無指望的獵人」,也可以說是把你當成牠的家人(幼貓)看待,因此送獵物的行為等於「示範給你看如何打獵」。


▲貓咪把飼主看成「沒指望的獵人」,因此抓獵物回去送給人類。(圖/SHUTTERSTOCK)

根據動物行為學家Desmond Morris 在《Catwatching》(貓咪學問大)一書中解釋,貓咪將剛捕到的小獵物待回家獻給飼主,其實是因為牠們認為主人是「毫無指望的獵人」。這行為通常發生在「已結紮的母貓」身上,因為牠們沒有自己的幼貓,所以把這樣的行為,轉向對待人類伴侶。

Desmond Morris 說,自然環境下的大貓,會循序漸進地讓牠們正在照顧的幼貓認識獵物。剛開始會先將獵物殺死,但不會馬上吃掉,而是帶回去後在幼貓們面前吃給牠們看。下一回則是把獵物帶回來,玩弄一下再吃掉,藉此讓幼貓們觀察牠如何用爪子對付獵物。第三階段則是把獵物留給幼貓吃。等到小貓們再長大一些,會直接在牠們面前獵捕,讓牠們定睛學習。未來小貓會加入獵捕行動,然後試著自己狩獵。


▲貓咪送獵物給主人,是出於「照顧者」的慷慨心態。(圖/SHUTTERSTOCK)

不過被人類豢養的母貓,若是沒有自己的小貓,也沒有把人類當成母親;而是當作「家人」時,就有可能將這樣教導狩獵的行為轉嫁到飼主的身上,也就是出於「照顧者」的慷慨心態。通常人類收到這類齧齒類動物、半死不活的小鳥等,往往是嚇得半死,甚至會對貓咪破口大罵;但貓咪明明是出於好意,如果這樣對待牠,很可能讓牠因此變得不理解或不信任人類朋友。

因此Desmond Morris建議,當人類收到貓咪送的獵物時,正確的回應應該是:一邊讚美牠、撫摸牠,一邊將獵物拿走,然後趁牠不注意時趕快丟掉。


▲好心的愛貓人卡輪收到街貓「小球」送的死班鳩,雙腳腿軟一邊念佛經一邊掃羽毛。小球則在旁邊打滾撒嬌,讓他心情五味雜陳。(圖/方泥卡輪提供)


原文網址: 顛覆貓咪送獵物迷思:因為飼主是「沒用的獵人」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19/129263.htm#ixzz2CfHdfaPc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RW4ztbY8O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VgN4NFoyuQ&NR=1&feature=endscreen


啄羊鸚鵡


啄羊鸚鵡 (Kea)

整體概述:
啄 羊鸚鵡是紐西蘭多種特別鸚鵡中的一員,也是世上唯一真正生長於高山雪地中的鸚鵡,其名稱由來是會發出"keee-aaa"ㄉ叫聲所以得其名,而稱為啄羊鸚 鵡是因為部分人們認為他們會攻擊羊群甚至導致其死亡而得之 ,研究團隊也證實啄羊鸚鵡的確會在夜間攻擊羊群咬牠們的背部來啄取脂肪食用;啄羊鸚鵡也是最不怕人、最活潑、最具好奇心、最具破壞力、最聰明、最頑皮、最 大膽的鸚鵡,在觀光滑雪登山客漸增的紐西蘭高山中他們不懼人、喜愛破壞人類物品的頑皮個性猶如山中小丑一樣,受到不少注目 ,這種聰明絕頂的鳥類非常機靈,學習能力非常高,可以輕易的破解人類的機關來獲得食物,也有極佳的分工合作來達到目的;而在人為飼養上,啄羊鸚鵡價位相當 高昂,數量也很少,國際市場流通上相當罕見;體色以褐色與綠色為主,外型類似尖嘴鳳頭鸚鵡,體型則與大型葵花鳳頭鸚鵡相仿,公鳥的嘴喙比母鳥大,且彎度較 彎曲,其他則無明顯。

啄羊鸚鵡如同大部分紐西蘭鸚鵡一樣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獨特性,其其生長環境相 當艱困,棲地多在海拔950-1400m公尺的高山中,有著半夜行性的習性,單身的鳥兒多50-100隻群聚活動與覓食,社交性強且緊密,野外調查顯示, 啄羊鸚鵡可能為一夫多妻的鸚鵡,他們喜愛於地面上活動,築巢也多築於近地表的岩石縫穴、中空倒木或莖幹樹洞裡,覓食習性也都在地表上,樹葉、嫩芽、花苞、 根莖、花蜜、昆蟲甚至腐屍都是其在野外主要食用的食物,近年隨著戶外運動/活動的增加,愈來愈多旅客湧至啄羊鸚鵡的高山棲地內作滑雪、登山等活動。

他 們天性不怕人且相當頑皮活潑好奇,常會破壞人類的車、帳篷、食物等等物品,而人類的營區與遺留下來的垃圾也成為了他們覓食的好地點,喜愛於地上玩耍嬉鬧, 在雪地裡翻滾,且相當吵雜,對身旁的人類幾乎完全不懼怕。啄羊鸚鵡是少數會攻擊其他動物的鸚鵡,被部分人認為會攻擊、啄咬羊群,或是於近懸堐處飛撲到羊背 攻擊啄咬,使得羊摔落堐邊而死亡,進而可以啄食其肉,但無具體證據顯示啄羊鸚鵡會攻擊生病或身陷陷阱以外的健康動物,由於其攻擊羊群的惡名,許多畜主會獵 殺啄羊鸚鵡,而使其在近數十年來數量大減,現今全球數量約數千至5000隻左右,一直到1986年時啄羊鸚鵡才受到政府的全面保護;野地裡的啄羊鸚鵡多在 7月至1月間的時節裡繁殖,母鳥一次產蛋約2-4顆蛋,孵化需28日,幼雛出生時公鳥會會加入撫育的工作。

