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大自然 (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深居祕魯叢林 原始部族曝光

作者: 諶悠文╱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2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捍衛原始部落權益的「國際生存組織」(Survival International)一月卅一日公布新一批「未與外界接觸」的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部落照片,祕魯東南部鮮為人知的馬什科─皮羅(Mashco-Piro)部族跟著曝光。

西班牙考古學家柯提霍(Diego Cortijo)拍攝到一個馬什科─皮羅部族家庭的活動。馬什科─皮羅部族一向居住在祕魯瑪努國家公園,從不與外界接觸,但近幾個月當地人看到他們的頻率卻增加。

許多人歸咎於國家公園內部和四周盜伐林木猖獗,以及附近石油和天然氣探勘派出直升機低空飛行的干擾,迫使這個部族離開世代居住的叢林。

最近該部族成員用箭射殺了另一支「馬特斯根卡」部族的原住民佛羅瑞斯。廿年來,佛羅瑞斯一直送食物和禮物給他們,試圖建立交情。佛羅瑞斯的人類學家朋友謝波德表示,從這個悲劇可以看出,馬什科─皮羅部族堅持不想被外界打擾。

全世界約有一百個與世隔絕的「未接觸部族」,馬什科─皮羅部族是其中之一。





朱寬
PS. 我沒有種族歧視
只是認為真理不用都隨人家
我們自有明見 亦當適當表達之
這才是進步 這才是專家啊!

2008年 在某個生物多樣性研討會
有人提問這個問題:
人 與貓狗雞羊豬牛也常是許多生態系中重要的影響因子
但沒有官方生物多樣性機構名錄
是否可以增列這幾項生物的名錄
以供生態學研究者 相關領域與大眾使用呢?

那時 發問者連問兩次
我們(臺灣)的主持人也都只有請與會的一位澳洲學者回答
而結論似乎也都只採納這位澳洲學者的看法
列席其他國內外學者都沒有進一步闡釋

時至今日 仍覺得這名錄的事確實很重要
因為只有把這些關於人的因素納入
才能根本朝去除人本看法(一種偏見)的方向發展
而科學是就事論事 是嚴謹的 是普世的
名錄納入人 與貓狗雞羊豬牛
這是科學的!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可視為是另一種偏見)
希望有其他人的想法可以上來分享喔^^

採集研究範疇包括組織 器官的採樣
就像是採集樹的部分枝葉花果
以及動物的皮毛血液 器官切片

以我國的"人類"來講
從出生到成年 至少要抽血(採取血液組織樣本)3次
所以採集研究是一直在進行的事
卻也沒有安全上的疑慮

其實
我倒認為這可能是涉及到多數文明世界人類認知的"道德"問題
試想 世上至少有白人 黑人 黃種人(我們)
為何從沒聽過有動物分類學家將人類分類?
依我們這麼喜歡分類的習性來看 這是一件反常
然而這卻是涉及了政治敏感...
(部份與希特勒 日本天皇 依索比亞大屠殺 歐洲移民屠殺美洲原住民...有關)

依索比亞大屠殺發生於1994年
損失約100萬名國民(包括總統 總理與部會首長)
發生第一晚 據說即損失10萬國民
聯合國每年4月7日為"反思盧安達大屠殺國際日"
著名電影:Hotel Rwanda(盧安達飯店)


另外 還有普世價值觀的問題(或可解釋為民粹的形態之一)
因為"人類至上"的觀點仍究是普遍被接受的
深植在現今主要政經與宗教群體
所以人類是有別於其他萬物
是萬物之靈 是不能以"動物"比擬之的
從達爾文(一個白目)被當代權貴學者宗教人士揶揄攻訐可見一斑
(雖然現在被平反了)

所以想分的人一定有
技術上要分也不是問題
但恐怕沒人敢分
我也不敢分XDD
看未來有沒有那個白目的科學家來分囉!
(這裡說的白目是犯眾怒 是犯"民粹"之怒)

另外
雖然基於我們對於"人類"的關心
所以有"人類"獨立的學門
但這所謂的獨立應該是指"特別關心"
但仍舊包括於"某個"大類的學門之下
好比紅樹林植物 雖然也被分支出來
但紅樹林植物的確也是種水生植物
但為何稱紅樹林植物而不稱水生植物?
只是因為其所屬生態系統的獨特性
所以被獨立出來
其他如蠶學 鳥類學 牛學 人類生殖學等如是

而且
根據生物命名原則
凡有此"名" 必要有標本
人類的模式標本不知館藏在那兒
有沒有誰知道"人類"館藏在那兒呢^^
& 我猜應該是浸液標本喔!

...
......
只是
人到底是種動物
到底是不可能剝離生態系獨立生存
雖然我們重視自己 認為自己獨特
但到底也是不能以人本的想法來挑戰真理
雖說真理不辯自明
但因為想瞭解真理的人是我們
那我們真該好好去弄清楚
這樣 我們才能直接而深切的將問題解決
(如把地球弄熱的動物是誰?)
(讓入侵生物攪亂我們生活的引發根源是什麼?)

所以我支持在調查生物多樣性時
如果是農田生態系 都市生態系
乃至於"未與外界接觸原始森林"等等
當其中有"人類" 或"未與外界文明接觸的人類"時
當視研究者的研究涉及層面的需要
可以彈性地加入"人類 貓 狗 牛 豬"等動物的名錄
而不會被視為是種異端

然而 這樣的生態學者也需要有合適的"學名"來使用
希望各界能平常看待 平等看待
讓"人類 貓 狗 牛 豬"等動物的學名也可以登上物種資料庫中
供所需者使用(也才幾種學名不是?)
而這也是發此文的本意




Sylvia Ty Chiu
任何科學實行會有它的需要性。
若要分類,首先必須看最初的定義:同種的雌雄個體可以互相交配,並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

全世界的狗,無論是德國牧羊犬抑或是阿拉斯加雪橇犬,牠們長得很不一樣,但是能互相交配也能產生有生殖能力的"米克斯"(mix),所以都是同一個物種。狗與狼是同一個種嗎?若去查詢的話,可以發現狼的學名是Canis lupus,狗的學名則為Canis lupus familiaris,與今天的灰狼是同一個學名。但近年來也有研究以mt DNA將印度狼分類出一個獨立的物種(Canis indica)的例子,顯現出分類的方法有許多種,依每個分類領域(biological/morphological/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 etc.)定義差異而有不同的結果。

現今人類的學名為Homo sapiens subsp. sapiens(現代智人,通常將subsp.省略),智人的祖先大概二十萬年前在非洲出現,當時世上已有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學名Homo neanderthalensis),另有直立人(Homo erectus)等等;在演化史上分類學家認為他們與今天的人類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身體結構上或是基因,詳細內容個人並不是很清楚),因而給予不同的學名。由於現今人類的活動範圍極大(交通方式),已不像過去有所謂地理阻隔的限制,因此任何人種都可以互相交配且產生具生殖能力的後代,導致現在有極少完全純種的人類[即使有,如同新聞所描述之"未接觸部落",相信世界上還有許多尚未發現的物種亦未被分類與命名(列入名錄),更何況是人類]。如此一來,將人類分類的依據與意義是什麼?比起其他動植物,人類確實複雜多了,前段也提過,不同分類派學者有各自的想法與堅持,哪種分類方法適合運用於人類至今尚未有任何討論,亦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

