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科技-社會-人文 (14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虛粒子不必具有和對應實粒子相等的質量。這是因爲它短命而且瞬變,所以不確定性原理允許它不必守恆能量和動量。虛粒子存活得越久,它的特徵就越接近實粒子。虛粒子出現在許多過程中,包括粒子擴散和卡西米爾效應。在量子場論中,即使是經典力 -- 例如電荷間的電磁吸引力和推斥力 -- 也可被認爲是源於荷間的虛光子交換。不應將反粒子跟虛粒子或者虛反粒子相混淆。


虛粒子實際上真的存在,它們有些效應是可觀測的,物理學家已經設計出幾套測量方法了。量子理論預測,每顆粒子都會和其他粒子以各種可能性結合在一起一段時間。量子力學允許(應該說是要求)能量暫時不守恆,因此,一顆粒子可以變成一對較重的「虛粒子」,之後又迅速復合為原初的粒子,好似這件事根本不曾發生一樣。 當這種量子現象發生在黑洞的視界邊緣,視界之外的虛粒子因為在視界之外,所以可以被觀測到,從而變為實粒子,而視界之內的虛粒子因為在視界之內,所以會被黑洞吞噬,不會被觀察到。 因為視界之外的粒子是帶有質量的真實粒子,由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視界之內被黑洞吞噬的粒子有負質量,所以黑洞的質量會因為這樣的作用而減少。


 

補充:反粒子

二十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認知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一些基本粒子組成的,這些基本粒子包括大家常聽到的電子、光子、夸克(夸克還分很多種類,如上夸克、下夸克等),以及或許比較陌生的微中子、緲子、W玻色子、Z玻色子、膠子等。

這些基本粒子有些帶有電荷,如電子、緲子、夸克、W玻色子,有些則不帶電荷,如光子、微中子、Z 玻色子;有些帶有色荷(color charge),如夸克、膠子,有些則不帶色荷,如電子。有些帶有弱荷(weak charge),如電子、W玻色子,有些則不帶弱荷,如光子、膠子。有些是費米子(fermion),帶有二分之一單位的自旋角動量(一單位自旋角動量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2π即h/2π),如電子、夸克,有些是玻色子(boson),帶有一單位的自旋角動量,如光子、膠子。

除了上述各式基本粒子外,還有一些基本粒子因為它們可以說是上述粒子的「孿生姊妹」,所以有時候在表列基本粒子的時候,並不額外明列出來,這些粒子就是所謂的「反粒子(anti-particle)」。例如正子(positron)是電子的反粒子,反微中子是微中子的反粒子,反上夸克是上夸克的反粒子等。有時粒子與反粒子是同一個粒子,例如光子就是自己的反粒子。

為甚麼說反粒子是粒子的孿生姊妹?因為兩者的物理性質有密切關係。例如正子與電子有相同的質量,所帶的任何「荷」大小相等、符號相反(如正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而且都是自旋角動量為二分之一個單位的費米子。當正子與電子碰在一起的時候,兩者會相互消滅變成光子。其他對的粒子與反粒子的關係也類似如此,譬如反上夸克與上夸克的質量相等、電荷相反等等。

因為粒子與反粒子有這麼密切的孿生關係,我們可能會猜兩者在宇宙中占有相同的分量,也就是說例如宇宙中正子與電子的數目相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宇宙中粒子的數目遠大於反粒子的數目,亦即對於宇宙而言,粒子與反粒子並不是對稱的。目前物理學的大目標之一就是要了解這個不對稱的由來。

反粒子的身世相當曲折有趣–故事是這樣的: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P.A.M. Dirac, 1902-1984)在一九二八年提出符合相對論要求的電子方程式(今天稱為狄拉克方程式),這方程式非常成功–狄拉克可以從中推導出所有已知的電子性質,但卻有一項致命缺點:它有負能量的解(量子狀態)。這些解似乎沒有物理意義,但是我們卻又不能隨便地拋棄它們,因為那會引來數學矛盾。

狄拉克在苦思之後,於一九三○年提出非常大膽的解決方案–他說具有負能量的量子狀態的確存在,但是它們已經被電子占據了,而又因為電子遵循不相容原理,所以其他電子無法進駐這些帶負能量的量子態,因此在一般狀況下,這些負能量態沒有任何作用。但是一旦某個負能量態「空」了出來,它的行為就會是像一個帶正電的粒子。

原先狄拉克以為原子核裡帶正電的質子就是這種粒子,隨後馬上有人指出這個觀點有問題。後來他才修正自己的看法,認為這個「空洞」其實是一種新粒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正子。不久之後,安德森(Carl Anderson, 1905-1991)就在實驗室裡發現了正子,證實了狄拉克的理論。

狄拉克正確的預測可以說是理論物理最高的成就之一。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反粒子是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結合後不可避免的結果,所以不只是電子有反粒子,所有粒子都有其反粒子。

來源:《科學發展》2003年11月,371期,51頁


反物質是一種人類陌生的物質形式,在粒子物理學裡,反物質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反物質和物質是相對立的,會如同粒子與反粒子結合一般,導致兩者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瑪射線。

《變化》中說過,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形態,應該有「正,中,反」三種形態。也符合現在的研究,也符合現在的哲學體系。

反物質,反粒子的存在,不是人類的悲哀。雖然這種「反物質危險論」是存在的。

宇宙大爆炸理論值得懷疑,很多點不能自圓其說。何況我們對於宇宙還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就不能說宇宙是膨脹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只能說是局部。

所以宇宙大爆炸初始正反物質等量的概念,我自然是不認同的。是的,我們周圍環境,都是正物質環境。反物質一出現,就會和正物質發生湮滅。

但情況遠遠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周圍的環境是正物質環境,不代表沒有一處環境,不適合反物質存在。所以大規模的反物質一定有存在的空間。在浩瀚的宇宙中,只要我們人類活的夠久,走的夠遠,就一定能夠找到。

而且現在物理的規則顯示,他們不應該是等量的。宇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這也是我在《變化》中的觀點。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不會有熵寂的。

假如宇宙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又假如宇宙正是從大爆炸產生,而且正反物質等量,那才是人類的悲哀呢。一個封閉的系統,必然走向熵寂,人類自然也是曇花一現。

這樣考慮的話,我們還可以有一個大膽的推測。我們周圍的物質都是正物質,也可以說是「同類物質」。「同性相斥」在電磁學裡我們學過。引力又是宇宙中最弱的力。

我們一般認為磁場的延伸範圍是無限遠的。那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環境就是很多個磁場組成的「大磁場」。那麼在「同性相斥」的情況下,也能得出引力不足以拉住周圍的星系,看到宇宙是膨脹的!