體長: 
約48cm ( 19 吋)

分佈:
棲息於海拔600-2000m的紐西蘭南島高山中,從馬爾堡、尼爾森到峽灣區都有其蹤跡。

飼養:
籠 養的啄羊鸚鵡數量非常少且昂貴,他們在籠內是非常吵雜、活潑、大膽、好奇、頑皮、破壞力非常大、聰明且愛玩的鳥兒,所以飼養空間須寬敞且堅固,強大的破壞 力可能會使得籠舍、巢箱與棲木很快地受到嚴重毀損,所以籠舍與巢箱的材料需堅固耐用,啃咬破壞力很大,時常提供粗枝樹幹供其啃咬是必須且重要的,耐嚴寒, 可以時常提供沐浴;可以群養,食物宜提供多樣性,由於他們的好玩、好奇與活潑的個性,如果長期受忽略或是飼於過小的空間中,可能會出現行為與心理上的問 題。

繁殖:
人 工繁殖成果由於籠養數目少所以並不多見,也有群養繁殖成功的案例,國際繁殖者多採置地式巢箱供其繁殖,其巢箱一樣是一般的長方形木箱但是其入口與裡面的多 層隔板比較特別,而其籠舍也需寬敞,尤其是群養時,一次繁殖約2-4顆蛋,孵化期約28天上下,幼鳥約需10周左右與毛長齊,在18個月大時即會擁有成鳥 的羽色,3歲以後達性成熟。


主要資料來源:TOA ParrotZon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pj0425123469/parrot_intro/australianewzealand/newzealand/kea







延伸閱讀
http://tw.myblog.yahoo.com/jw!ZsscYBGfEUJ4nbGt9LdVbUU-/article?mid=2143

http://blog.xuite.net/bethelhone/teatime/17067726-%E9%B3%A5%EF%BC%8E%E5%95%84%E7%BE%8A%E9%B8%9A%E9%B5%A1

http://tw.myblog.yahoo.com/jw!7J4oIJOFERQpk6wNEP_wmuL1ZYsH_WlaPk3WwA0TemKwhw--/article?mid=645


學名:Nestor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科: 鸚鵡科 Psittacidae

亞科: 鸚鵡亞科 Psittacinae

族: 啄羊鸚鵡族 Nestorini

屬: 啄羊鸚鵡屬 Nestor


啄羊鸚鵡屬,是啄羊鸚鵡族當中的唯一一屬,包括兩個來自紐西蘭的品種,及一種已絕種,來自澳洲諾福克島的鸚鵡。

品種列表

啄羊鸚鵡  Nestor notabilis

卡卡鸚鵡  Nestor meridionalis

北島卡卡鸚鵡  Nestor meridionalis septentrionalis

南島卡卡鸚鵡  Nestor meridionalis meridionalis

諾福克啄羊鸚鵡  Nestor productus (已絕種)


分類學

本屬共有三個種,分別出現於紐西蘭及澳洲,其中在澳洲出現的諾福克啄羊鸚鵡約於1851年經已滅絕。

牠們這三個品種均與一種於15萬年前居於紐西蘭森林地區的遠古祖先有血緣關係。

直至2005年一次ZW性別決定系統DNA序列研究中,發現啄羊鸚鵡和卡卡鸚鵡與單型種鴞鸚鵡有親連關係。

從分子數據分析中進一步指出兩種啄羊鸚鵡族的鸚鵡與鴞鸚鵡均來自同一個祖先,而這祖先一早已脫離了鸚鵡科各種鸚鵡的演化軌跡而獨樹一幟。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蟲:其實找黃種人當天敵最快了@.@

轉載自
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135943-big5.html



獅子魚在美國泛濫成災 科學家訓練鯊魚幫忙 獵殺進行時(圖)

  


  鯊魚獵殺外來獅子魚精彩瞬間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10年前,水族愛好者無意間將獅子魚(又名簑)引入加勒比海和美國東南海域。由于沒有天敵存在,這一外來珊瑚物種的數量呈爆炸性增長趨勢。為了保持生態平衡,洪都拉斯當地潛水員正與羅丹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合作,訓練鯊魚捕殺入侵的獅子魚。

  圖為洪都拉斯沿海清澈的羅丹國家公園水域,一頭加勒比海礁鯊正在大肆咀嚼一只入侵的獅子魚。當地潛水員與公園工作人員合作,試圖訓練鯊魚捕殺這一外來 珊瑚礁物種——原產自太平洋和印度洋——讓它們對品嘗這種“進口食品”產生興趣。由于沒有天敵存在,加勒比海和美國東南海域的獅子魚數量呈爆炸性增長趨 勢。10年前,水族愛好者無意間將這種動物引入這些海域。

  最近,攝影師安東尼奧‧布塞羅在羅丹國家公園水域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拍攝,拍攝了一系列鯊魚捕殺獅子魚的照片。布塞羅表示,在洪都拉斯,對鯊魚非常熟 悉的當地潛水高手決定訓練鯊魚捕殺入侵的獅子魚。他說︰“如果鯊魚開始將獅子魚當成獵物並大量捕殺,獅子魚的數量有望最終得到控制,進而保持生態系統的平 衡。”

  


  海洋中的老鼠?