最後,個人認為若真要將人類列入名錄,可以目前現有人類學名Homo sapiens來寫,但在此之前,必須先想清楚這樣做的意義代表為何與其必要性。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然界罕見奇景 鯨魚鯊魚大對戰

TVBS – 2011年12月30日 下午5:28
自然界出現一個罕見的奇景,有民眾在紐西蘭南島,拍到殺人鯨在海面和鯊魚對決的畫面,這場鯨魚跟鯊魚的大戰,究竟誰會勝出,答案最後出爐,鯊魚被鯨魚打的落荒而逃。

目擊者:「看那邊,哇!」

海面上黑色的魚鰭,應該就是殺人鯨正在施展功夫,身體不斷扭動,劈向海裡的鯊魚群,這裡是位在紐西蘭南島,知名的藍色懸崖海灘,民眾直擊殺人鯨和鯊魚的大對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結果,殺人鯨技高一籌,把鯊魚打得落荒而逃,為躲避殺人鯨群的集體獵捕,竟然逃向沙灘。

目擊者:「天啊!你看還有另一隻。」

鯊落海灘被犬欺,上了沙灘可兇不起來了,狗都能逗著鯊魚玩,目擊民眾也拍下了這罕見的自然界奇景,讓海洋生物學家來分析一下。海洋生物學家達菲:「我猜在海灘外,海岸線到海之間,應該還有更多的殺人鯨,你看到那隻是在驅趕鯊魚群,讓其他鯨魚獵殺。」

其實,牠們原本就精於集體狩獵,這是3隻殺人鯨,在南極獵殺海豹的畫面,獵殺之前還好好玩一下獵物,才吞下肚,鯊魚在海裡已經很可怕了,沒想到看起來溫馴的殺人鯨,更是殺手中的殺手。

不過,在2700公尺的深海裡,就不是殺人鯨的地盤了,英國一群科學家,利用機器人潛入印度洋,拍到這些奇景,深海噴出的溫泉,竟然就像工廠冒出的黑煙,還有很多奇特的生物,像這些通體白色的蝦,還有一種全身毛茸茸雪怪螃蟹,都是生活在黑色溫泉附近的罕見生物。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貓熊大口吃肉! 陸首次拍到貓熊啃羚羊

TVBS – 2011年12月28日 下午6:07
一般人對貓熊的印象幾乎都是憨厚可愛的模樣,看牠吃東西也就是一些竹子和水果,以為牠就是素食主義者,四川研究人員長期追蹤,在不打擾的情況下,第一次以 夜視鏡拍攝到野生貓熊在吃肉,啃食的是羚羊肉,這個發現讓研究人員都非常驚奇,因為這足以應證國外研究,貓熊曾是肉食性動物,也提醒大家別因為貓熊可愛想 擁抱牠。

這隻野生貓熊竟然拖著羚羊的屍體,大口啃著生肉,吃得津津有味,您沒看錯,這是第一次清楚拍到貓熊吃肉的珍貴畫面。四川國家保護區員工:「應該是第一次拍到這麼清楚的影像,就是說證明貓熊在野外,也吃這種竹子以外的其它食物。」

研究人員興奮的表示,這隻貓熊花了2個多小時在啃食羚羊,而這全程都被四川貓熊保護區員工架設的紅外線攝影機錄了下來,一般人對貓熊的印象都是,在地上翻滾、玩耍,或是挺著大大肚子在吃東西的可愛模樣,讓人忍不住想要抱抱牠。

TVBS記者黃康棋(2002.11.02):「好啦好啦。」

根據國外學者研究,貓熊的祖先曾經是肉食性動物,身上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就是最好的證據,後來因為環境變遷等自然因素,貓熊不得已才以竹子為主要食物。



2011年12月28日 09:42

科學松鼠會-財新博客-新世紀的常識傳播者-財新網


今日,新聞報道安裝在四川平武縣老河溝林區的紅外線相機於2011年11月9日晚11時許至次日凌晨5時,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將一具牛羚的屍體啃食的幾乎一點不剩。平日里印象憨態可掬的熊貓還會吃肉?其實,熊貓吃肉並非罕見,一則瘦駝的舊文,為大家解讀熊貓凶猛的一面。

今天好運氣,熊貓要吃雞。吃竹子的大熊貓大家見多了,要是哪天看見它開次葷,簡直比讓老虎吃草還難得。呃,好吧,其實野生老虎也經常吃點兒草,所以,大熊貓開葷也並不罕見。這不5月2日,武漢動物園的大熊貓“希望”就把隔壁翻牆進來的孔雀——好歹也是雞形目的,算是大公雞一隻——給活捉了。(新聞鏈接)

【武漢動物園的大熊貓咬住藍孔雀的脖子將其殺死。】

世界自然基金會知道了這個事兒可能會有點小不爽,畢竟大熊貓是他們的標志。WWF在對大熊貓的介紹中這樣寫道:“這是一種平和的,吃竹子的動物”。

其實,要搞清楚熊貓為什麼吃雞,首先要搞清大熊貓的身世,而這得從它的牙齒說起。牙齒,是動物分類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最愛,因為他們發現,不同食性的哺乳動物,牙齒的形態和數目差異很大,而同種類動物的牙齒又很相似。更妙的是,牙齒堅固無比,是最容易保存下來的化石標本,這給研究動物演化發展提供了很便利的材料。哺乳動物,除了少數鯨類,成體牙齒的數量都在44個以下,動物學家們把這些牙齒分為四類,即門齒(incisor)、犬齒(canine)、前臼齒(premolar)和臼齒(molar),它們分別起到了切割、穿刺、撕裂、研磨的功能。動物分類學家會把一種動物的牙齒種類數量用“齒式”表示出來,比如狼的齒式是i.3/3,c.1/1,p.4/4,m.2/3。這表示上下頜每側各有3個門齒,1個犬齒,4個前臼齒和2個上臼齒及3個下臼齒。

大熊貓有兩對鋒利的犬齒,正是這兩對“短刀”曾經多次把試圖與之近距離賣萌的游客咬傷。而在四川和陝西,也經常有野生大熊貓襲擊家畜家禽的報道。那這鋒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動物中的殺手——食肉目動物的標志呢?食肉目,是哺乳動物里“惡漢”聚集的一個目,豺狼虎豹熊狐獾貂都是它的成員。正如其名,食肉目聚集了哺乳動物裡面大多數的捕食者,它們四肢發達、行動敏捷,特別是擁有尖牙利爪。養過狗和貓的朋友一定會對他們的食肉目小寵物的那兩對尖利的犬齒印象深刻。雖然很威風,在動物分類學家眼裡,兩對大尖牙並不是將一種哺乳動物劃到食肉目門下的依據,比如跟我們人類同屬靈長目的狒狒就同樣擁有傲人的犬齒。科學家們關心的是上頜最後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第一對臼齒,所有的食肉目動物,這兩對
牙齒各自生出了兩個鋒利的尖端,當它們咬合在一起時,這四個尖恰好像鍘刀一樣可以切碎和撕裂任何堅韌的肌肉、韌帶,這兩對牙齒,也被特別稱作“裂齒”。這兩對裂齒,才是食肉目的標志。大熊貓擁有典型的裂齒,屬於食肉目是毋庸置疑的。