其實這個假設的漏洞也明顯,那就是如何解釋離我們越遠的星系,膨脹速度越快。造成此原因的相干性理論也能有很多。所以我們要拆開來講,是很複雜的。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埃及人原來是這樣蓋金字塔的!(原文)

記得開字幕和自動翻譯

 

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世界未解之謎
在科技和建築業都不發達的古代
埃及人民能夠建成金字塔真的太神奇了

但是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個謎
有考古學家發現在金字塔裡有水道
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因為這樣就可能推測出,在建造金字塔時
埃及人民可能在金字塔與河流之間建了運河
運用水的浮力來運送大約230萬塊巨石!

水對金字塔的建造無比重要
金字塔的四周都有用來運送巨石的獨立水道

其實這些巨石來自遙遠的採石場
人們利用羊皮與繩索來做成皮筏
以此載著巨石從河裡進入金字塔

古代人民做了很多這樣的羊皮用於承載巨石
只要將羊皮裡充滿氣
它就是最簡便的漂浮工具

至於繩索,是用尼羅河旁的紙莎草的製作而成

工具都有了,那麼那些巨石又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在採石場,工人們利用水渠裡的溝渠以此來加工巨石
將它們裁成相同尺寸

然後人們利用運河
將巨石靠著水的浮力而運往金字塔

可是巨石運輸沒問題了
那怎麼將它們運往高處呢?

聰明的埃及人民還是巧妙利用水的浮力來做到這點
他們設計了很多閘門
巨石可以因為浮力而自動到達高處

只要浮力可以支撐運送物
重物就可以利用浮力到達高處

人們只需要用竹棍簡單指引巨石往正確方向就好了。

所以金字塔不是外星人蓋的!

 

金字塔越建越高,水道也會隨著向上建造
但是水道的建造是十分有講究的
要以53度的角度向上建
至於這個53度怎麼來的,這個……那就太神奇了

科學的解釋是,53度可以確保水道在不傾斜的情況下依然運送石塊
仔細觀察,金字塔四面的坡度好像就是53度
不得不佩服當時人們的智慧…

當然,待金字塔建造完畢之後
只要將閥門打開,水道裡的水就會往低處流
自動流掉…

許多專家發現,在金字塔的巨石上有一些河流裡的物質
它們證實埃及人民靠這個水運法來建造金字塔

利用水的浮力的例子並不少
其實吳哥窟也是利用水運法建造的!

因為有學者在石面上發現一塊凸起的部分

專家解釋說,這些凸起的部分用於更好地固定巨石

我們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認知
那就是金字塔是數以萬計的奴隸建造的
其實,金字塔是由眾多技術嫺熟的工人建造!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氣爆表!日本小職員靠意外獲得諾貝爾獎

今天的主人公

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奇葩...

他是一個不敢和別人說話的男子

學習爛到被留級

擊敗全球99%的單身狗

35歲還是處男

但就是這樣一個奇男子

卻獲得了諾貝爾獎...

他的名字叫做

田中耕一

田中出生在日本富山縣

小時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廢柴...

不敢和小朋友們說話

無法融入集體

並且像大雄一樣

總被班上的小胖子欺負

對於喜歡的妹子

他也從來不敢表白

是個沒有自信的傢伙

有句古諺說得好:

一棍子打不出一個悶屁

長大肯定沒出息

就是在這樣孤立無援的環境

和不可自拔的自卑中

他憑藉驚人的生命力長大了...

讓人驚訝的是

長大後的他——

仍然是個廢柴!

18歲時,他考進了日本東北大學

當時每天都刻苦學習

複習到深夜

但是在這麼努力的情況下

成績依然很差...

很多科目不及格

他被學校連續留級了兩年...

畢業的時候,他的指導老師說

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差的學生!

他從小以來

唯一的夢想

就是能進入那個散發著黑科技氣息的

生產酷炫產品的大企業——

索尼

畢業以後

他滿懷期待的去索尼應聘

結果才到第一輪就被殘酷地淘汰了...

他的夢想就這樣破滅了...

這麼不順心的人生

堪稱上帝的棄兒啊...

無奈之下

他去了一家製造科學儀器的小公司

和我們很多人一樣

做着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

逆風的方向

更容易飛翔

可是他卻沒飛起來...

由於不敢說話

加上其貌不揚和沒錢

他到30多歲都沒談過戀愛

某些舒服快樂的感覺

他從來就沒體驗過...

真心替他覺得虧啊...

但是,你猜這麼著

在他28歲的時候

發生了一連串的巧合

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公司在一次為了製造儀器

而進行的化學實驗中

派田中作為實驗人員

來測定生物大分子的質量

田中得知消息後差點暈過去

他的化學只有中學水平

如果把這次實驗搞砸了

可能會被掃地出門

但只能硬着頭皮上了

當時學術界有一個常識

用激光電離的方法測量分子量

最多只能測定分子量在1000左右的化合物

但是田中是個門外漢

他完全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常識

依然用激光轟擊着大分子

在試驗中由於過於緊張

不小心把甘油滴進了鈷試劑中。。

就在這時,他作出了一個決定:

他覺得這試劑還挺貴的扔了怪可惜

再拿它做一做實驗吧

於是他把試劑放進試驗裝置。。

萬萬沒想到

奇蹟發生了——

他分離出了分子量超過10000的化合物!