  2010年在洪都拉斯拍攝的獅子魚。數量暴漲的獅子魚佔據了海床和珊瑚礁棲息地,每平方英畝(約合4046平方米)的成年獅子魚數量超過200只。一 只成年雌性獅子魚每年可產大約200萬個卵,這些卵被洋流帶到更遠的地區,導致獅子魚的入侵範圍進一步擴大。美國佛羅里達州自然歷史博物館鯊魚研究負責人 喬治‧博格斯表示︰“我將它們稱之為海洋中的挪威老鼠。與老鼠一樣,它們的足跡遍布世界,你可以射殺它們,毒殺它們或者詛咒它們,但它們不會被趕盡殺 絕。”

  對加勒比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來說,捕食性獅子魚的存在和數量快速增長無疑是一個壞消息,原因就在于獅子魚威脅到笛鯛和石斑魚等本地物種的生存,尤其是 對于已經因過度捕撈而數量減少的物種。獅子魚的瘋狂入侵可能導致位于食物鏈底端的物種消失殆盡,例如鸚嘴魚,它們是一種食草魚類,可保護珊瑚礁免遭藻類和 海草侵害

  


  獵殺進行時


  2010年,洪都拉斯海域,一名潛水員瞄準獅子魚,準備捕殺。在這些令人厭惡的入侵者扎根的地區,獵捕獅子魚的行動得到廣泛支持。攝影師布塞羅說︰ “與加勒比海的所有地區一樣,羅丹海洋公園正試圖找到一個解決之道,其中一個想法便是提高公眾的意識,鼓勵他們捕食獅子魚。”

  除去毒剌的獅子魚可以食用,據說味道非常鮮美。目前,海洋中的獅子魚數量驚人,能夠成為一個穩定的食物來源。布塞羅說︰“在這家公園舉行的比賽中,一 天之內就有1700多只獅子魚被捕殺並吃掉。一名潛水者用橡膠帶魚槍捕殺了60只獅子魚。現在的獅子魚已經遍布所有海域。”

  


  一天的收獲


  2010年,羅丹海洋公園,大量死獅子魚躺在碼頭上。這家公園鼓勵人們捕食獅子魚的做法並不罕見,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同樣啟動了“吃獅子魚”行動,宣傳口號為︰“如果我們無法打敗它們,那就把它們吃掉。”

  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生態學家和獅子魚專家詹姆斯‧莫里斯表示,鼓勵公眾捕食獅子魚的想法是好的,但這種做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于佛羅里達群島國 家海洋保護區或者羅丹國家公園等確定地區來說,鼓勵人們捕食獅子魚是一種具有前景的策略,我們可以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使用魚叉捕殺獅子魚。我們面臨的挑戰 是,如何捕殺足夠的獅子魚以達到控制其數量的目的。它們並不是一種能夠通過拖網捕撈或者其他大規模商業手段進行捕殺的物種,獅子魚往往躲藏在海洋結構之 內,很難在不破壞珊瑚礁或者海岩情況下進行捕殺。當前的現實是,我們還沒有找到理想的策略,用于進行商業性捕撈。”

  


  朋友還是食物?


  2010年洪都拉斯海洋公園水域,兩頭鯊魚面對一頓可能的美餐陷入沉思。當地潛水員正在實施一項計劃,訓練當地捕食者捕殺這種入侵的物種。攝影師布塞 羅對整個過程進行了跟蹤拍攝。他說︰“開始的時候,潛水員捕殺獅子魚而後喂給鯊魚,讓它們對這種獵物產生興趣。第二步,他們培養鯊魚捕殺獅子魚的興趣,具 體方式是將受傷的獅子魚留給鯊魚,讓它們美餐一頓。很快,鯊魚便開始親自追擊和捕殺獅子魚。”佛州自然歷史博物館表示,鯊魚在飲食方面素來貪婪,很多鯊魚 都能夠捕食獅子魚等有毒獵物,並且不會遭受任何副作用

  


  展開攻擊


  2010年羅丹海洋公園水域,一頭鯊魚正在捕殺獅子魚。佛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博格斯說︰“包括鯊魚在內的很多魚類都是可以訓練的。多年來,科研人員進 行了大量研究,訓練鯊魚做各種事情。在我們看來,終極訓練莫過于改變鯊魚的飲食習慣,讓它們在覓食地捕食數量充足的特定獵物。”

  博格斯和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莫里斯懷疑這種帶有局限性的方式能否有效降低已經泛濫成災的獅子魚數量。莫里斯說︰“根據我們當前的發現,訓練當地動 物產生的影響在生態學方面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相關性,如果沒有人類的干預,這些捕食者實際上並不會主動捕食獅子魚。我們希望當地在將來的某一天能夠出現天 然的獅子魚捕食者,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捕食者一直以獅子魚為食。”

  


  成功得手


  隨著鯊魚的得手,羅丹海洋公園又少了一只獅子魚。訓練鯊魚捕殺獅子魚是否就是改變現狀的最理想方式,現在仍是一個未知數。佛州弗隆灘私人環保企業—— 江可口、沿海及海洋科學公司的鯊魚專家小格蘭特‧吉爾摩爾表示︰“羅丹潛水員親自動手捕殺獅子魚可能是更為有效的一種方式,雖然鯊魚也食用他們喂的獅子 魚,但這可能只是一種短期行為。如果沒有人類干預,它們是否捕食獅子魚還是一個未知數。覓食理論指出,生物體更喜歡捕食不用耗費太多體力便可捕獲的獵物。 身邊的獅子魚顯然比隱藏在岩石下面的獅子魚更容易捕獲,一群石鱸或者笛鯛則比一只單獨活動的獅子魚更易于捕獲。”