【現生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頭骨模型,示包括駭人的犬齒在內的各個牙齒。紅色的部分是“裂齒”,右上作為參照的是寵物貂(Mustela putorius furo)的牙齒,它們都是食肉目的成員。】

那麼大熊貓是怎樣變成食肉目中罕有的素食者的呢?其實,動物的食性是經常充滿彈性的。大熊貓的所屬的熊科動物和親戚浣熊科動物都有龐雜的食譜,雖然它們都生著一口標準的“肉食牙”,在動物性食物缺乏和其他食物來源充足的時候,這些胖嘟嘟的家夥會毫不猶豫轉換食譜,所以我們會看到掰玉米的熊瞎子(亞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和在城市垃圾箱里討生活的浣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大熊貓的祖先——800多萬年前的祿豐始熊貓 Ailurarctos
lufengensis的牙齒化石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廣食性”的,體形類似狐狸的動物,不過它的菜單中還罕見植物,因為它的臼齒小而且平滑,還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纖維。那時候始熊貓生活在相當於現在整個東亞中南部的溫暖濕潤的中低緯度林地,這里食物充足生活安逸。不久,冰期來臨,原本廣袤的溫帶和亞熱帶森林面積迅速縮小,退縮到現在廣西雲南貴州和中南半島一隅。不僅僅是生存空間變小了,始熊貓還面臨強悍的競爭者——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廣食性動物們也被嚴寒驅趕到了始熊貓的地域。

面臨這雙重壓力,始熊貓必須做出選擇,要麼變得更加強悍,要麼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後者是一條“捷徑”,因為無論地球的哪個角落,食譜龐雜的廣食性動物都是“全能戰士”,廣食性動物碰在一起,將會展開全面的競爭。而轉換菜單,就可以避免這種競爭。於是,我們看到200萬年前的小種大熊貓 Ailuropoda
microta——這是一種體形如胖狗的動物,已經擁有了粗糙寬大的臼齒,這是食草的標志。食草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相比肉食,植物性食物營養匱乏,特別是這個才換了菜單的家夥還沒有來得及演化出一套適應植物的消化系統。於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它們必須不停的吃,我們無法目睹小種大熊貓的生活,不過現存的大熊貓一天要花費12-18個小時進食,吃掉12-38千克的竹子。同時,它們的身體變得更加龐大和近似球形,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身體散熱產生的損失。

【200萬年前的小種大熊貓(Ailuropoda microta)頭骨,可見它已經具有了類似草食動物的寬大的臼齒。】

100萬年前,秦嶺和雲貴高原都隆起了,這阻擋了來自西北寒冷的風,同時這一時期,全球氣溫也變得溫暖起來。森林再度向北延伸,大熊貓的祖先又得到了充足的生活空間。這時小種大熊貓已經被一種體形比現存大熊貓更大的巴氏大熊貓 Ailuropoda baconi代替。從牙齒來看,巴氏大熊貓已經十分接近現存的大熊貓,它們的臼齒都具備了寬大於長的“舌側齒帶”和多結節咀嚼面,幾乎是徹底的食草動物。這一時期也是熊貓史上最繁盛的一段,現在的華北、華中和華南都可以見到巴氏大熊貓的痕跡,幾乎在這一時期所有的猿人化石附近都可以找到巴氏大熊貓的化石。

好景不長,一萬年前,又一次小規模的冰期到來,巴氏大熊貓重新退回南方山嶺遮蔽的溫暖峽谷之中。更不幸的是,這一時期,人類繁榮起來。人類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廣食性的動物之一,上至飛禽走獸,下至樹皮草根,人類無一不食。此時巴氏大熊貓已經演化成現今的大熊貓,而且體形開始變小,這往往是物種衰落的先兆。溫順的大熊貓和北方的猛獁象以及紐西蘭的恐鳥一樣,這些本已走向衰落的物種在人類弓箭陷阱和鐮刀耕犁的逼迫下,要麼滅絕,要麼即將滅絕。 2000年前,大熊貓在我國的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和雲南五省還可以見到,那時候人們叫它“貔貅”、“ 貘”、“
騶虞”。而今天,除了陝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面積不到6000平方千米的隱秘山嶺中還有1000多只野生大熊貓,我們只能在動物園見到那些被“馴化”的國寶。

曾經轉換食譜而得以在與其他廣食性動物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大熊貓,現在,只能用偶爾咬人抓雞發發“熊”威這種無奈的方法告訴我們,它們也曾有過野性的過去,它們的牙齒,仍然還是鋒利的。












恐怖「切蛋魚」 專咬男人蛋蛋

2011年12月29日14:53 蘋果即時

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最近傳出多起男性在湖中睪丸遭到咬斷、失血過多致死的案例,死者多為當地漁民,經調查後發現,原來當地的湖泊中被人棄養由巴西引入的鋸腹脂鯉(Pacu fish),這種魚是食人魚的近親,在原產地也被稱為「切蛋魚」(Ball Cutter)。

根據英國《太陽報》(The Sun)的報導,一位53歲紀錄片主持韋德(Jeremy Wade)親自前往巴布亞紐幾內亞,並活捉了一條鋸腹脂鯉,還徒手拉開這條重達40磅(約18.14公斤)的怪魚口腔,可以清楚看到口中有著近似人類牙齒和強而有力的肌肉。

鋸腹脂鯉原來生活在亞瑪遜地區,屬於草食性魚類。但15年前被引入巴布亞紐幾內亞後,卻因生存環境中適合食用的植物不足,馴化成為肉食性。當地由於天氣炎熱加上貧窮,很多人都會到湖中洗澡沖涼,因而發生意外

韋德和他抓到的鋸腹脂鯉。翻攝網路

鋸腹脂鯉口中的利齒。翻攝網路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親交配 臭蟲大軍猖獗關鍵

路透社 – 2011年12月7日 下午11:05
(路透芝加哥6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近親交配也許是臭蟲成功的秘訣。在美國幾近滅絕的這種吸血害蟲,近幾年又捲土重來,迅速侵襲公寓大樓,且對一般殺蟲劑具有頑強的抗藥性。 光是紐約市每年就得斥資4000萬美元來控制臭蟲。 1項臭蟲遺傳學研究如今說明了原因。該研究發表於費城召開的美國熱帶醫學及衛生學會(American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會議上。 由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University)的夏爾(Coby Schal)和瓦爾戈(EdVargo)領導的昆蟲學家團隊,研究侵入北卡羅來納和新澤西3棟多層公寓大樓的臭蟲基因,發現牠們的遺傳差異極少,意味多數 臭蟲是近親。 牠們的血緣關係如此親近,致使研究團隊懷疑,大批成患的臭蟲可能由1或2隻臭蟲繁殖而成。 夏爾表示:「我們發現,臭蟲的孳生其實始於極少隻的臭蟲。」 他說:「1隻已交配雌臭蟲開啟臭蟲的孳生,她繁衍後代,而這些後代再與彼此及自己的母親交配。」 他指出,「這和許多動物不同,對人類來說更是禁忌」,主要是因為近親交配可能導致遺傳畸形。 然而,夏爾表示,有些動物能近親交配,且不會產生有害影響,包括蟑螂。中央社(翻譯)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11202/10187.htm#jtss-fb