這一方法被後人稱為

「軟激光脫着法」

對該領域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他根據這個寫了一篇學術論文

發表了出去

也是他此生唯一的一篇學術論文...

但當時他的公司

認為這個發現並不能提高公司利益

不能給對公司產生價值

因此一分錢也沒有獎勵田中。。

2002年,田中已經43歲了

由於不敢參加公司的升職面試

不惑之年的他

依然在公司最底層辛苦地工作着

拿着很少的錢

過着清貧的生活

這年的一天,已經是晚上了

正在苦逼加班的他

接到一個電話

電話那頭的人

激動地用英語說著話

但是田中的英語實在太渣

完全聽不懂

只能模模糊糊地聽到

“諾貝爾獎”和“祝賀”

田中一臉迷茫地說了聲謝謝

就掛了電話

他當時以為是有人在惡作劇

半個小時後

全公司所有的電話全都響了起來

窗外有大批的人

拿着攝像機和話筒

把公司的門都堵死了

全世界的媒體都打來了電話

全日本的電視台都在門外

等待採訪他

然後全日本的觀眾

就看到一個衣着破爛的人

緊張地對着鏡頭笑着

此時,田中的身份

是一家小公司的底層員工

全日本的科學家和大學教授

也沒有一個人認識他

日本的學者資料庫裏面

也沒有這個人的信息

最初還是通過上網搜索他的名字

才找到他的聯繫方式...

默默無聞到這種程度

也是沒誰了...

得知田中獲獎後

他的母校日本東北大學

決定無條件授予他化學博士學位

站在講台上,他說:

擁有了博士學位

飛機機票可以免費升級到商務艙

我從來都沒坐過商務艙

以後真想體驗一下啊

我來拿這個博士的原因就是想為家裡省一點錢

他就這麼笑着

在場的學者們全都石化了...

田中獲得諾獎以後的幾年裡

他所在的科學儀器製造公司的股價

上漲了150%

這家小公司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公司最大的領導

邀請田中進入公司董事會

並把職位升到最高級別

享受最高級待遇

田中就這樣

因為一次偶然的狗屎運

接受着各種機構送來的大禮

各界人士對他的頂禮膜拜

還有數不完的妹子的搭訕...

從此過着天上人間的生活...

即使是日本人也感到驚訝

日本媒體把他的故事稱為

「小職員的奇蹟」

講完這個故事

我發現自己的前半生其實和他也差不多...

所以說

我也快得諾貝爾獎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于飛 來源: 酷玩實驗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日本企業最底層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 10月14日訊】對于日本來說,今年是一個諾貝爾獎大丰收年。繼前年、去年連獲諾貝爾化學獎后,今年竟雙獲物理獎和化學獎。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化學獎獲得者 田中耕一。田中是總部設在京都的島津制作所的普通工程師。島津制作所是一家生產科學測試儀器的公司。學物理、化學和生化等專業的人也許有聞其名,但在日本 該公司衹能算一家不大有名的中小企業。而且,該公司近年來赤字累累。

与以往的諾貝爾獲獎者相比,田中的經歷非常平凡,因而也顯得异色。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連碩士學位也沒有。田中畢業于東北大學工學部電气工學專業,与化 學、生化等領域完全無緣。東北大學是除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以外的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學,曾經排名第三。田中的母親在生下他后一個月后便因病去世,自幼過繼給 叔父叔母。當他在念大學時才被告知這一事實,他感到非常震惊。從此立志研究醫用測試儀器。

進公司以后他怀著极大的熱情埋頭于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把自己的終身大事和名譽升遷統統置之度外。從報紙上透露的衹言片語來看,田中几年前才 通過相親娶了一個媳婦。另一方面,他現在的頭銜也衹是個主任。不過這与中國的主任頭銜完全不同。日本企業內的職務分管理職、專門職或事務職兩大系列。具有 大學畢業學歷的人一般歸于管理職系列。進公司首先做1-2年的職員,然后升任主任。往后還有系長、課長代理、課長、次長、部長等等。每一种職務又往往分 2-3個等級,而且還有最低任職年限的規定。据報道,田中為了能在實驗室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自己拒絕了所有升職考試。与從前(現在?)的中國企業一樣, 日本企業的工資也是与職務挂鉤的。每年工資普調的額度很小,大致為月工資的2-3%。可以想見,他在經濟上不會有多少余裕。因此也可以說,田中几乎處于日 本企業社會的最底層。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在公司內部被稱為怪人的原因。

田中几乎沒有發表過什么論文。僅有的几篇也衹是發表在不是很重要的會議和雜志上。他与日本學術界几乎沒有任何交往。以至于前天晚上獲獎的消 息傳來時,日本學術界措手不及。在電視台采訪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古屋大學野依教授時,該教授透露他剛与前年的獲獎者白川教授聯系過,都不知道田中 耕一何許人也。最后,該教授衹能結結巴巴地說:這說明衹要自己努力,不在學術界活躍也能得到諾貝爾獎。与田中有一面之交的另一位教授也找不到話來稱贊他, 衹是籠統地說:人很老實,工作熱心。再問如何相識時,原來教授也衹是因為買了島津制作所的分析儀器,聽過一次田中作的產品介紹。

從這些側面我們可以知道,日本學術界可能沒有人推荐過田中。力推他的可能是美國和德國的學者。据今天的朝日新聞透露田中有可能是在最后一刻頂替了一位德國學者,因為瑞典諾貝爾獎選考委員會認定測定生物大分子質量的原始思想出自田中耕一。

導致田中獲獎的成果是于1987年發表在由京都纖維工藝大學主辦的一次關于分子質量測定的會議上。他當時28歲。据出席過會議的人士介紹, 它的方法并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一方面是他的方法衹适用于少數大分子。另一方面則是當時普遍認為大分子的离子化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极其困難(這是日本報刊 的報道。筆者不懂這一行,若有誤,請專家指正)。到了90年代初,解析人類遺傳因子的熱潮興起,使得測量蛋白質質量成為研究的必需。德國學者對田中的方法 作了改進,使之适用于大量的其他分子。美國的學者也對它的方法現示了极大的興趣,加州大學有兩位學者曾專程到日本与他交流并要求合作。正是這些學者在自己 的論文中介紹了田中87年的原始論文(我估計原始論文是用日文寫的),從而成為此次獲獎的一個重要依据。