  


  準備進攻


  羅丹海洋公園,一頭鯊魚準備向獅子魚發動攻擊,得手之後飽餐一頓,整個過程沒有人類干預。這幅照片說明訓練鯊魚捕殺獅子魚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羅丹 公園的計劃將繼續進行。“健康珊瑚礁”組織負責對中美洲珊瑚礁的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健康珊瑚礁”的伊恩‧德萊斯戴爾表示︰“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鯊魚能夠 培養出捕食獅子魚的興趣,在沒有人類干預情況下捕殺這一外來物種。”

  他指出當地人也會大量捕殺獅子魚。雖然洪都拉斯捕魚法禁止使用很多魚叉和魚槍,但羅丹海洋公園是個例外,為訓練有素並且擁有執照的潛水員配備名為“夏威夷彈弓”的魚槍,用于獵捕入侵的獅子魚。

  


  狼吞虎咽

  洪都拉斯海域,一頭鯊魚大肆咀嚼到嘴的獵物,尸體碎片不斷從口中飛出。獅子魚早已在加勒比海、美國東南海域和墨西哥灣定居並且數量快速增長,相比之下,包括鯊魚在內的一些當地物種卻面臨生存考驗。

  佛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博格斯指出,很多鯊魚種群數量大幅減少,人們為了獲得魚鰭大肆捕殺,每個鯊魚鰭的售價在25美元至30美元之間。他說︰“在對待 獅子魚問題上,人們的態度較為統一,均認為它們已經泛濫成災。我希望在管理龍蝦、皇後海螺和鯊魚數量方面,人們也能表現出同樣的熱情,通過積極的國際協作 加以保護。經過不懈努力,我們有望將它們的數量恢復到正常水平。”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雞的起源

今日我們吃的雞肉、雞蛋,都是來自大規模飼養的家雞,這些家雞是經過數千年的馴養而來,而馴養過程對遺傳學研究也貢獻良多。

撰文/黃貞祥、陳志峰

重點提要
■目前畜牧業大規模飼養的家雞,是從野生的叢林雞馴養而來。
■馴養者在育種過程中,基於不同的用途需求,培育並選拔出許多不同的性狀。
■家雞多樣的性狀累積出豐富的遺傳資源,使家雞成為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動物。

今日餐桌上常吃的肉雞,在數十天內就可以從小雞長成兩、三公斤,而專門生蛋的蛋雞,一年可產下 200~300枚雞蛋,這些雞能有如此高的生產力,是經過馴養得到的結果,也就是創造一個人工環境,給予野生動物必要的生活條件,使牠們不受天敵與疾病的 侵害,並透過對行為的控制,使牠們變得更溫馴,能適應大量群聚生活的環境。如今畜牧業大量飼養的雞,就是由叢林雞馴養來的。


雞的馴養大約發生在8000年前,地點可能是泰國或印度。達爾文曾經在1868年發表的《動物和植物在馴養下的變異》一書中提出,家雞起源於印度的紅色叢林雞,主要證據是家雞在形態上和紅色叢林雞最相似,而且紅色叢林雞可與家雞雜交,產生有繁殖能力的後代。

然而後來有學者提出,其他叢林雞也有可能是家雞的祖先,現在的學者則大多相信家雞主要源自東南亞或印度的紅色叢林雞(目前已知的東南亞野生叢林雞有四 種),相信家雞是單獨起源自紅色叢林雞的學者,傾向把家雞分類成紅色叢林雞的亞種;而相信多起源或混種學說的學者,則傾向把家雞分類為新種。

分子親緣關係的證據

近年來,透過分子親緣關係的研究,我們可以更精確了解家雞的起源和演化。第一個分子親緣關係的證據是 來自日本明仁天皇的王子──秋篠宮文仁親王在1990年代發表的兩篇論文。文仁親王和父親一樣是生物學家,並且擔任山階鳥類研究所的總裁。文仁親王和著名 的日裔美國演化遺傳學家大野乾等人,利用粒線體DNA研究家雞和各種叢林雞的親緣關係,他們認為所有的家雞都是單系群,也就是所有的家雞只有一個共同的祖 先,而且家雞就是該祖先的所有後代;他們更指出,來自東南亞的紅色叢林雞是所有家雞的始祖,而馴養家雞是發生在泰國或鄰近地區的單一事件。


不過,支持多起源理論的研究也不少。2005年,日本國家農業生物學研究所的安江浩,利用粒線體和細 胞核DNA進行研究,發現家雞可能有其他叢林雞的血統,包括灰色叢林雞和錫蘭叢林雞。隨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分析更大量的家雞族群樣本 之後指出,家雞和紅色叢林雞可以分成七個明顯的演化支系,而且各演化支系與產地息息相關,因此推論:家雞可能是多次在東南亞和印度大陸起源的。2008年 有印度學者發表分子遺傳學證據,支持家雞多起源的理論。


支持家雞混種起源最有力的證據,來自瑞典烏普沙拉大學的農業遺傳學家安德森(Leif Andersson),他們於2008年發表論文指出,現代家雞擁有的黃皮基因,事實上很可能來自灰色叢林雞,而非紅色叢林雞。黃皮性狀最明顯的特徵是黃 腳脛,而紅色叢林雞的腳脛是青石色的。