紐西蘭發現世界最大昆蟲 體重更勝三隻老鼠

點評:小編:實在有夠大隻的,是要嚇傻誰@@

2011年12月2日 00:06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紐西蘭發現的巨型威塔(Giant Weta),正大口大口啃著胡蘿蔔,這隻巨型威塔重達71公克,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昆蟲。(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紐西蘭發現世界最大的昆蟲巨型威塔(Giant Weta),威塔(Weta)為紐西蘭當地的特有物種,外型像長了腳的蚱蜢,只不過威塔沒有翅膀,光是在紐西蘭威塔就有70個品種。圖中的巨型威塔重量達 71公克,號稱為目前世界上最大隻的昆蟲,是普通老鼠的三倍,也比一隻麻雀重。

威塔在進食時會用有力的下顎啃咬,大部分的威塔是肉食性或雜食性的。巨型威塔被發現的地方為紐西蘭的小屏障島(Little Barrier Island),由於該島上缺乏比巨型威塔更大的獵食者,才能出現重量如此驚人的巨型威塔。

發現這隻巨型威塔的是當地的公園護林員馬克(Mark Moffett),馬克表示拍這照片的同時威塔正大口大口的啃著胡蘿蔔,似乎完全忘了他正被人抓在手上。這隻巨型威塔很快的就把胡蘿剝吃光了,馬克笑著 說,由於這是一種瀕臨絕種的生物,他可不希望因為吃太快而消化不良。

▲巨型威塔外型酷似蚱蜢,其體型之大不知會嚇壞多少人。(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原文網址: 紐西蘭發現世界最大昆蟲 體重更勝三隻老鼠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11202/10187.htm#ixzz1fLSKQuJG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極海底「死亡冰柱」 所到之處急凍任何生命!

林奐成

2011年11月24日 23:08


  • BBC攝影師日前在南極洲捕捉到「死亡冰柱」往下伸張、冷凍所有海底生物的過程。(圖/翻拍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BBC)攝影師日前在南極海底捕捉到「死亡冰柱」(icicle of death)往下伸張、冷凍海底生物的過程,影片呈現大自然的威力與絕美,震撼人心。

這段BBC《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節目的影片顯示,從海面延伸下來的冰柱釋放出低溫、高濃度的鹽水,隨著鹽水向下沉落,周遭的液態水逐漸凝結成綿狀冰。最後,「死亡冰柱」延伸到海床,隨即冷凍了海星和海膽。

此過程中,冰柱宛如一位魔法師將細長手指伸向海底,觸碰並毀滅了所有生命,將它們永遠冰封在當下時光。《每日郵報》指出,自1960年代發現此名為「brinicle」的自然現象以來,這是人類首度用攝影機將之完整紀錄。

BBC攝影師米勒(Hugh Miller)和安德森(Doug Anderson)花費近6小時,利用「縮時攝影法」(timelapse)在南極的小拉卓貝克島(Little Razorback Island)附近海域拍下驚人影片。


原文網址: 南極海底「死亡冰柱」 所到之處急凍任何生命!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11/24/91-2760877.htm#ixzz1f6sLVyPn




BBC Nature: 'Brinicle' ice finger of death filmed in Antarctic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筒樹變水桶樹? 裝水龍頭湧泉水

東森新聞 – 2011年10月29日 上午10:35

樹幹裝水龍頭,水一直冒,怎麼一回事?就在嘉義圓潭自然公園,有一棵筆筒樹,簡直就像是水桶樹,天然水就從樹幹一直流出來,而且水流量還不小,一流就是十八年,歷經八八風災,就算樹幹斷成兩半,水還是照流,完全不停歇。

打開水龍頭,水一直流,嘩拉嘩啦,這個水龍頭是真的插在樹幹上,而且水流量還頗大,先是從旁邊漏出大量水,結果最後把水龍頭衝壞了,筆筒樹變成了水桶樹,民眾說看都沒看過樹流出大量的水。

就 是這名男子把水龍頭裝在樹上,他也是最早的發現者,時間回到民國八十二年,他來到這裡開墾,沒多久這棵樹就冒水了,八八風災期間,雖然這棵樹被攔腰折斷, 不過水依然沒有停過,但樹為何會冒水呢?可能是這座山高度為一千四百五十公尺,沒有人為過度開發,而這棵樹底下有一脈水路,才造成這樣的結果,天然泉水從 樹中湧出,發現者王先生說泡出來的茶,有不一樣的甘甜風味,滋味如何,歡迎各路好友親跑一趟,試試看就知道。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視新聞100年10月8日下午6:58

用泥土就能養魚,這聽起來真的很神奇,這是新推出的魔法
魚,用保存技術讓魚卵可以休眠在泥土裡面,如果要養魚,只要把這魔法泥土加一點點水,30分鐘後,小魚就會出現了。

打開這個小紙盒,拿出一包泥土,還有小玻璃瓶,可不是要種盆栽而是要養魚,泥土怎麼養魚?先把這包泥土,加入乾淨礦泉水中,接著就等30分鐘,神奇的事發生囉,有大約1公厘的透明小魚,在水裡游啊遊。

但怎麼泥土會變出魚,原來有個小秘密,這種魚叫鏘魚,原產地在非洲,特性是乾季產卵在腐土裡,只要一下雨就孵化,所以用保存技術,存在土裡的魚卵,當然碰到礦泉水就會生小魚,而且長大後就會變成這種五顏六色的漂亮模樣,而泥土養小魚,也讓這神奇魚,變成現在最熱門的可愛寵物。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科學家製作口服珊瑚防曬片

更新日期:2011/08/31 10:55

英國科學家發現了珊瑚防曬的秘密。他們將把這種胺基酸作成藥片,讓人類也可以不靠防曬油就能達到長期防曬的效果。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科學家觀察了珊瑚的防曬機制。他們發現,寄生在珊瑚身上的海藻提供了防曬的化學物。研究人員「龍保羅」博士說,珊瑚吸收了這種化學物以後,製造出了可以防曬的胺基酸。海藻把防曬胺基酸吃進去以後,也能達到防曬的效果。

「龍保羅」說,吃珊瑚或是海藻的魚也能吃到這種胺基酸,讓魚的皮膚和眼睛有一層防曬膜。「龍保羅」說,顯然防曬胺基酸已經進了食物鏈。不過,人類不能直接吃珊瑚,所以,他們將製造這類胺基酸,讓胺基酸保護人類的皮膚和眼睛不受紫外線傷害。

「龍保羅」說,這種防曬藥片不但可以保護皮膚還可以保護眼睛。而且吃一顆就可以有好幾個星期的防曬效果。珊瑚防曬藥片唯一的缺點是,吃了以後皮膚不會變成古銅色,希望把皮膚曬黑的白人今後大概得另謀良藥了。


延緩皮膚老化 防曬學問大

更新日期:2011/08/20 04:21

文/張學倫

皮膚保養品種類繁多,保濕、防曬、抗老化、美白等各式產品令人眼花撩亂,每一樣各有不同功能,但如果要皮膚科醫師只能從中選一的話,我想大部分醫師都會選防曬產品,因為皮膚科醫師最知道防曬的重要性!