田中在隨后的這些年里,根据自己的想法設計了分析儀器,連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請了專利。并獲得批准。這些產品已為公司創造了相當于超過1億人 民幣的利潤。田中的這一項現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方法和他的相關專利發明,當時僅獲得公司1萬1千日元的獎勵。申請專利被接受時獎5千日元,被批准時6千 元。1萬1千日元現在合人民幣700元左右。我猜想這個數額大致是他月收入的三十到三十五分之一之間。換個比方。假定有一位牛气沖天的清華畢業生在一家企 業,突然有了一個潛在的能獲諾貝爾獎的主意,并且設計出一台儀器。他申請了專利,并獲批准。這种儀器為公司盡賺1億人民幣。公司為了表彰他的杰出貢獻獎勵 他60元人民幣(這里假定該牛气清華畢業生的月工資為2000元人民幣)。猜猜他會干什么?我猜他會把公司總裁和財務總監的肚子里灌滿硫酸。可是,田中默 默地干到了現在。

前天晚上,像体力勞動者一樣穿著工作服的田中出現在記者面前時,除了喜悅,臉上也殘存著困惑。當記者問及他接獲喜訊時的心情時,田中說他衹 聽見一位講英語的人告訴他,他和另外兩人獲得叫做什么諾貝爾獎的東西。并說congradulation!田中說他的第一想法是:是不是有人作弄他。稍稍 平靜一點后,他想會不會是瑞典有并非重要的其他學會有同名的獎。直到同事、朋友紛紛打電話向他表示祝賀時,他才慢慢地意識到的确是“得了真家伙”。

當記者問他如何會得到導致獲諾貝爾獎的靈感時,田中回答說:起因是一個錯誤。他錯誤地把一种溶液混入了另一种溶液。而使他將研究持續下來的原因則是他當時對化學、生物化學理論的無知。他不知道當時的理論認為蛋白質大分子不大可能被离子化(据日本電視新聞)。

小柴教授的獲獎是几年前幵始就年年預報的獲獎,因此,日本學術界雖然表示喜悅,但并不惊奇。而田中耕一的獲獎卻像令人喜悅的晴天霹靂一般。 在這景气低迷、前途黯淡的日子里,諾貝爾物理、化學獎的雙雙獲獎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一陣短暫的欣喜。不過,田中的上司和同事卻有了新的困惑:難道以后要叫他 (田中)先生了嗎?(注:先生這個漢字詞組在日本衹用于從事特定的令人尊敬的職業的人,如教師、醫生。現在也用于當選了國會議員的政治家)

而我卻突發奇想:如果田中耕一是在中國的大學或研究所工作的話,會是什么命運呢?衹有几篇論文,大概已經下崗了吧。

──轉自《萬維網教育與學術論壇》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的牙套自己印!男大生3D列印整牙只花60美元

2016年03月18日03:36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318/818764/

矯正牙齒動輒花費數萬甚至是數十萬台幣,若是要使用透明隱形牙套花費更是驚人,但美國有位大學生日前靠著3D列印技術自己列印出了隱形透明牙套,只花了不到60美元(約1935元台幣)就在16周內把牙齒矯正好了,讓同學們非常羨慕。

24 歲的達德利(Amos Dudley)是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的學生,他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的牙齒不整齊,但是在美國要使用透明隱形牙套矯正牙齒至少需要花8000美元(約 25.8萬元台幣),於是他利用了學校的3D列印機印出12套隱形牙套矯正器,在短短16周就成功地把牙齒矯正整齊,從頭到尾自己設計、自己做牙模、自己 列印,總共只花了材料費60美元(約1935元台幣)。

達德利說他剛開始非常擔心計算錯誤會讓牙齒更歪,但是看著牙齒慢慢「歸隊」,就漸漸地對自己的設計有了信心。他說自己在高中就矯正過牙齒,但是因為沒有每天戴維持器,所以牙齒就又慢慢地歪了。

同學們看到他的成功案例之後紛紛央求他也幫別人列印牙套,但是他表示這種3D列印牙套中間有太多出錯的可能,責任太重大了,所以不敢幫別人做。自己列印牙套也只是想嘗試用3D列印機做不同的東西,對牙科矯正沒有特別的興趣,並沒有想過要靠此賺錢。(廖育琳/綜合外電報導)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標題Re: [問卦] 跳樓如果沒死會怎麼樣
時間 Tue Mar  1 22:42:16 2016


※ 引述《dxc669 (誰是妳的那個唯一)》之銘言:
:     興大好像很流行跳樓
:     不像其他人用燒炭,上吊之類的
:     萬一,跳樓沒死,會怎樣??會不會很糗


幹,拎杯骨科啦


高處意外墜落或跳樓沒死的病人,拎杯也算處理了不少

基本上要能夠存活

我想重點應該就是樓層不要太高

著地面的材質

還有著地瞬間的身體姿勢

頭部最重要大家都知道

摔到頭的話,高度不用很高就可以領便當了


以急診的重大創傷患者來說

必備的三張X光是 頸椎 / 胸部X光 / 骨盆

這三個地方創傷程度的輕重,大約是決定能不能活下去的關鍵


以骨科討論的墜落創傷機制

身體中軸線的力量傳導,因瞬間力量轉換不順暢

而容易產生骨折的有三處

胸腰椎交界 (胸椎第10-11-12-腰椎第1-2節)

         壓迫性骨折 < 爆裂性骨折 < Chance骨折 < 骨折脫臼

雙側股骨頸

雙側跟骨 (Calcaneus)



我自己在這裡,粗略把我經驗中,患者墜落的理由分三類

一是心情不好想死 (包含吵完架要死給對方看)