美國、墨西哥和中國的農民偏好黃腳脛的雞,並且認為黃皮是雞隻健康的象徵,而歐洲農民則沒有這樣的偏 好。這樣的偏好並非巧合,表現黃皮性狀需攝取胡蘿蔔素,美洲與亞洲大量種植的玉米正含有很多的胡蘿蔔素,而歐洲主要種植的麥類穀物則缺乏胡蘿蔔素。安德森 等人的研究發現,家雞帶有的黃皮基因,和灰色叢林雞的基因非常相近,應該不是後來產生突變,比較可能是在馴養過程中,紅色叢林雞或剛馴養的家雞和灰色叢林 雞雜交,使黃皮基因在家雞中保留了下來。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103期9月號】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生母蛇處女生子 震驚科學界

中央社 – 2012年9月12日 下午5:02

(中央社倫敦1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科學家今天首度發現野生銅頭蛇和百步蛇等脊椎動物能夠「處女懷胎生子」,在未經公蛇授精的情況下進行兼性孤雌生殖,產下一窩蛇寶寶,震驚生物學界。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報導,美國學者在有公蛇、母蛇混居的野外抓到懷孕的北美洲響尾蛇,對生下來的仔蛇進行基因分析,結果發現響尾蛇會在沒有公蛇授精的情況下生殖後代。這種現象稱為「兼性孤雌生殖」,先前只出現在人工飼養、公母隔離的母蛇身上。

科學家說這項發現可能改變我們對動物繁殖和脊椎動物演化的認知。對一般性別的野外物種而言,無性生殖是極端罕見的現象。

所謂「處女生子」現象首先發生在人飼雞身上,近年來極少數蛇類、鯊魚、蜥蝪、鳥類也被觀察到同樣現象。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杜爾莎大學(University ofTulsa)教授布斯(Warren Booth)領銜在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的「生物學通訊」(BiologicalLetters)上發表這項研究。他說,脊椎動物處女懷胎一般被視為「演化新徵」 (evolutionary novelties)。

布斯教授的研究團隊研究2種地理上隔絕、已被廣泛研究的野生蛇類─銅頭蛇和百步蛇。仔蛇出生後,科學家得以研究仔蛇的身體和基因特徵。

在22隻銅頭蛇中,科學家發現1隻母蛇處女生子。另1隻母蛇生了37隻仔蛇,其中也有經孤雌生殖產下的仔蛇。

布斯教授說:「母蛇處女生子的頻率之高,令我們震驚不已。這些仔蛇中,大約有2.5%至5%可能是經由孤雌生殖出生。對於演化新徵來說,這是非常驚人的。」1010912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活在零下40度 北美洛磯山「雪羊」

TVBS – 2012年8月30日 下午10:25

北美的洛磯山脈一處冰河國家公園,在超過海拔2000公尺的高山,住著一種披著雪白長毛的動物叫「雪羊」,「雪羊」不但能在零下40度的低溫生活,特殊的身體構造,還能讓雪羊,輕鬆地走在懸崖峭壁上。

(圖/達志影像)

陡峭的洛磯山脈綿延天邊,這裡是美國的「冰河國家公園」,一年四季都被白雪覆蓋,冬天氣溫只有零下40度,如果以為這麼嚴苛的環境,沒有動物生存,那就大錯特錯,在峭壁上靈活走動,這裡可是「雪羊」的快樂天堂。

(圖/達志影像)

NHK主播:「竟然居住在這種地方,如果腳不小心踩空,不就糟糕了嗎?」NHK記者:「對啊。」NHK主播:「你看雪還一直掉下來。」

身長約150公分,體重超過70公斤,「雪羊」正如其名,有著一身雪白色長毛。NHK記者:「20多公分長又茂密的毛,能保護雪羊免於酷寒。」

除了不怕冷,雪羊更是藝高人膽大,完全不在意,旁邊就是萬丈深谷,走在懸崖上不只不會發抖,還能健步如飛。

NHK記者:「雪羊還能在這跳躍,明明牠體積這麼龐大。」

原來這身好功夫,都在雪羊的腳尖上,仔細看雪羊踩在岩地上時,牠的蹄就會大大張開。NHK記者:「把蹄張開的話,就算是凹凸不平的岩石上,也能站的很穩。」

蹄的底部像橡膠一樣柔軟,也能幫助雪羊不容易腳滑,另外,除了前端的蹄,後方還有兩個小蹄,移動時能剛好卡住岩壁,就像多了煞車保護,在懸崖峭壁上上下下,雪羊自然游刃有餘,能到處找食物填肚子。

平時冰天雪地,枯乾的野草已經是最珍貴的食物,但1到7月,各式各樣的高山植物茂盛了起來,雪羊就能享用夏天限定的豪華大餐。

NHK記者:「雪羊寶寶的體重在夏天時,據說能一口氣增肥2倍以上。」

為了覓食,有時雪羊一天得走上5公里長的路,對雪羊寶寶來說,可是一大考驗。NHK記者vs.主播:「啊,危險,寶寶爬不上去,沒問題嗎?再挑戰一次。」

洛磯山脈雖然險峻又酷寒,卻也因此不怕受其他動物威脅,成了適合雪羊定居的最佳地點。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山浮石漂南太平洋 海底火山爆發?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30日 下午3:42

【台 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南太平洋上出現海上奇觀!面積達2萬5,900平方公里的浮石在海面上載浮載沉。一名目擊的水手指出:「這是我航海18年所見過 最奇怪的景象!」科學家指出,這些浮石是海底火山爆發後,熔岩快速冷卻形成的岩石,因重量輕,所以會浮在海面上;因此稱為輕石或浮石。