好的防曬產品,不僅可抵擋紫外線,延緩皮膚的老化,減少細紋、粗糙、鬆弛、蠟黃等,更可減少臉上的斑斑點點和血管擴張,達美白功效,有的也具有保濕功效。然而,要做好防曬的工作,難道只是擦擦防曬乳液那麼簡單嗎?

有人認為,出門撐個傘,戴個帽子,加上棉口罩就好,但光線會經反射、折射等跑到皮膚,一般棉口罩防曬係數很低,因此不夠。雖然現在的人漸漸能接受出門擦防曬的觀念,而且知道不止要注意UVB係數,還要注意防UVA係數。

然而防曬品絕不是有擦就有效,要擦到一定的厚度才能達到效果。以SPF50產品為例,是以2mg/cm2為測試標準,如果只擦一半的量,也就是1mg/cm2,那防曬係數可不是變為25,而是只剩下7左右喔!所以臉頸部,一定要擦到半茶匙的量才夠!

防曬品須擦一定厚度

較 新的觀念,則認為除了擦上過濾紫外光穿透皮膚的一般防曬產品,更應在擦防曬前,塗抹一些抗氧化物,來防止少數可穿過防曬乳液保護的紫外光線,或是一些防曬 品無法隔離的粉塵、污染物等其他物質,防止在皮膚產生極具破壞力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造成皮膚的發炎反應,破壞皮膚細胞、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減少真皮 層內的玻尿酸含量,會讓皮膚老化。

抗氧化劑主要是一些可減少自由基破壞的維生素、礦物質或天然因子,具有延緩老化和減少皮膚癌變的效果。市面上的保養品常見添加的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B3、B5、C、E,硫辛酸、輔◆(左酉右每)Q10、艾地苯、大豆萃取物、植物多酚(葡萄籽、兒茶素)等。

之前有人提出口服防曬產品的觀念,就是以這類抗氧化物為主,補強未塗抹到或是厚度不夠的部分,來達到預防和修復自由基對皮膚的傷害。然而,以目前證據而言,口服防曬產品僅能當輔助角色,尚無法完全替代局部塗抹的防曬和抗氧化產品。

防曬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值得你花點時間和皮膚科醫師討論。預防勝於治療,趁早養成防曬觀念和習慣,可預防及延後皮膚老化、鬆弛、皺紋及斑點,其效果遠比產生老化跟斑點後再補救好得多,也可以省下一堆打雷射和醫美療程的費用喔!(作者為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及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心"蜂"狂季! 到野外別噴香水

更新日期:2011/08/18 21:28

一歲的小妹妹被虎頭蜂螫死,我們要提醒您現在正是蜜蜂非常活躍的季節,除了新竹之外台中市豐原最近也發現很多蜂巢,不少民眾都被蜜蜂叮咬。到底要如何避免被蜜蜂攻擊,一塊兒來看看。

別小看這不怎麼大的蜂窩,裡頭可能有五六百隻虎頭蜂,看到蜂窩時千萬不要大聲喧嘩也不要驚動它。就算只是輕輕搖動樹幹,就會有好幾隻虎頭蜂跑出來,防衛心相當強。怎麼分辨虎頭蜂和一般蜜蜂?

蜂窩形狀差很多,左邊是一般蜂窩外殼有好多小洞組成,但右邊的虎頭蜂窩,外殼是螺旋狀而且是封閉的形式。體型的話,一般蜜蜂只有一兩公分,但虎頭蜂將近三公分。近距離看虎頭蜂凶惡的樣子,讓人頭皮發麻,真的遇到它該怎麼辦?

雨衣質料光滑,虎頭蜂沒辦法停靠也就可以避免被叮咬,穿上雨衣後趕快跑,而且要順風跑減少氣味飄向虎頭蜂,才不會被找到。還有到郊區或是山上,不要穿亮色系的衣服,女生別噴香水男生別用髮膠,因為這些香噴噴的味道,都會刺激虎頭蜂發動攻擊。


存亡之秋 虎頭蜂秋天攻擊最凶猛

更新日期:2011/08/19 08:27

秋天是虎頭蜂最凶猛的季節,每年秋夏交際,常傳出虎頭蜂攻擊登山客事件,生態學者認為春季和夏季,虎頭蜂忙於哺育 幼蟲和構築蜂巢,因此警戒範圍小也無餘力攻擊。但在秋天時,蜂后產下最後一批卵,為了保護未來的蜂后,也正是蜂群的「存亡之秋」,因此警戒範圍就加大,對 入侵者的攻擊就更強。醫師指出,萬一被虎頭蜂螫咬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趕緊就醫。(彭清仁報導)

新竹發生一歲女童被虎頭蜂攻擊致死案件,台大醫 院新竹分院是否有醫療疏失,目前正由檢方進一步調查當中。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醫師林保方指出,每年秋天都有不少登山客被虎頭蜂攻擊的案例發生。而不少的生 態專家也認為蜂群在春季和夏季,忙於哺育幼虫和構築蜂巢,警戒範圍小,也無餘力主動攻擊。但在秋天時,蜂后產下最後一批卵,為了保護未來的蜂后,因此對蜂 群來說真的是﹂存亡之秋」,警戒的範圍也加大,攻擊力道也更強。

民眾如果秋天時上山,醫護人員建議民眾不要使用化妝品、香 水,並穿戴白色衣帽和長袖、長褲。如果不幸被蜂螫,當下要用鑷子或針挑出蜂刺,不要用手去擠壓傷口的刺;可使用氨水、尿液或蘇打水敷於患部五到十分鐘,以 中和毒液;局部施以冰敷以減輕腫疼痛,並儘速送醫治療。若患者呼吸困難,需給予氧氣,並保持病患溫暖,患者若有休克現象,讓病患躺下,頭低腳高。如果群體 出遊活動,應備醫藥箱,最好內含抗過敏藥劑,腎上腺皮質素等,可在不慎遭虎頭蜂螫時緊急使用。當然遇到虎頭蜂時,應儘速以迂迴路線逃離。




