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工,3人做,4人薪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商周出版發行人。曾任《卓越》雜誌、《保險行銷》雜誌總編輯,曾被金石堂書店選為1997年出版風雲人物。何飛鵬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feipengho

 

一位中國的年輕創業家告訴我,他公司創造高績效的祕訣是:5人工,3人做,4人薪。他將5個人的工作,讓3個人來做,但是給大家4個人的薪水。每個人的所得多了約30%,所以都很努力工作,而公司也少發一個人的薪資。

「員工知道公司賺了一個人的薪資嗎?」我問。

「不知道,這是我心中的盤算,沒向員工宣布,」他說。

「那你如何把工作人力減下來?」我又問。

「我先是遇缺不補,讓大家多做事,再視每個人的績效狀況,酌量調整薪資,慢慢就降低了人力,也提升了效率與薪資,」他回答。

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老闆,他用管理的方法,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也提升了公司競爭力,當然也和員工分享獲利。而這個「用比較少的人力完成工作」的方法,也正是早期台灣整體員工生產力不斷提升的奧祕。

在相同的外部環境下,每一個產業裡的各家相互競爭的公司,員工的平均生產力一定是接近的,這是市場競爭的均衡現象。這時候如果出現一個精明的管理 者,懂得運用各種方法來提升工作者的效率,包括組織改造、職能分工與獎勵,變會促成總人力下降,導致薪資節約、成本下降及公司生產力與競爭力提升,對同業 形成威脅,進而成為同業模仿的對象。

組織內人力通常可分成核心工作者與非核心工作者。核心工作人力不可少,非核心/協力型工作者則有減少空間,很容易透過共用、混用的方法,把工作類似的非核心工作者減少。非核心工作者減少兩名,總人力也下降兩名,組織的平均生產力當然會因而提升。

這是最基本的組織人力降低法則,中國現正處於經濟發展初期,各行業整體的平均生產力不高,任何一個聰明的老闆,都可透過這個簡單的方法,有效提升生產力與獲利。但在台灣,各行業競爭激烈,同業間的平均生產力已提至相當高的水準,要再用這種方法提升效率,相對困難。

但這不代表人力精簡與組織瘦身,在台灣已無空間。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單獨的人力精簡不易做,不過只要從產品策略、工作流程,再加上組織架構的調整,還是有機會讓人力進一步降低。

要從組織架構上精簡人力,一定要有決心大幅替換工作團隊,因為原有的工作團隊已習慣過去的工作方法,或是較輕鬆的工作節奏,一旦要做大幅的變革,免 不了有許多人離職。所以身為領導者,要先穩住核心團隊,取得變革共識,必要時可能要換掉所有的非核心人力,甚至只留下30~40%的核心人力,這是動手改 造組織前必要的心理準備。


Chin Wong ·

幾百年以前的理論,實務上完全不適用的543法則也可以

用來寫文章啊?

『我先是遇缺不補,讓大家多做事,再視每個人的績效狀況,酌量調整薪資...』這明擺著是壓榨勞工,一個責任制就可以規避勞基法的第30條每日暨每週之工作時數。
反正薪資是保密的,沒人知道酌量調整薪資到底是加了多少,加100也是加。
而實際上大部份老闆,根本就是5人工作,4或3個人做,只給3個人的錢,這才是真正的543法則。
台灣勞工可悲...

『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老闆,他用管理的方法,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也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請問這位所謂非常聰明的老闆,用了哪些管理方法?是如何提高生產力?降低多少成本,確定真的可以提升競爭力?文中完全沒提。

然後話題一轉又扯回去工作分析、職能分工、獎勵制度、組織再造、變革等等一直在談的管理模式,黔驢技窮了嗎?




Michelle Tang
在大陸,這個方法可行,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工作說明書的概念,或是有概念卻做的不紮實工作說明書亂做,才會變成三個人的工作過去要五個人才能完成,這根本不是老闆很行,而是之前做工作分析的時候亂做一通或是沒做.....說不定這些工作項目好好分析,只需要兩個人就可以完成,老闆真的賺到還是賠到??? 這根本不是什麼管理,而是當初一開始就錯了........... 而且,一昧的降低成本通常不會讓公司永續經營,只會造成整個產業的割喉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