二是幻聽,一直聽到有人叫他去死

          或是有人事物追他對他不利,為逃命不得不跳

三是意外墜落,大多是工安意外,偶有農人採果樹上墜落


很明顯後兩類病人不是真的想死

第一類這種本來想死的,通常跳完後好像就不想死了


其他後續醫療處理就是照表操課

先確定頭胸腹骨盆沒有重大創傷,患者可以活下來

該外科醫師先處理的先處理

外科醫師處理完的換骨科醫師處理


一二類這種本身就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精神科醫師這時候會診也是會身體健康的

所以我後來也都不會診了,我自己覺得患者跳完後,好像就清醒了許多

就叫家屬把原本在吃的藥帶來醫院繼續吃

以非醫療純八卦版鄉民用語來形容的話

就像是打槍射完進入聖人模式一樣,變的很冷靜,講話對答都很合理


三類這種工安意外的後續比較麻煩

會面對失能的問題,全家經濟支柱都在他身上

原來老闆沒有保勞保,老闆不負責醫藥費,老闆跑路了之類的劇情


個人最高戰績是一個月值六班,收到三個跳樓病人

三個都爆裂性骨折包含神經損傷

大半夜進去脊椎急減壓打釘子

這種跳樓活下來的

都是開起來不輕鬆,開完照顧起來累

解釋病情又要解釋到跳針的病例


幸好現在脊椎骨折還不算DRG

不然辛苦付出勞力完,還要拎杯賠薪水的話


幹我一定都轉去給別人開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奇葩「日本魚君」!高中學歷當上副教授

誰說「學歷」才是一切,「日本魚君」只有高中學歷,卻因為豐富的魚類知識,考不上大學的他還被大學延攬擔任副教授,成為超勵志傳說!

《台灣動物新聞網》報導,本名宮澤正之的「魚君」,出生於1975年,成天不是塗鴉就是往魚鋪跑,媽媽從不強迫魚君念書,而魚君在國三時,負責飼養有活化石之稱的三棘鱟,讓其孵化繁衍,但其實這人工孵化相當罕見!

魚君為了成為魚類學家,也曾報考東京水產大學,卻因學業不佳落榜,但他後來在壽司店、魚鋪、水族店打工,閒暇就跟著漁民出海,在2006年時接受東京海洋大學聘請,擔任客座副教授。

但 魚君厲害還不止於此,他後來在2010年一眼認出滅絕魚種,成了日本重新發現滅絕魚種的首例。還被同為魚類學家的明仁天皇在生日記者會上感謝他對魚類研究 的貢獻。魚君的故事不但勵志,也提醒年輕人保持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持續研究精進,不一定要有學歷,才能得到社會認同。(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學歷的確不代表一切,但要靠專長壓過學歷,你要付出的努力要比唸書多好幾倍,有看過早期電視冠軍的人就會知道魚君,他高中時就參加比賽而且得了第二名,之後更是五連霸,看過他比賽就知道他對魚知識很驚人(我看過),但他只是個高中生人家是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熱情才有今天的收獲,而不是一些老把學歷不重要當口號在喊,但從來沒去實踐過的人,越喜歡這樣說、掛嘴邊的人,通常都不怎麼樣,所以別只是動張嘴,做出來讓人看吧

 

這篇文是在鼓勵人們研究~更多是因為學歷被抹煞興趣~況且制度是人類設計的,當一個系 統排擠了魚類專家,那麼這個系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呢?不過樓主說的也是一種常見現象(不否認這是許多人掛在嘴上的,但那些人也是社會的犧牲者,徬徨不知去 向。),不管怎麼樣,專精,如果對什麼有很高的熱情,那麼成為那一類的專家,即使沒有學歷也能夠獲得肯定。

 

關鍵字:吳寶春在台灣要唸EMBA被拒絕

 

個人認為,學歷只是一張廢紙。如果真的有能力就不用用那張廢紙來證明能力而是找到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紙能不能丟馬桶? 網友40秒實測 

本月初《蘋果即時》報導「衛生紙該丟哪 可愛女友做法網友推爆」,一名可愛女友在廁所唱的衛生紙之歌,在PTT上意外引起一股衛生紙與面紙,是否能夠碎解於水,又或者是會堵住馬桶的討論。有網友發揮實驗精神,利用實驗器材測試衛生紙與面紙是否能溶於水中。
 
實 驗影片中先將衛生紙及面紙對摺三次,並將裝水的燒杯內放置物品,配合能夠製造水流漩渦的儀器,模擬馬桶內的沖水情況。將兩種紙類投入燒杯後,經過20秒的 水流攪拌後,衛生紙(左)已逐漸開始分散碎解於水中,面紙(右)卻仍然保持形狀完整。經過40秒後,衛生紙(左)已四散碎解於水中,面紙(右)仍然是毫髮 無傷完好無缺,與剛投入水中並無二異。因此,實驗網友做出結論,認為衛生紙應該是可以碎解於水中的。(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上第一個複製人胚胎

幹細胞‧醫療複製‧生殖複製

撰文/希貝里(Jose B. Cibelli)、藍札(Robert P. Lanza)、威斯特(Michael D. West)、伊澤爾(Carol Ezzell )
翻譯/黃榮棋

這些胚胎雖然只是如此微小的點點,卻孕育著無限寬廣的希望。經過連月來的嘗試,我們終於在2001年的10月13日,於先進細胞科技公司實驗室的顯微鏡 下,目睹我們一直期盼的東西——分裂的細胞小球。這些連肉眼都看不見的細胞球體,看來雖不起眼,卻非常珍貴。因為就我們所知,這還是第一批利用核體移植技 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複製」)製造出來的人類胚胎。

運氣好的話,我們希望能誘使這些早期胚胎繼續分裂成約100個細胞、狀如中空球體的「囊胚」。我們想 從囊胚裡分離出人類幹細胞,當作原始材料,以培養替代用的神經、肌肉以及其他組織,希望有朝一日可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可惜的是,只有一個胚胎發展到六個細 胞的階段,其後就不再分裂了。但在另一個類似的實驗,我們卻能讓卵子在未經受精作用下,成功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發育到囊胚期。我們相信,這些研究成果 (發表在2001年11月25日的網路期刊《電子生物醫學:再生醫學期刊》)代表著一個醫學新紀元的開始,證明複製療法不再是遙不可及。