虎頭蜂窗外築巢 螫死週歲女嬰

更新日期:2011/08/19


虎頭蜂螫女嬰 送醫2小時喪命

更新日期:2011/08/19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鵑偷下蛋 鶯鳥傻傻養

2011年 07月27日

《蘋果》「愛地球」專欄,每天刊登有趣或特殊的植物、動物或自然景觀等大自然生態照片,推動愛地球的生態保育觀念。

達人語:

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何一先說,杜鵑的特色是「托卵」行為,會把蛋下在其他鳥類的巢,讓其他鳥類把杜鵑雛鳥養大,且杜鵑雛鳥背部有一特殊組織,能較快把蛋殼頂破,破殼後會把其他尚未孵出的蛋頂出巢,所以巢中往往只剩一隻杜鵑雛鳥接受餵養,而最常當「便宜父母」的鳥便是鶯科鳥類。
成鳥對雛鳥有強烈情感,就算杜鵑雛鳥體型比大葦鶯成鳥大,但只要雛鳥張嘴,大葦鶯仍忍不住叼食物給牠。文╱邱俊吉.圖╱英國《每日郵報》

大葦鶯小檔案

學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體型:長19公分,鶯科中最大型鳥類
特徵:喜好在濕地、水域周圍的草叢中或矮樹上築巢
分布:亞洲、歐洲廣泛分布

杜鵑小檔案

學名:Cuculus Canorus
體型:體長32~34公分
特徵:成鳥把蛋下在對方鳥巢中,讓其他成鳥把自己的雛鳥養大
分布:亞洲、歐洲廣泛分布
資料來源:何一先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非發現新物種 蹦跳蟑螂彈力媲美蚱蜢

2011年06月24日 20:43 蘋果即時

什麼樣的蟑螂最恐怖?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是「飛行中的蟑螂」,那如果再像蚱蜢一樣,彈跳力十足的蟑螂呢?科學家在南非開普敦附近發現了新的物種「蹦跳蟑螂」(Jumping Cockcroach或是Leaproach,學名Saltoblattella montistabularis),已經名列「2010十大新發現物種」。

「蹦跳蟑螂」被發現時,因為卓越的跳躍力而被誤認為蚱蜢的近親,後來昆蟲學家在實驗室中進行分類鑑定,才發現它們原來是蟑螂的兄弟。這是現存四千多個品種的蟑螂中,唯一會跳的一種。

新物種「蹦跳蟑螂」。翻攝自網路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雞詹尼(Gianni)在母雞被狐狸宰了後,突然「變性」,不但會生蛋,生了也會孵蛋,「母愛」真偉大!(圖/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義大利托斯卡納(Tuscany)一個養雞場被狐狸襲擊,所有的母雞被吃光光,小公雞詹尼(Gianni)失去了整個「後宮」,突然「性」格大變,幾天後不但每天生雞蛋,還會孵雞蛋,這……要說「母愛」真偉大?還是父愛真偉大?

有圖有真相,是的,詹尼的外貌還是雞冠高聳的公雞樣,但是牠真的會生蛋、孵蛋。此事也讓聯合國糧農組織(Farm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FAO)的專家感到不解,正在研究詹尼變性的原因。

目前FAO的專家初步判定,這是「生存基因」作祟,當所有的母雞掛光光,詹尼為了救亡圖存保後代,只好自兼皇上和後宮佳麗了。(“It may be a primitive species survival gene. With all the females gone he could only ensure the future of his line by becoming female.”)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教猴子用貨幣 有錢後舉動驚人

亞當·斯密說:「只有人類才有貨幣交易的本領。」如果猴子會使用貨幣,會發生什麼呢?

微觀經濟學家設法弄清個體會如何選擇。不僅想瞭解個人到底買了什麼,還要瞭解其洗手頻率,是否會成為恐怖分子,而有些經濟學家甚至把研究對像擴展到人類活動之外。

基思·陳,華僑移民後裔,33歲,衣著時髦,頭髮短直,十分健談。原就讀於斯坦福大學,一度被政治學沖昏頭腦,後徹底改頭換面,主修經濟學。如今,他是經濟學副教授,在耶魯大學任教。陳的問題是:如果我能教會猴子使用貨幣,那又會是什麼情形呢?

陳選擇的理想猴子是僧帽猴,「它們頭很小,」陳說,「主要關心食物和交配」, 「就像慾壑難填的餓死鬼,永遠也吃不飽。」對於經濟學家而言,僧帽猴習性如此,自然就成了絕佳的研究對象。

耶魯-紐黑文醫院的心理學家勞裡·桑托斯給他提供了七隻僧帽猴—四隻雌的,三隻雄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隻猴子,取了中央情報局特工的名字:費 利克斯。這些猴子共同 生活在一個很大的開放式籠子裡。籠子的一側連著個很小的籠子,這就是實驗場地,一 次可以容納一隻猴子參與實驗。陳在直徑為1英吋的小銀盤中間鑽了個眼,這就是貨幣, 「有點像中國古代的銅錢。」

實驗的第一步,讓猴子認識到硬幣是有價值的—這費了不少工夫。陳和他的同事給某隻猴子一個硬幣後,就會亮出食物。只要那隻猴子將硬幣扔給他 們,猴子就會得到食物。這樣持續了好幾個月,猴子終於明白:硬幣可用來買食物。實驗證明,猴子對不同食物具有各自強烈的偏好。將12枚硬幣放在一個托盤 裡,這是一隻猴子的最大預算;然後給它提供食物,例如一個人賣吉利(Jell-O)果凍,另一人賣蘋果片。這時,猴子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把硬幣送到不同的 研究人員手中,隨後得到已分好的「好吃的」。

現在,陳在猴子的經濟生活中引入了價格衝擊和收入衝擊。我們假定費利克斯最喜歡的食物是果凍,而且通常情況下,它用一枚硬幣就能獲得三個。 如果一枚硬幣突然只能買到兩個,它會如何反應呢?令陳吃驚的是,費利克斯和其他猴子的反應十分理性。 某種食物的價格上漲時,猴子們就會少買;價格下降時,就會多買。經濟學中最基本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而且同樣對猴子有效:需求曲線必定向下。

到目前為止,猴子們在花錢上與人類同樣理性。針對個體(例如短線股民)的類似實驗發現,人們作出這種非理性決定的概率與猴子差不多:「從統計學角度分析,猴子與大多數股票投資者幾乎難分伯仲。」

一天,實驗室最奇怪的一幕發生了:費利克斯疾速跑進實驗室,但它沒有拾起托盤上的12枚硬幣去買食物;相反,它將整盤硬幣扔回了它們的公共生活區,接著逃離實驗室,衝進公共生活區去找硬幣—銀行打劫,然後越獄逃跑!

公共生活區多出了12枚硬幣,七個猴子搶個不停,整個大籠子混亂不堪。陳進入籠子,試圖拿回硬幣,但猴子拒不交錢—它們已意識到硬幣是有價值的。陳只好靠「行賄 」要回錢:給猴子提供食物。這給猴子上了一堂意義非凡的課:犯罪不用付出代價,反而有利可圖!

