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時事重點資料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迪士尼與月眉(2005.09.13-中時晚報)

2005.09.13  中時晚報
迪士尼與月眉
呂紹煒

    月眉案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重點BOT案之一。當時是以承租台糖的土地對外招標,投標結果由美國華納兄弟名列第一名的議價者,但政府對華納要求的配合事項都不願承諾,最後華納棄權,由排名第二的長億集團遞補,長億也很爽快的簽約。

    不 過,在計劃執行中,長億卻因擁有豐沛的政商人脈,連與經建會召開的月眉會議上,都能以顧問名義派出立委與會,其對政府單位的壓力不言可喻。就這樣,當時政 府不願給予華納的承諾與條件,一一釋出給長億。至於經營成效,月眉別說對國外旅客完全缺乏號召力,即使對台灣的民眾,也未能形成風潮。

 
    比 對政府當初「建造一個可吸引國內外旅客的大型遊樂區」的政策目標,這個計劃算是失敗了。如果當初引進者是原本就是國際知名、專業能力高的華納,也許,結果 會不太一樣。但在當年國民黨混濁的政商關係中,政府捨知名度高、專業強的華納,取完全無經營娛樂事業但政商關係佳的國內企業,結果就是現在的「斯人獨憔 悴」。

    政黨輪替了,大家得到教訓了嗎?似乎沒有,政治考量、政商關係,仍繼續扮演著最吃重的角色。政府的政策、計劃、建設,仍是政治凌駕專業、關係超越專業。

    香港政府在7年前爭取到迪士尼,今天算是開花結果,未來數十年,迪士尼都可扮演著為香港觀光與經濟加分的要角。但,台灣現在似乎看不到政府爭取或建設什麼,是在未來可開花結果的計劃。今日不種樹,後人那得乘涼?怪得了誰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30514+132005091301158,00.html

 

 

台灣曾兩次與迪士尼樂園“擦身而過”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821/2005/09/12/1385@696870.htm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王奇雲段爽葛懷宇):香港迪士尼樂園今日(12日)在港揭幕。據了解,20多年前,迪士尼公司曾經叩過台灣的“門”。

  據台灣媒體報道,當時,迪士尼慎重考慮在亞洲設立全球的第三座迪士尼樂園,考慮的地點包括日本、中國台灣和東南亞幾個城市。

  迪士尼需要廣大的園區,日本和台灣地區比較,台灣地區土地成本低很多,考慮地理位置觀察,台灣還位居亞洲中心位置,應該可以吸收鄰近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客源。

  但是迪士尼最後評估認為,迪士尼一年至少要600萬人次入園才不會虧本,外來人口必竟有限,迪士尼第一考慮是本地人口,台島當時人口還不到2000萬人,而日本已有1億人口。

  13年前,台灣第二次和國際知名主題樂園接觸。當時臺當局宣佈,臺糖將釋出台中縣月眉一塊200公頃的土地,計劃開發一座中型主題樂園,而且要國際招商。

  最後有兩家企業競爭,一是“中華開發”與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合作,擬建一座華納影城,將好萊塢電影的布景、道具、特效等相關設備都搬到影城,讓參觀的遊客身歷其境,很類似現在的環球影城。第二家是台灣的長億集團,也就是現在的月眉育樂世界。

  但當時華納提出臺當局的協助,一是高速公路交流道須連通華納影城,二是鄰近區域變更為商業用地。這些要求遭到外界“政府圖利財團”的質疑,最後華納撤出台灣。 報道說,台灣地區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機會都流失在自己手上。

  背景:世界各地迪士尼樂園比較

  中國香港

  開幕日期: 12/9/05

  每年入場人次: 560萬(首年預測),預計每日最高可容納3萬人

  成人入場費: $295(平日)、$350(週六/日)

  總面積: 126公頃

  規模: 4個主題區域、兩間酒店、11個機動遊戲及表演節目、8間餐廳、8個洗手間

  美國加州洛杉磯

  開幕日期: 11/7/55

  每年入場人次: 1,370萬

  成人入場費: $413

  總面積: 206公頃

  規模: 由迪士尼樂園、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及迪士尼市中心組成,11個主題區域、3間酒店、19個機動遊戲及表演節目

  美國佛羅裏達州奧蘭多

  開幕日期: 1/10/71

  每年入場人次: 4,400萬

  成人入場費: $466

  總面積: 12,228公頃

  規模: 4個主題公園、兩個水上樂園、23間酒店、20個機動遊戲及表演節目、設有迪士尼市中心、高爾夫球場及其他運動設施

  日本東京

  開幕日期: 15/4/83

  每年入場人次: 1,670萬

  成人入場費: $385

  總面積: 201公頃

  規模: 7個主題區域、48間餐廳及小食店、兩間酒店(另有5間官方公認酒店)及主題公園「東京迪士尼海洋」的7大主題海港、13個機動遊戲及表演節目

  法國巴黎

  開幕日期: 12/4/92

  每年入場人次: 1,250萬

  成人入場費: $381

  總面積: 1,951公頃

  規模: 10個主題區域及遊樂設施、7間酒店、17個機動遊戲及表演節目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novus.pixnet.net/blog/post/28067963

為什麼又是英國研究

好像很多人都已經察覺,許多報紙中「據英國研究」的科學報導常常是誇張且荒誕,不然就是瑣碎且莫名其妙。

事實是,這些「據英國研究」有很多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研究,而是公關公司行銷策略的一環。首先公關公司會針對客戶訂作一些仿科學報導,不用說這些文案 人員大多沒有科學背景;然後他們再找一位學者掛名,這位學者甚至不必參與所謂的「研究」;最後再把這個仿科學文章送到缺稿且嗜奇的記者手上,就成了一篇聳 動的「據英國研究」了。