浮石通常出現於美容院中,用來光滑皮膚,但紐西蘭皇家海軍日前在南太平洋海面上發現散佈1萬平方英里(2萬5,900平方公里)的浮石漂流在海面上。漂流面積之廣,是美國羅德島州面積(1,200平方英里,約3,100平方公里)的八倍多。

紐西蘭皇家海軍的聲明指出,這一片白色的石頭起初是在空中觀測到的,接著再派出俸祿做進一步調查。海軍上尉奧斯卡說:「我們航至浮石堆時,試圖用聚 光燈找浮石群的最邊緣,但它卻廣不見邊。」他說,這些岩石突出海面約2呎高,在聚光燈下反映出耀眼的白色,看起來就像是冰棚的邊緣。」

浮石通常是火山爆發後,熔岩快速冷卻後的產物。熔岩所形成的石頭重量非常輕,因此會浮在海面上。水手指出,把船行駛至浮石堆中收集樣本,並不會對船造成傷害,因為這些岩石重量很輕。

火山學家巴士達(Helen Bostock)指出,這些浮石來自海底下的火山爆發。科學家將進一步研究,找出究竟是哪一座火山產生這些浮石。有科學家指出,在該區域一座名為莫諾瓦(Monowai)的火山一直都有活動,這些浮石可能是莫諾瓦火山最近爆發所產生的。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偷的榮耀!非洲獵人從15隻餓獅爪下盜取水牛肉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要在貧瘠的非洲大陸生存可不容易,當地住民有時為了一餐,得用些「奸巧」的方法。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紀錄片,拍攝3名年邁的獵人是如何不用一矛一箭,從15隻飢餓的獅子爪下盜取一大塊水牛鮮肉。

▼非洲獵人連偷東西都氣勢十足。(圖/取自YouTube)

這種狩獵模式被稱作kleptoparasitism,即是「劫掠之食」;當獵人群體不足以主動發動攻擊,這就是非常好的一種生存策略。影片中,老獵人一副來勢洶洶的模樣,朝獅群直行過去,「自信就是一切」,獅子果然被嚇退了。

接下來,老獵人必須在獅子意識到他們在「唬爛」以前,用熟練的動作切割下水牛的一條腿。最後獅子發現受騙,只能傻眼地看著獵人離去。




獵人從15隻獅子的爪子下偷走獵物,從2:00開始。(影片取自YouTube)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鋼纖海鞘」外表看似堅硬石頭 剖開竟有鮮紅血肉

ETtoday – 2012年7月3日 上午10:14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奇特鋼纖海鞘有紅色血肉。(圖/io9)智利、秘魯潮間帶有時可見到一顆顆外表粗糙的石頭,這些看似毫無生命的礦物,在剖開以後,裡面卻曝露出鮮紅血肉!這種奇異生物名為「鋼纖海鞘」(Pyura chilensis),在身體外部包覆一層厚厚的動物纖維素,作為保護的外殼。

「鋼纖海鞘」的血液裡富含稀有元素「釩」,含量幾乎是海水的1000萬倍,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強化鋼材的元素。一直以來,「鋼纖海鞘」都是當地漁民重要的交易商品,因為牠們的味道「好極了」。但一直到2005年,科學家才對這些生物進行研究。

海洋生物學家Patricio H. Manríquez表示,「鋼纖海鞘」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生物,牠們出生時皆為雄性,在持續成長、進入青春期以後,就會同時擁有雄性及雌性性腺。一般來說,牠們會採取異體受精的方式,此類繁殖方式較具有演化的優勢。

然而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鋼纖海鞘」也會採取自體受精;這類生殖行為則著重在效率,以繁殖許多個體的方式,確保基因的延續。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險一幕!鯊魚群海中狂噬巨鯨屍 少女全記錄

NOWnews – 2012年6月23日 下午5:48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群衝浪愛好者在澳洲西北部的海灘與鯊魚群發生近距離的接觸,少女瑞秋‧坎貝爾(Rachel Campbell)驚險地錄下近百隻鯊魚窮兇惡極地啃噬鯨魚的屍體過程。

瑞秋在部落格上寫道,當時她正沿著海灘收集貝殼,卻在距離自己不到400公尺之外的海岸線發現這一群鯊魚,嚇傻的她看見現場有近100隻的鯊魚,有的甚至身長達4米。

儘管鯊魚群出現,然而卻澆不熄衝浪者們對於這片海灘的喜愛,事件發生之後,絡繹不絕的人們依然前往這一片海灘,享受與鯊魚一起衝浪的樂趣。



如看不到點此連結http://youtu.be/I6IHvj-Ei20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體力!北極熊能連續游泳10天 最長距離高達354公里

NOWnews – 2012年5月6日 下午12:49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北極熊被認為是游泳好手,不過你知道嗎? 牠們的體力也相當驚人。有項研究指出,北極熊不但能連續游泳10天,最長的距離甚至高達354公里。雖然人類的紀錄,證明北極熊能長時間待在水裡,不過科 學家仍擔心,全球暖化的影響,加速了北極融冰的速度,使得北極熊生存的空間受到嚴重威脅。

美國的科學家在近日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對南阿拉斯加波福海的52隻母北極熊進行持續追蹤,結果發現牠們竟然可以連續游泳10天,倘若中途不停下來,平均能游155公里,而耐力較為持久的,甚至能不休息游354公里,該研究被刊登於加拿大動物學雜誌。