 

醫療複製(複製療法)的目的,是想利用患者自身細胞的遺傳物質來製造例如胰島細胞以治療糖尿病,或製 造神經細胞以修復受損的脊髓。這種醫療複製和生殖複製是截然不同的。生殖複製是將複製的胚胎植入母體子宮,並令其產下複製嬰兒。我們相信生殖複製對母體與 胎兒都有潛在的危險,現階段並不可行。我們也認為,在安全性與道德問題尚未解決之前,生殖複製應該要受到限制。

 

令人不安的是,鼓吹生殖複製的那些人,正利用醫療複製之名,宣稱他們使用複製技術,是為了製造嬰兒給那些用盡各種手段都還無法受孕的夫妻。我們反對這種說詞,並且認為,宣稱這種行為是「醫療」的說法,只會造成混淆。

 

我們做了什麼?

 

2001年初,我們開始嘗試複製人類胚胎。第一步是徵求道德諮詢委員會的意見,這個委員會是在 1999年籌組成的,成員包括有倫理學者、律師、不孕症專家以及法律顧問,是以常設性質指導我們公司的研究方向。在達特茅斯學院倫理研究所所長葛林的領軍 下,道德諮詢委員會仔細討論了幾個主要議題之後,認為我們可以開始進行複製研究。

 

緊 接著我們要徵召願意捐出卵子供複製研究的婦女,同時也要收集願意被複製的人(即捐贈者)的細胞。這種基本的細胞核移植技術是利用一根非常細微的針管,將成 熟卵子裡頭的遺傳物質吸出來,再把捐贈細胞的細胞核(有時會用到整個細胞)注射到去核的卵子裡頭,然後將卵子培養在特定環境下,讓它繼續分裂生長。(如上 圖所示,左:用細針管從孔洞伸入卵子內,吸出極體與遺傳物質。中:將提供遺傳物質的卵丘細胞注入卵子內部。右:約24小時後,被活化的卵子開始分裂。)

 

我們在波士頓地區的刊物上刊登廣告,找到了願意以匿名方式捐出卵子供我們作研究的女性。我們只接受來 自年齡24~32歲,且至少生過一個小孩的女性的卵子。有意思的是,對我們的構想表示有興趣的女性,不同於那些願意提供卵子給不孕夫妻做人工受精的人。回 應我們廣告的這些女性,之所以願意提供卵子是因為它的研究用途,許多人不願意卵子用來製造她們永遠也見不到面的小孩。

 

為確認捐卵者的健康狀態,以及確保捐卵過程不會傷害到她們,我們要求可能的捐卵者通過心理與生理檢 查,包括傳染病的篩檢。最後我們找到12位不錯的捐卵人選。我們同時還從其他數位匿名者身上取得皮膚的活組織,從中分離出稱為「纖維母細胞」的細胞,以供 複製之用。這些提供纖維母細胞的捐贈者,有來自不同年齡層的健康人士,也有來自如糖尿病或脊髓受損的病患——可能就是會因醫療複製而受惠的人。


2001年7月,我們做了第一次的複製實驗。我們終於在第三次實驗見到成功的曙光,因為注入卵子的纖 維母細胞的細胞核似乎有分裂的跡象,但最終還是沒有分裂成兩個完整細胞。所以在下一次的實驗裡,我們決定利用若山照彥及其同事曾經使用過的方法。(這些科 學家在1998年創造了第一隻複製小白鼠。當時若山照彥任職於夏威夷大學,現在則在先進細胞科技公司。)我們雖如往常一樣,把皮膚的纖維母細胞的細胞核注 入卵子,但我們同時也選用了另一批卵子,改而注入稱為「卵丘細胞」的卵巢細胞。這些卵丘細胞在卵巢裡,通常會提供養分給發育中的卵子,在卵子排出後有時還 會黏在卵子表面。因為卵丘細胞很小,所以可以整顆注入卵子。終於在七位志願者共捐贈了71顆卵子之後,我們複製成第一個早期胚胎。在注入卵丘細胞的八顆卵 子當中,有兩顆分裂成胚胎初期的四個細胞,有一顆甚至分裂到至少有六個細胞才停止生長。

 

孤雌生殖

 

我 們也想知道,卵子是否可以無需精子的受精作用,或不必去核再注入其他細胞核,就可以直接分裂成早期胚胎。在正常狀況下,為了避免受精後胚胎含有雙份基因, 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各攜帶體細胞一半的遺傳物質,但卵子只有在快要成熟的時候才會減半其遺傳物質。如果卵子在這個階段之前就被活化的話,還是會擁有完整的一 套基因。

 

以這種孤雌生殖方式活化病患的卵子,其分裂細胞中衍生出來的幹細胞,應該不會在移植後遭到排斥才對, 因為這些細胞與病患本身的細胞十分相似,而且也不至於製造太多自身免疫系統不熟悉的化學分子。比起那些取自複製的早期胚胎之幹細胞,這類細胞對某些人而言 也許比較不會引發道德爭議。想想下面的情節,一位患有心臟病的女子,也許可以收集自己的卵子,讓它在實驗室裡活化並分裂成囊胚。之後科學家就可以利用各種 生長因子,將分離自囊胚的幹細胞誘變成心肌細胞,並養在實驗室的培養皿裡,將來可以用來彌補這位女子心臟缺損的部位。

 

在我們的孤雌生殖實驗當中,我們把22顆卵子養在可改變細胞內離子濃度的化學藥劑裡。經過五天的培養,其中有六顆卵子發育成形似囊胚的東西,只不過沒有任何一個含有可產生幹細胞的所謂「內細胞群」。

 

為何而做?