這種操作手法如同一般的置入性行銷,只是更加曖昧,因為他不直接廣告產品,頂多提到贊助廠商。他們的目的是藉由一些誇張的奇聞軼事吸引讀者注意,趁 機在讀者腦海中植入訊息,或者使讀者更容易注意到他們真正的廣告:例如說你剛讀了一篇旅遊與豔遇機率的報導,就算你覺得他完全在唬爛,也難免會使你對鄰近 版面的旅遊廣告多注目一下。

Bad Science 的作者高達可(Ben Goldacre)醫師就收錄了幾則這樣的案例,例如倫敦政經學院達爾文研究中心的 Oliver Curry 博士提出「男人陰莖會變大」的演化趨勢。或許是這類的新聞很對大眾味口,所以一下子躍上了英國多家報紙的版面。不過這其實只是男性電視頻道 Bravo 為 21 周年慶所推出的行銷手段中的一個環節。

高達可另外舉了一個例子:「由劍橋大學理查韋伯(Richard Weber)教授帶領的數學家團隊研究發現,潔西卡艾芭擁有最性感的體態。」所以你以為真的有一群劍橋大學的教授帶著研究生去做這種毫無學術價值、沒有期刊會接受的「研究」?

這其實是 Clarion 公司為 Veet 除毛膏所做的行銷手段,事實上負責本案的公關公司一開始就找上高達可掛名,甚至還沒進行實際研究就已經告知高達可他們期望的結果。當然高達可拒絕了,最後行銷公司找上劍橋大學的韋伯教授,雖然他一開始同意,不過後來後悔了。

在這則行銷文稿被記者當成科學報導刊出後,高達可拿此事詢問韋伯教授,韋伯的回應是:

Clarion 的文稿並沒有經過我的同意,而且內容錯誤、引人誤解,讓人誤以為背後真有什麼嚴謹的數學。沒有這回事,沒有所謂「劍橋大學數學團隊」參與報告製作。我並沒 有為報告內容背書,也不會答應這樣的要求。我寫電子郵件給 Clarion 聯絡我的人,請她給我一個交代,但我得到的回覆是她正在休假。

Clarion 請我幫忙分析一份針對 800 位男性做的問卷調查,內容是他們對十位明星「走路性感撩人程度」的排名。

潔西卡艾芭排名第七,名次落後。我回覆說,光從這十個人看不出甚麼有意義的結論...(接下來的大意是,他建議或許可以考慮臀腰比和排名的相關性)... Clarion 想從中找出有利於 Veet 行銷的資料。我的見解是這些東西有點有趣但卻沒什麼道理。

.....

全文見
http://www.badscience.net/2007/09/imaginary-numbers/

當這則新聞轉幾手到了華語圈就變成了「劍橋大學評選最撩人女明星 奧爾芭完美勝出」,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劍橋大學的數學家吃太飽沒事幹。以上我們看到一位不擅長和商人打交道的數學教授,莫名其妙的成為行銷活動的「科學」代言人。

另外也有一些人擺明了拿錢辦事,例如擅長發明公式的「阿納爾教授」(Cliff Arnall),他發明了諸如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一年中最悲哀的日子等等公式,這些公式當然背後都有贊助商,也當然都沒什麼科學根據。這位阿納爾其實是 位成功的商人,販賣自信養成和壓力管理課程,偶爾在大學開幾門相關課程,嚴格說起來並不是真正教授或學術圈的人物。Bad Science 對他有詳細的描述,這裡不再贅述,或者你也可以去買本中文版的 Bad Science來看

http://www.badscience.net/2006/12/mediaslut-ideas-money-corporatewhore/
http://www.badscience.net/2009/01/part-432-in-which-i-get-a-bit-overinterested-and-look-up-waaay-too-many-references/

其中一則移植過來變成了「6月20日是今年最快樂一天?英國人這個夏天有點煩」,原文中有關冰淇淋廠商的贊助聲明被移除了,阿納爾還被寫得好像真的是個心理學家一樣。

諷刺的是,就連高達可在《衛報》上的專欄批判此事,阿納爾還特別來信致謝,因為這個批判文章同時也製造了廠商的曝光率,讓阿納爾多拿到一點報酬。

當這些仿科學的文章被抄到國外去、移除原本的商業資訊後,就只是單純的蠢新聞而已。台灣畢竟是個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很多人都有大學學歷,常常閱讀 正規科學新聞(如科景、科學人、科學月刊等等)的人,應該都會質疑這些「據英國研究」的科學報導不論是形式或者是內容都非常粗劣,不是嗎?所以這些就只是 無害的玩笑,不是嗎?

我可沒這麼有信心。因為我看過很多人差不多是你寫得出來、他們看得懂的東西都會信以為真,另一方面這些東西也會讓大家誤解學術研究如何進展,彷彿科學只是一些象牙塔裡的怪人信口開河而已,沒什麼值得探討的價值而且反覆無常。

所以現在你知道了吧,很多誇張的英國研究根本就不是研究,也未必有科學家參與其中,就只是行銷文案而已。

附帶一提,如果你對「情侶平均一年吵架312次、星期四為最高峰」這則新聞感興趣,偷偷告訴你,這其實是英國某衛浴家具商的行銷文案,而所謂的調查就只是他們網站的線上投票罷了。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