隨後,異乎尋常的情形發生了:一隻公猴沒有將搶到的錢換取葡萄或蘋果,反而向一隻母猴走去,把錢給了它。這是「利他主義精神」感召下的自覺 的金錢捐贈行為嗎? 不!在撫摸了母猴幾秒鐘後,那兩隻僧帽猴竟然發生了關係;而且一待好事結束,拿到硬幣的母猴立即將硬幣交給陳,買到了幾顆葡萄。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利他主 義,而是科學史上的首例猴子「賣淫」行為!這一幕讓陳百思不得其解。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只一次針對一個猴子,實行嚴格限定的貨幣實驗。那麼,如果陳在猴 子的生活中直接引入 貨幣,結果會怎樣呢?

一旦猴子們手裡有了錢,它們就會迫不及待地去「嫖娼」,同樣也可以料想,猴子謀殺者、猴子恐怖主義者、引發全球變暖的猴子污染者肯定會充斥世界,不得片刻安寧。毫無疑問,下幾代的猴子就會出場,替它們的先輩收拾殘局。

相關連結

 

※ 本文轉載自 http://bigfools.com/2010/12/15778.html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級細菌 恐讓本土細菌也抗藥

更新日期:2010/10/04 18:13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4日電)疾管局今天證實日前在印度受槍傷者,腸道無症狀帶NDM-1菌。專家表示,無症狀帶原雖代表這株細菌沒有毒性,但若這株細菌的抗藥性基因跑到本土細菌上,會使本土細菌也帶抗藥性。

疾管局證實日前在印度受槍傷者,腸道無症狀帶NDM-1菌,但疾管局認為傳染的疑慮低,因此,認定為非法定傳染病病例。

NDM-1是一種抗藥性基因,病患主要以腹膜炎等腹腔內感染為主。疾管局日前表示,目前全球已經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出現感染NDM-1細菌病例,包括日本、香港等,而已知國外的感染者,大多數都到過印度、巴基斯坦做過侵入性醫療處置。

台北榮總感染管制室主任王復德受訪表示,超級細菌主要會對進行侵入性治療者、低抵抗力者造成感染,一般人被感染的機率很低。

不過,成大醫院副院長蘇益仁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這是大事情,不能這樣處理」。他說,雖然患者沒有出現腹瀉等感染症狀,代表這株細菌沒有毒性,但最重要的是,這株細菌的抗藥性會傳給本土細菌。

蘇益仁說,若患者排泄物大量排出這株細菌,這株抗藥性細菌的抗藥性基因,會複製到其他本土的細菌上,例如大腸桿菌等,本土致病原細菌也會產生抗藥性,若再被國人感染,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可能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蘇益仁認為,目前最好的方法是要先隔離患者,直到患者的肛門拭子呈現陰性為止。

另外,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受訪表示,目前不是不處理,而是根本沒辦法處理,因為如果把患者關在醫院,醫院裡這麼多開刀、抵抗力低的人,反而容易造成感染。

他說,患者回家後,確實家裡環境可能帶菌,不過,家人及個案本身都要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但家人仍有可能成為健康帶菌者。991004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reynard-food.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5622.html

兩棲食人 怪 七鰓鰻【圖+影】
標籤:兩棲食人 怪 七鰓鰻,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兩棲食人怪七鰓鰻,兩棲食人怪七鰓鰻照片,兩棲食人怪七鰓鰻影片,兩棲食人怪七鰓鰻資料

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

這種看起來十分恐怖的生物就是傳說中的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學名叫做七鰓鰻,也叫八目鰻、七星子。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在北美被視為有害的魚類,但是在葡萄牙以及亞洲的一些地區,卻是吸引老饕們口水的美食。每年的3月初,正是葡萄牙人捕撈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的時候﹔他們甚至還為此在首都裡斯本舉辦了美食節,大塊朵頤這些讓人望而卻步的美味。

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 進行獵食

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又稱七星子、八目鰻,外形與蛇、黃鱔相似,頭的兩側在眼睛后面各有一行7個分離的鰓孔,鰓孔與眼睛排成一直行,故俗稱八目鰻。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頭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狀的吸盤,張開時呈圓形,周圍邊緣的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活塞形的舌,舌上有角質齒。

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 口器特寫

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為肉食性魚類,它的覓食方式與別的魚類不同。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用吸盤狀的口吸附在其它魚體上,用吸盤內口兩側的角質齒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和肉,有時被吸食之魚最后隻剩下一副骨架。

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

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的成魚個體大者可達60厘米以上,重約0.25公斤左右,可供食用。它含脂量高,為名貴食用魚類。魚體還含莙鹼(befaine)、肌氨酸(creafine)等,此外,蛋白質、維生素A、D的含量都較高。水中吸血鬼 兩棲食人怪 七鰓鰻魚體可入藥。藥性味甘溫,有滋補強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療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等症。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上生命力最强可以说几乎杀不死的生物--水熊
水熊[water bear]是体型极小的生物,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它的面貌。
水熊在干燥状态或环境恶化时,身体会缩成圆桶形自动脱水静静地忍耐蛰伏[隐生现象cryptobiosis],意思是[潜在的生命],此时会展现惊人的耐力。
在1920年代,德国佛莱堡大学的拉姆把处在隐生现象的水熊分别放在150度(只有厌氧菌跟水熊才能处在如此高温下)和零下200度(接近绝度温度喔)的环境,结果发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恢复常温并给予水分,水熊就会复活并再度开始缓慢地步行。
日本神奈川大学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熊虫能身处6亿帕斯卡的压力下而安然无恙,这一压力为大气压的6000倍,是绝大多数生物、包括细菌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的两倍。
除温度外,水熊对真空的耐力也是超强。在百万分之一毫米汞柱的近真空状态下(接近太空的环境),水熊也能保持蛰伏存活,只要恢复常温并给予水分,水熊就会复活并再度开始缓慢地步行。
水熊亦能承受57万仑琴(人类在这种强度的放射线下,不到几秒就会死亡),也就是说,水熊的放射线耐力是人类的千倍之多。一样只要给水处于常温下就会复活。
处在PH值为1的强酸以及PH值13的强碱下,水熊照样没事,人类则是被溶化连骨头都没剩下来。
可在微波炉活上非常长的时间,人类在相同强度的微波下,不到1分钟就会被烤熟了
有些研究报告也指出,把收藏在博物馆达120年的苔藓类标本添加水分后,其中的水熊又恢复活动状态。
水熊这种生物比蟑螂还强,科学家曾经在盐矿中发现以冬眠了数千年的水熊,她们给予它水分和营养后,它就然能够醒过来并继续正常的生理活动。
全球几乎都有他的存在,北极、热帯、深海、温泉里都可以找到它。
此外,研究也显示,它能耐住比人类强数千倍的辐射量(可应付核子战争),可忍耐严重缺水和高浓度的盐分(可以应付像明天过后那样海水淹没都市的状况),最重要的是可以以冬眠的方式渡过不良环境,就算将地球破坏殆尽,它还是可以藉由将新陈代谢调至最慢而存活到地球自我净化之后再醒来。
10月2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介绍说,水熊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与它们身体可自动进行脱水有很大关系。科学家们发现,水熊在自行脱水后,身体体积可比正常情况下缩小一半,同时,它的八条腿也会收缩,从而进入一种静止的蛰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水熊可“扛”过各种极端条件。
因为水熊本身有隐生现象可以说是冬眠,不管处在什么恶劣环境下都能立刻进入冬眠,只要加一点水就能立刻复活,生命力比病毒还强,所以被称为不死身生物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港溪流域 鱷魚群橫行

更新日期:2010/09/29 04:11

〔記者葉永騫/屏東報導〕請注意!屏東縣東港溪近年有鱷魚成群出沒,這個月還咬傷人,若任其棲息繁殖,東港溪有可能淪為台灣第一條鱷魚溪!