 

我們渴望有這麼一天,可以利用複製療法或孤雌生殖的細胞療法來治療病人。現在我們把心力投注於神經與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以及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還有與血液、骨髓相關的疾病。

 

然而,複製的細胞(或以孤雌生殖方式產生的細胞)正常嗎?只有臨床試驗才能真正告訴我們,這些細胞是否安全到可以應用到病人身上,但我們的複製動物實驗顯示,這些複製出來的動物都很健康。

 

2001年7月,麻州劍橋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傑尼西及其同事,發表了一篇備受重視的報告。他們發 現複製小白鼠身上會有所謂的「胎跡缺陷」現象。胎跡是發生在哺乳動物許多基因上的一種印記,會因基因遺傳自父方或母方,而對基因的開啟與否有不同的影響。 胎跡程式一般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會「重新設定」。

 

雖然胎跡對小白鼠好像很重要,卻沒有人知道這種現象對人類是否有任何意義。除此之外,傑尼西及其同事 並沒有研究從成鼠身上的細胞(例如纖維母細胞或是卵丘細胞)複製出來的小白鼠。他們的小白鼠都是從胚胎細胞複製而成的,因此變異性可能也會比較大。有些研 究顯示,複製自成鼠細胞的小白鼠有正常的基因胎跡。這些結果已經被學術期刊接受,預料近期就會刊出。

 

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繼續進行我們的醫療複製實驗,製造可產生幹細胞的複製人胚胎或孤雌人胚胎。總而言之,科學家才剛輕扣這個寶庫的大門呢!

【延伸閱讀】


由於相關技術背後包含許多道德上的爭議、法令限制的問題以及假借醫療之名進行人類複製的問題,我們建議讀者閱讀本期《科學人》的「第一個複製人胚胎」完整 的文章、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潘震澤針對本文撰寫之台灣觀點「醫療複製與胚胎幹細胞的迷思」,以及發燒新鮮事單元中「我們到底複製了什麼」的追蹤報 導。

欲查詢完整文章,請參考網路期刊《電子生物醫學:再生醫學期刊》(e-biomed: The Journal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關於幹細胞的研究與道德爭議,請參考2002年1月號《科學人》之「臍帶血有利可圖,有議可爭?!」一文。

先進細胞科技公司網站可看到相關技術介紹。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2年第1期3月號】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造器官像做蛋糕 英國培育成功

2014-04-09  19:34

〔本報訊〕英國倫敦皇家自由醫院的科學家透過政府資助,成功培育出人造器官,如人造鼻、耳、氣管、血管、淚腺等器官,並將在近期用於臨床實驗。

英國當局投入1600萬美元到這個計畫,科學家利用萃取病人的幹細胞來培育人造器官,解決了人體排斥的問題,且質地更加擬真。至2016年有望擴大生產與適用範圍,將器官移植的費用降到最低。

質地擬真度高的人造耳。(圖片截取自網路)

質地擬真度高的人造耳。(圖片截取自網路)

倫敦學院大學的科學家、此次計畫的主持人賽法利安透過特殊模型來塑造幹細胞聚合物,並生成各種器官。「做人造器官這就像做蛋糕一樣,只是我們用的是另一種烤箱。」外科醫師蜜雪兒‧葛瑞芬已經成功培育出十多個人造耳與人造鼻。

《印 度教徒報》指出,待此計畫成熟之後將會把實驗搬到印度與倫敦,展開人造耳培育、移植的工作。接下來科學家們期待能夠培育肝臟、肺臟、腎臟等更為複雜的器 官,並有意將血管、氣管、眼、耳、鼻等器官量化生產。預計在2016年就能夠將血管廣泛的用於臨床移植,造福廣大的病患。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來世界不需街燈? 荷研製發光路樹

美國一間生技公司,日前成功培植出全球第一個能夠自體發光的植物,一名荷蘭設計師,希望把這種基因改造的發光植物匯聚在一起,看起來就像一棵發光的樹,不僅不會破壞街道景觀,又可以節能省電,如果計畫成真,未來世界或許就不需要街燈了。

 

想像一下如果路邊的樹會發光,街道將變成什麼樣的光景?荷蘭設計師羅素格:「在深海的水母會自己發光,不需要電池或太陽能板,完全自發性地發光。」

從水母和螢火蟲得到靈感,荷蘭設計師羅素格,希望把自然界生物發光的機制,運用在更廣泛的層面。荷蘭設計師羅素格:「這是非常小的版本,由紐約的大學製造,現在我們正與他們合作,研發更大的,像是在夜晚發光的樹。」

美國生技公司Bioglow,採用合成生物學培植技術,把螢火蟲的發光機制置入細胞,日前成功培植出全球第一個能夠自體發光的植物,會持續發出淡淡的綠光長達2到3個月。

羅素格目前正積極和他們以及紐約州立大學合作,希望利用這些基因改造的發光植物,匯聚成大型藝術裝置,看起來就像一棵發光的樹。荷蘭設計師羅素格:「當科技跳脫電腦螢幕,變成運用在我們穿的衣服、用的道路,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就像電影《阿凡達》塑造的夢幻外星世界,研發團隊希望發光植物,未來能取代電燈、路燈,帶給全世界更乾淨、更可靠的生活環境。

 

 

開始想像, 晚上獨自走在馬路上, 周遭樹木發出淡淡的綠光...映在人的臉上,臉色綠綠的......大家都像靈界來的朋友...XD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凡達猴塞雷 癱瘓者站起來

猴子實驗成真 成功率達98%

〔國 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電影「阿凡達」裡,人類透過電腦控制另一個身體的情節,現在也在猴子實驗中成為真實。科學家以電極分別連結兩隻猴子的大腦與脊髓, 透過電腦傳譯訊號,成功讓一隻猴子指揮另一隻沉睡的猴子動作。科學家希望透過實驗的成功,能讓癱瘓者重拾四肢控制能力,大幅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波 士頓哈佛醫學院麻州綜合醫院的神經學家,以兩隻成猴為實驗對象。他們先將可監測高達100個神經元活動的晶片,植入其中一隻猴子的大腦,接著把36個電極 植入另一隻猴子的脊髓內,再將兩隻猴子透過電腦相連,讓牠們意念相通,這麼一來,其中一隻猴子發出控制動作的訊號時,另一隻即時就能接收。