美國地質調查局人員指出,被追蹤的母北極熊身邊都跟隨著數隻幼熊,牠們大多能與母泳渡冰川。報告中顯示,科學家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追蹤10對母子熊,之後有6對安然無恙。這代表了,小北極熊也是可以適應長時間的游泳過程。

北極熊長時間的泳程,是天生的?還是因為迫於生存而展現出來的能力?奧克莉表示,因為GPS是近年研發的科技,以目前幾年的追蹤資料,沒辦法推測到以前的 狀況。她強調,暖化若持續惡化,北極熊賴以生存的浮冰逐漸消失,就算牠們的游泳體力再強大,也沒辦法抵抗生態環境的反撲。

雖然研究結果驗證了北極熊有著強大耐力,能長時間持續在水裡,然而,現今的自然生態環境,卻讓科學家憂心忡忡。阿拉斯加科學中心的生物學家奧克莉表示,因 為觀察報告的目標對象數量還太少,沒有辦法類推在所有北極熊身上,加上,近年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讓北極融冰的速度提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仍舊岌岌可危。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女與豹拍照 遭豹咬頸險喪命

2012年05月05日12:10

英國一名60歲婦人維歐勒 (Violet D’Mello)日前和一家人前往南非的「Kragga Kamma」野生公園旅遊,慶祝她的60大壽,當中維歐勒嘗試靠近豹並拍照,但不久有兩隻豹馬上將維歐勒壓倒在地,並狠咬維歐勒的頸部,維歐勒身上多處被 抓傷,工作人員發現後馬上將維歐勒和豹分開,過了3分鐘維歐勒才脫困。

事後維歐勒緊急被送往醫院,64歲的丈夫表示:「我當時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他仍繼續拍照。維歐勒說,她後來發現豹準備攻擊她的8歲女兒,所有遊客當場 大叫,她說:「還好最後我們都還活著。」不過維歐勒和丈夫都表示,野生公園一直標榜這些動物很乖、很安全,他們才敢接近豹來拍照,卻沒想到這些豹的野性仍 在,他們懷疑為何園方還要開放遊客與野生豹接近。

園方經理康特(Mike Cantor)表示,園中的豹匹們是從小接受人工飼養,個性相當溫馴,「這些豹應該是想跟維歐勒玩,不是真的想咬死她」。


網友表示:

1.三分鐘還咬不死
2.咬後頸卻不轉咬咽喉與血管
可見這豹確實沒有狩獵的想法

貓科動物在交配的時候
雄性常常會咬住雌性後頸來"固定"對方
所以......只怪妳穿得像一隻豹?





維歐勒開心與野生豹合影。翻自網路


維歐勒的頸部遭豹咬傷。翻自網路


驚險一瞬間,被維歐勒的老公拍下。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沒有搞錯! 章魚竟吞食海鷗

2012年05月05日00:08

加拿大卑詩省一名業餘女攝影師,日前捕捉到章魚吞噬海鷗的奇景。

這名女攝影師,當時正與丈夫及家人,於維多利亞一處防波堤散步。她發現有一隻海鷗低頭在水中覓食,但其後才發現,原來真正在覓食的,是一條近1公尺長的章魚,正將海鷗吞噬。

相片曝光後,吸引不少野生動物雜誌及章魚研究員的興趣,因為一般都是海鷗吃掉體型較小的章魚,而這次海鷗反而成為章魚的獵物。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魔鬼的故鄉!土庫曼「地獄之門」 魅火長生不滅

ETtoday – 2012年4月17日 上午7:31

記者蔡賀松/綜合報導

位於中亞的土庫曼(Turkmenistan),國土面積有80%被卡拉庫姆沙漠(Kara-Kum Desert)所覆蓋,在這個日夜溫差甚鉅的惡劣環境裡,時間回溯到西元1971年,當時的前蘇聯地質學家在此設置鑽探裝置,沒想到地表竟意外塌陷成為直 徑100公尺的大洞,由於含有豐富天然氣,熊熊烈火迄今燒不停。洞內外神祕詭譎氛圍與壯闊的荒漠風情相輝映,外界給予它一個響亮封號叫做「地獄之門」,當 初一場「美麗的錯誤」,如今卻造就獨一無二的世界奇景,讓人看了無不嘖嘖稱奇。

「地獄之門」(the door to hell)隱身於土庫曼的達瓦札綠洲(Darvaza,或稱Derweze),因為位處卡拉庫姆沙漠地帶,白天氣溫可以飆高到攝氏50度,到了夜晚卻可能 降到零下33度,日夜溫差相當大,在這座荒漠之中,「地獄之門」儼然成為當地最具盛名的景點。

說到「地獄之門」的起源,據悉是西元1971年土庫曼仍屬於蘇聯領土尚未獨立時,前蘇聯地質學家前來此處進行探勘天然能源,未料地表意外塌陷,內部 的天然氣與有毒氣體不斷向外溢散,當時地質學家決定點燃天然氣,以避免有害氣體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但他們完全沒想到,這個決定竟然意外創造出舉世無雙的 難得奇景,而洞內的熊熊烈火,彷彿獲得源源不絕的能量,從那時候開始就終年燃燒至今,根本無人能預測究竟何時才會停歇。

自從40多年前在地表出現這個直徑達100公尺的超級大洞後,「地獄之門」的傳說也逐漸流傳開來,既神祕卻又令人著迷的景緻,與一旁遼闊浩瀚的大漠風情總是襯托著彼此,吸睛功力十足,它的魅力不但吸引科學家前往一探究竟,更讓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驚呼連連。