據悉,東港溪流域近年頻頻出現鱷魚蹤跡,包括新園、崁頂、竹田、萬巒、萬丹、內埔、潮州都有,有無可能沿流域構築勢力範圍,令人憂心。

據悉,咬傷人的應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凱門眼鏡鱷」,體長約一到三公尺,會上岸爬到溪邊的農田,專家呼籲農家記得「打草驚『鱷』」,先驚走牠,以免無預警之下被咬。

出沒傷人 民眾自組特攻隊抓兇

本 月有人在東港溪崁頂段撿拾蝸牛時,在溪旁遭鱷魚咬傷手臂,引起地方騷動;前天深夜,外號「獨臂鱷王」的「阿林仔」黃盛松組成「抓鱷特攻隊」,摸黑挺進東港 溪崁頂段,將燈光打向溪面,透過鱷魚眼睛對光的反射亮點,赫見溪面浮著三尾鱷魚,但溪畔雜草叢生,到處泥濘,寸步難行,一有動靜,鱷魚就竄入水中,捕捉困 難。

歷三個小時埋伏,好不容易逮到第一尾,用膠帶將牠的嘴巴和眼睛封纏,再隔一小時捕獲第二尾,經檢視,兩尾凱門眼鏡鱷分別有一公尺卅三公分、一公尺廿三公分,約十七台斤重,因無腳環,顯示牠們應是在野外繁殖長大的第二代或第三代。

雖抓得兩鱷,但過程耗時費力,眾人累得站不起來,成員陳光亨說,沒想到這麼辛苦,女成員李秋誼的鞋子也陷入泥巴,不知去向,她直呼太累,下次不來了。

逮獲2隻 腳上並未釘識別腳環

「阿林仔」說,令他驚悚的是,搜捕過程中,燈光照射水面時曾反射出一閃一閃,細看竟是成群鱷魚;他說,鱷蹤遍佈東港溪,從萬巒、內埔、潮州、竹田、萬丹、崁頂、新園都有,目前溪中仍有不少鱷魚,到溪邊活動得特別小心。

群鱷究竟從何而來?據悉,二○○五年發生的「六一二水災」,造成東港溪一戶鱷魚養殖場流失卅尾凱門眼鏡鱷,群鱷游進東港溪,從此屢屢有人目睹鱷魚在溪裡「虎視眈眈」,當年「阿林仔」只憑單臂就抓了十七尾,都有腳環,「獨臂鱷王」之名遂不脛而走。

照 理,逃鱷應只剩十三尾,但二○○六年有兩名捕鱷專家,連續三天捕獲近廿尾凱門眼鏡鱷,最大體長超過一公尺,而其腳環編號與前一年捕獲的相當接近,研判是同 一個養殖場游失的鱷魚。因捕鱷總數已超出流失的卅尾,究竟是流失數量不只此數,還是逃鱷在一年內就適應環境而產卵,繁衍出下一代,不得而知。

繁殖成群 學者籲縣府速清除

接著,今年一月又有人捕獲一尾成年母鱷,這回已無腳環,研判已是野外繁殖的第二代,換句話說,東港溪的鱷魚恐怕已「落地生根」了。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主任裴家騏認為,凱門眼鏡鱷是外來種,原不適合在東港溪繁殖,但歷經五年可能已適應環境,繁殖率也會提高,縣府應儘速清除,一旦鱷魚大量繁殖,屆時問題就大條了。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子眼睛遭蟲築巢 動物星球將搬上螢幕

更新日期:2010/09/21 09:57 吳寧康

根據美國媒體20日報導,愛荷華州一名男子的眼睛,因為被蟲築巢,結果醫生用了2次雷射才把蟲殺死。這個故事即將搬上螢幕,在「動物星球」(Animal Planet)頻道上播出。

愛荷華電訊先鋒報(Iowa Telegraph Herald)報導,馬休斯(John Matthews)是在去年12月注意到,左眼有2個會導致視線模糊的點。

他進行了一連串檢查,後來到愛荷華大學醫院(University of Iowa Hospitals and Clinics),醫生把雷射光射入他的眼球,才把這隻已經築巢的蟲殺了。

馬休斯說,他可以看到這隻蟲,它在動,還試圖閃開雷射光。醫生照了二次雷射才把蟲弄死,但無法把它移除出眼睛。

醫生說,馬休斯的身體將會自行吸收這隻蟲的屍體,但他的視網膜已因此受到永久性傷害。

馬休斯表示,這隻蟲可能是他在墨西哥時跑到眼睛的鉤蟲、也可能是浣熊蛔蟲。因為他是「動物星球」的忠實觀眾,就把這件事告訴動物星球,而對方也派了採訪隊來,並將在節目中播放。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蝸牛認得回家路! 69歲老奶奶當選業餘科學家

更新日期:2010/09/18 01:05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的69歲老奶奶布魯克斯(Ruth Brooks),由於受不了蝸牛每次都偷偷摸摸地爬進她的花園,毫不客氣地大嚼她所栽種的萵苣、牽牛花及四季豆,所以開始「人道」地進行研究,發現蝸牛有返家本能,還因此贏得英國廣播公司(BBC)「最優秀業餘科學家」的榮譽。

據報導,布魯克斯住在英國德翁郡(Devon),她被蝸牛困擾了很久,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鄰居也對這件事情感到煩惱,她號召大家收集自家的蝸牛,塗上特定顏色的指甲油當記號,然後再各自抓不同顏色的帶回花園。

研 究結果顛覆科學家以往想法!因為過了一陣子,布魯克斯自己家的蝸牛又爬了回來,距離最遠的大約在100公尺左右;艾克斯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生態學高級講師霍奇遜(David Hodgson)協助這項實驗,他表示,「蝸牛可能擁有某種聰明機制,幫助它們返家,或是它們只是到處移動,當碰巧回到來處時就停了下來」。

霍奇遜說,這些發現很驚人,傳統看法認為蝸牛的腦容量太小,無法找到回家的路,結果竟非如此,他計畫深入研究蝸牛如何找到家。布魯克斯從1000名研究選手中脫穎而出,當選為「最優秀業餘科學家」,論說還將刊於科學期刊內。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