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人眼是上帝造物造出來的,現在科學家證實人眼是演化出來的,而且還比章魚和烏賊差!


詳文請看科學人 NO.117 2011/11 P.50

略述:以前因為化石沒有留下眼睛組織,所以無法研究,最近科學家由盲鰻和人類的胚胎發育來著手,發現眼睛原本不是要看東西的,是用來測光調整生物日變化度的(內分泌),後來才演化成有視覺,也發現人類不同於昆蟲複眼的像機型眼睛有很大的缺陷,就是內外顛倒的視網膜,讓光線需要穿過血管跟神經感光度減低,還有視覺盲點=神經在視網膜的開口,不過科學家又發現,章魚和烏賊卻演化出沒有顛倒的視網膜.




引用http://elianphilips.blogspot.com/2011/11/201111-no117.html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1

科學人2011年11月 No.117


四、眼睛的演化:

眼睛在遠古時代並非「視覺器官」,而是負責偵測光線與調整生物的日變節律 -> 十億前年,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分成二支;一支具有「輻射狀對稱的身體」(有上下而無前後之分)另一支形成左右對稱(有頭部,且身體呈左右鏡像對稱)->到六億年前,再分成二支。一支演化成為今日之「無脊椎動物」;另外一支演化成為今日之「脊椎動物」,當時脊椎動物的眼睛還只是能分辯日夜和四季變化「簡易感光器」而已 ->到了五億年前,發生了寒武紀生物多樣化大爆發,才形成現在在光學上及神經學上十分細緻的眼器官。此時出現了二種不同型態的眼睛。一種是在脊椎節肢動物昆蟲身上的「複眼」,這種眼睛由一群相同的感光單位所組成,每一個感光單位構成透鏡或反光鏡,將光束集中到一小撮感光細胞上。複眼提供了廣角視覺和適度的空間分辨率,對體積較小的小型動物來說非常有用;但複眼不適合體型大的動物,因為為了提高視覺解析度,眼睛會變得過大,因些當生物的體型變大時, 就演化出另一種「相機型的眼睛」,這種眼睛中,所有的感光細胞共用一個「聚光鏡」(晶體狀),這些感光細胞並在眼球內壁排列成一片薄膜(視網膜),而這類感光細胞在有顎脊椎動物中(包括人類)有二種變體,一種是提供白天視覺的「錐細胞」另一種是提供黑夜視覺的「桿細胞」(光敏感度更高)。這是約在4.2億年前,海中出現的第一隻有顎脊椎動物例如鯊魚時就出現了。->脊椎動物有三層細胞視網膜,中間層的雙極細胞負責處理感光細胞所接收的資訊,增加了光學處理能力和成像結構,然後將結果傳遞給輸出神經元,再送往大腦解讀。 盲鰻的視網膜只有二層,缺少了中間的雙極細胞,意味著牠們的感光細胞直接和輸出神經元連結,因此盲鰻視網膜的線路構造和脊椎動物腦中的「松果腺」十分相似。非哺乳類脊椎動物的松果腺具有感光細胞,且直接和輸出神經元相接,可以調控日變節律。但哺乳類動物的松果腺細胞已不具感光能力。(我註:但褪黑激素仍有效;而第三隻眼指的就是松果腺或者是腦下垂體)->在動物界,感光細胞分成二大類,彈性細胞和睫狀細胞睫狀感光細胞感光非以應付視覺之用,而是調整日變節律為主彈狀細胞感應光線則用以啟動視覺節肢動物的複眼軟體動物如章魚的相機型眼睛,都使用彈狀感光細胞,但脊椎動物則是利用睫狀感光細胞來形成視覺。->人類的眼睛仍保留了彈狀細胞的後代,但演化為將資訊從視網傳遞到大腦的輸出神經元。

輻射狀對稱的動物_海 星



我註寒武紀寒武紀(Cambrian)顯生宙(Phanerozoic)的開始,距今約5.7億~-5.1億年。這個名字來自於英國威爾士的一個古代地名羅馬名稱「Cambria」,該地的寒武紀地層被最早研究。 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人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寒武紀」(音讀:カンブキ 羅馬字:kan bu ki)

我們對寒武紀的地貌幾乎一無所知。只知當時的大陸有一塊主要的和幾塊較小的。寒武紀氣候溫暖,海平面升高,淹沒了大片的低漥地。當時的動物都住在海洋。這種淺海地帶為新的物種誕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產生了一批具有堅硬的貝殼或內骨骼的動物。牠們形成化石很容易,因此和以前的軟體動物不同,寒武紀動物留下了大量遺體寒武紀生物空前的繁榮昌盛,可謂動物演化史上的大爆炸。新產生的動物有的到了寒武紀末已經滅亡天主要的動物類群都是在寒武紀出現的,包括我們人類所屬的脊索動物(Chorbate)。 在這時期中,地球上首次出現了帶硬殼的動物。雖然寒武紀的動物是海生動物,但牠們很少遨遊大海,而是貼近海底生活。生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為主,特別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和古環動物;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
三葉蟲


我註顯生宙(Phanerozoic顯生宙是距今5.7億年以來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現的時期。顯生宙表示在這個時期地球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