這個「美麗的錯誤」雖然賦予當地全新的觀光價值,然而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卻是對於環境造成破壞與資源浪費的一大殺手。因此,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 哈梅多夫(Gurbanguly Berdimuhamedow)近年來有意展開填平計劃,試圖阻止烈火持續延燒下去,以便減少天然氣資源的無謂消耗,同時也希望能夠有效降低地球暖化現 象。

未來可能即將封門的消息曝光之後,許多有意前往當地的好奇訪客也緊張不已,紛紛擔心自己會不會無緣見上最後一面。畢竟這道大門何時宣告關閉,完全沒人能說個準,打算親臨現場揭開神祕面紗的你,勢必得要加快腳步,才不會抱憾終生囉!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古細菌」耐現代抗生素 活在洞穴與世隔絕400萬年

ETtoday – 2012年4月13日 下午4:32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新墨西哥州「列楚基耶洞穴」(Lechuguilla Cave)與世隔絕400萬年,使它形成一個古樸的生態系。科學家在這裡找到「上古細菌」的存在,它們的年紀可能與洞穴一樣老,而且因為從未被醫學界發現,現代抗生素對它們完全沒用。

列楚基耶洞穴位於「卡爾斯巴德洞窟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內,它與其他洞穴一樣,都是由水流經年累月溶蝕而成。由於洞穴孔道僅能容納水通過,因此幾乎沒有生命體可以進到洞穴之內,除了這些微小的「上古細菌」。

「上古細菌」的發現令科學家震驚,不僅是抗藥性方面,它們光歲數就比現代智人種族久遠20倍。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列楚基耶洞穴並不會變成一個細菌炸彈,因為這些「上古細菌」並不會對人類造成任何疾病。

▼列楚基耶洞穴直到1984年才被人發現,在此之前完全與事隔絕。(圖/取自網路)

除此之外,「上古細菌」還有可能成為醫學研究上的重要突破。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萊特(Gerry Wright)指出,「上古細菌」之所以具備抗藥性,很有可能是為了對抗其他微生物,而這也代表環境中或許有具備抗生素性質的生物或物質。

由於每一種細菌皆有各自數百萬甚或數十億年的進化史,若能找到足夠古老的天然抗生素物質,將有機會治癒現代難以被控制的致命病菌,例如炭疽桿菌等。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鯊魚怕磁鐵 蟑螂怕拖鞋 

萬磁王表示:大白鯊交給我就對了

之前流言終結者就實驗過了,小鯊魚有效,大鯊魚可以反抗
因為他可以感應微弱生物電場找東西吃





新發現 鯊魚怕磁鐵

2012年04月06日20:59
Eric Stroud and T. J. Ostendorf Demonstrate How Sharks React to Magnets

美國「鯊魚防禦」(Shark Defense)研究公司,一次在水池進行研究時,意外掉下一塊磁鐵,發現水中的檸檬鯊立即閃躲,於是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研究員將磁鐵用東西包裹起來,讓檸檬鯊看不到,但他們只要將磁鐵放進水中,檸檬鯊立刻開始掙扎,朝相反方向極速游走。

研究員推測,鯊魚用來導航的感應器官會受到磁鐵干擾,就像人類看到強光般不適,自然會速逃。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松鼠試用吸管喝冰沙 終放棄

2012年03月12日16:15 蘋果即時 英國一戶人家日前在自家花園剛好遇見一隻松鼠,對桌上的一杯冰沙相當好奇,見到冰沙有吸管,也想嘗試使用。

屋主卡莉克(Alison Carrick)太太和4歲女兒漢娜(Hannah)就在自家花園,觀察這隻松鼠達2個小時之久,並拍下照片,她們發現松鼠起初非常努力地嘗試用吸管喝冰沙,但最後還是放棄,直接用嘴喝冰沙。



松鼠嘗試用吸管喝冰沙。翻自網路


最後松鼠還是直接喝冰沙。翻自網路



網友:

物理老師會說,她牙齒太長嘴唇無法緊閉,口腔內無法產生負壓,故吸不上來...

松鼠的呼吸系統還有肺容量讓他吸不起來 水的話應該是可以~~

真可愛~可惜他不知吸管要用吸的XD

超可愛的~不過松鼠喝冰沙會拉肚子嗎= =?

沒嘴唇有點難辦到吧...








可愛貓頭鷹 塞進排水管休息

2012年03月13日12:58 蘋果即時

英國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頓恩(Ann Toon)日前在一處排水管,捕捉到一隻貓頭鷹躲進排水管,而且一塞就是一整天,圓滾滾的模樣相當可愛。

頓恩說,她觀察到這隻貓頭鷹躲在排水管睡覺和休息,看的出來牠感覺相當舒服和快樂。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外來草種入侵 大象成救星

法新社 – 2012年2月3日 下午7:57

(法新社巴黎1日電) 根據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今天刊出的一個構想,大象跟犀牛可能被引進澳洲,成為入侵澳洲的一種南非草種剋星。這種南非草種也是森林大火的起因之一。

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環境變化生物學教授鮑曼(David Bowman)表示:「甘巴草(gamba grass)是季風熱帶氣候地區森林大火的主要起因之一,這種巨大的草種已入侵澳洲北部的稀樹草原。」

他說:「這種草對於有袋目草食性動物(袋鼠)以及牛群和野牛群而言太大了,但對於大象及犀牛卻是豐盛大餐。」

鮑曼在「自然」發表的文章中,承認為此引進野生大象「似乎顯得愚蠢」。

他表示:「但是可能控制甘巴草的其他方法,就只有用化學品或是實際清理土地,而這都會傷害棲息地。」(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陳文郁)1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