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對於颱風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溫室效應增加地球氣候變化之能量,颱風也應映相對加強,說明白點,因溫室效應,扣留在地球的太陽能量增加,颱風吸收的能量也增加(熱能轉動能,動能=風力),海面溫度增加,水氣增加,颱風夾帶水氣量增加.結論:颱風因溫室效應,風力及雨量都增加.

 

CO2溫室氣體之迷思

碳總量C=空氣中的碳總量(溫室氣體)+生物的碳總量(生物體或養分)+溶於水或游離狀態、來自外太空之碳元素之碳元素(此為極少量或易於回歸空氣中)+被埋藏於地球地底下的碳(煤.石油.天然氣)

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才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所以最快最方便的選擇,就是將空氣中的碳轉為固體,就能有效減少溫室效應.
要將空氣中的碳大量轉為固體,由植物合成具有快速,環保,還有經濟效益,但是植物到達一定年齡,轉換率就會逐年下降,也就是說在植物成長期間轉換率好,老齡木轉換率非常差.換句話來說,如果能讓植物保持在最佳的轉換率上,減少溫室氣體才會快.

不過近年來有更大的隱憂,就在凍原底下,有蘊含大量溫室氣體,如果凍原融化了,就會排放出超大量的溫室氣體,而且該氣體不是CO2,而是類似甲烷等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將會更劇.

地球會因為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平均雲層也會增多,雨量也會增加,溫度增高,導致地表侵蝕作用增加(土石流,地形變平坦,泥沙帶入海),海平面上升,雖然雲層會遮點陽光減少點溫室效應,不過這樣的環境劇變,恩...未來怎麼也說不定..馬爾地夫可能是第一個被淹沒的國家..

結論1:砍伐老齡木,並將其保存以固體型態存在,老齡木之生長土地以新齡木代替,快速吸收溫室氣體,並在新齡木到達老齡時再次替換,可達到最高效益.
補充1:林木不只有吸收溫室氣體之效能,特殊功能林當然不能一概論之(水土保持,防風,集水區),其中疏伐跟撫育就不詳談.
補充2:石油.煤.是碳的液體與固體存在,並不是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但是經過人類開發,燃燒使用,成為CO2溫室氣體.天然氣原本就是溫室氣體,但是埋在地下並不會造成溫室效應.
結論2:能有效固定住碳元素,並加以保存,這樣才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量.

補充3:台灣因為地形陡峭,四面環海,所以森林有不同之功用,不能隨意砍伐,例如防風,防鹽,防沙漠化,保水,防止地形滑落,維持空氣品質.


森森如何不息? 人工林也有春天

更新日期:2011/03/28 11:01 洪美惠

週一, 2011-03-28 11:01 — 洪美惠 本報2011年3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韋綸報導

聯合國訂定2011年為國際森林年的當下,世界各地的天然林正遭遇大面積的砍伐;資料指出,2000年至2005年期間,巴西每年消逝的天然林面積,高達350萬公頃。另一方面,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亦指出:林業經營約可固定石化燃料約15%的碳排放量,對於紓緩氣候暖化,效果可觀。

反觀台灣,90年代初便禁止砍伐天然林,並規定伐木林地必須造林,今日台灣的天然林,佔總林地面積高達8成,僅有2成為人工造林。然而,目前台灣紙漿與木材,卻是100%仰賴進口,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我們真的理解人工林的價值了嗎?

此 次愛地球講堂特別邀請前林業試驗所所長、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金恆鑣,帶領民眾理解人工林在環境於生態方面的價值。相較於天然林,人工林的林相單一;在台 灣,人工林的樹齡約為20-50年,與台灣伐地需造林、並於90年代初禁伐天然林的政策有關。他指出,由於進口木材與紙漿的成本,低於台灣自給,加上人工 造林對於生態是衝擊或是裨益等等,都尚有疑慮,人工林經營面臨的挑戰眾多。如何發揮森林「木材以外的價值」,是人工林經營的發展方向。

金 恆鑣對聽眾提出可供思考的問題:「目前台灣有42萬公頃的人工林地,如何使人工林的生態系經營,符合永續林業原則?」他憶及自己的學生時代,當時《寂靜的 春天》一書剛出版,學生進入森林,「看的都是多少錢?」他認為這是過去偏重木材利用,以農業管理、材積生長的思維,造成人工林大面積單純林相的結構。單一 林相的人工林,其生態系內的生物多樣性較天然林低,其中一項原因,便是因為人工林樹冠濃密,不利陽光進入。另一方面,樹冠濃密也使森林土地的有機物質分解 速度降低,也就是地力衰退。

有沒有可能改變人工林的結構與物種組成,增加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使它越來越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 呢?進行疏林作業,或許是可行的方式。金恆鑣解釋,疏開過於濃密的人工林,將有利原生物種發育、更新,改變森林生態系的結構,使其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他 以南投信義鄉的人倫人工柳杉林為例,「當疏開程度達到50%的時候,森林內部的溫度上升,原生樹苗增加,各種蛙類及嚙齒類的數量也增加了。」

金 恆鑣並認為:人工林的碳吸存能力佳,更具緩和氣候暖化的能力。然而,人工林經營複雜,必須釐清對於生物多樣性、森林功能、原生物種復育究竟是好是壞。因 此,他強調發展人工林林業上,首先必須有「生物襲產」概念,以科學方式取得、累積資訊,並將資訊系統化,使下一代能夠持續使用所得的資訊。再者,則要有團 隊精神,從管理機構林務局,到研究機構、學校以及監督機制如立法院和民間團體,都必須各盡其職。在經營思維方面,也應擺脫木材生產的眼光,而是從保育以及 可永續的角度,重新審視人工林的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