研 究人員讓第一隻「主人」猴子坐在特製椅子上,面對顯示游標的電腦螢幕,另一隻猴子、也就是牠的「阿凡達」,則待在另一個密閉空間內,被注射了鎮靜劑進入夢 鄉,而牠的一隻手,固定在能移動游標的360度搖桿上。當「主人」想移動游標時,大腦訊號會即時傳遞給睡著的「阿凡達」,讓牠的手臂操縱搖桿。

實驗顯示,「主人」單靠意念,就能控制「阿凡達」的手臂,成功率高達98%。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

繞過受損部位 控制自己身體

團隊表示,他們希望為癱瘓者受損的脊髓或腦波創造功能性的繞道,讓癱瘓者的腦波能繞過脊髓受損部位,重新透過意念控制自己的身體;團隊也強調,研究目標絕非讓人控制他人的身體。

科 學家一直想協助癱瘓患者恢復行動,他們試過透過人機介面來控制義肢,但麻州綜合醫院團隊有興趣的是,讓患者自己的大腦活動,控制自己癱瘓的四肢。團隊的猴子實驗成功算是初步進展,不過移動游標與拿起水杯之間,仍有一大段距離;此外,人癱瘓後的肌肉比較僵硬、也有血壓波動等問題,都為意念控制動作領域獲致進展帶來莫大挑戰。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嗡~嗡~嗡~來認臉

傳統觀點認為,像哺乳動物那樣複雜的大腦才有能力辨識臉孔,但是有些昆蟲卻深諳此道,令人稱奇!

撰文/提貝茨(Elizabeth A. Tibbetts)戴爾(Adrian G. Dyer)
翻譯/林慧珍

重點提要
■直到最近科學家都還認為,動物要能夠辨識臉孔,需要有像哺乳類動物一樣大的腦才行。
■但是針對胡蜂和蜜蜂的研究顯示,一些腦容量小的昆蟲也有辨識臉孔的能力。
■這些昆蟲使用的臉孔辨識機制,與人類用來分辨不同臉孔的方式類似。
■這項發現,將有助於軟體開發人員改進臉孔辨識軟體。

花園裡飛來飛去的胡蜂和蜜蜂看似頭腦簡單,牠們築巢、採集花蜜、養育後代、而後死亡,壽命通常只有一年或甚至不到。然而,有些蜂類能夠辨識同伴的臉孔,牠們這種智能完全不讓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專美於前。

說得更具體些,有一種胡蜂能夠感知彼此並記憶同伴的臉部特徵,並利用這樣的資訊來分辨不同個體,進行後續的互動,就像人類能認得並記住家人、朋友、 同事的臉孔,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知所進退。此外,即使是那些在野外環境下通常不會記住臉孔的昆蟲,也能因訓練而學會辨認臉孔,有時甚至還能學會分辨人臉。

一個廣為接受的智力理論認為,人類為了因應複雜社會的挑戰,必須辨認並記住許多個體,因而演化出特大號的大腦。但自從發現大腦容量不到人類 0.01%的生物也能夠識別不同個體之後,科學家不得不思考:這驚人的能力如何演化而來?昆蟲之所以能辨別臉孔,是基於大腦的哪些功能?尤其如果能解答後 者,可望幫助軟體設計者改進臉孔辨識軟體。

偶然的大發現

許多科學發現往往來自某個幸運的意外,同樣地,研究人員也是在無意間發現胡蜂能分辨彼此。2001年,本文作者之一提貝茨還是個年輕的研究生,當時她正深 入研究紙巢蜂(Polistes fuscatus)的社會生活。研究的方法是在這種胡蜂的背部塗上各種色點,然後拍攝蜂群並追蹤個體間的互動情形。有一天,提貝茨意外拍攝到一群紙巢蜂, 當中有兩隻沒做記號,如果她不能找出辦法分辨這兩隻紙巢蜂,這些研究資料便不能採用。在觀看錄影帶時,她突然意識到,她也能從紙巢蜂臉孔天生的黃色、棕色 及黑色條紋與斑點,分辨出沒做記號的個體。她因此好奇,紙巢蜂是否也能因此分辨彼此?

提貝茨忍不住著手實驗,接下來她花了幾天時間,記錄紙巢蜂變化多端的臉孔圖案,並測試這種生物是否懂得利用這些圖案辨認不同個體。她用一種非常高科 技的方法(以牙籤沾取人體彩繪顏料)來改變紙巢蜂的臉部特徵,然後觀察此特徵對其社會行為造成的影響。紙巢蜂群內部很少有侵略行為,因此臉孔經過改變的紙 巢蜂,如果受到同巢夥伴較不友善的對待,這種行為改變就足以證明紙巢蜂會注意臉孔。

為了排除紙巢蜂可能是對顏料在視覺以外的其他特性產生反應,她也為某些紙巢蜂塗上顏料,不過沒有改變圖案,以此做為對照。她發現同巢夥伴對外表改變 的紙巢蜂表現出來的侵略性,明顯高過對照組;這些對照組紙巢蜂與同巢夥伴的互動並沒有太大變化。這項結果顯示,紙巢蜂確實會利用臉部圖案來識別不同個體。

提貝茨大感驚訝,光是想像人類如何辨識臉孔,就能想見這個發現有多麼驚人。首先,我們必須感知臉孔特徵的特定排列方式,如鼻子、嘴巴、眼睛和耳朵, 並且在我們的腦中,把這些排列與這個人的抽象訊息互相連結,例如,他或她是老闆或鄰居。然後每一次我們看到這個人,都必須快速想起這個關聯。

有趣的是,我們能準確認出臉孔的速度,勝於掌握其他類型的複雜視覺訊息。例如參加聚會時,你可以很快輕易記住參加者的臉孔,但卻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 和心力,才能記住獨特但看起來相似的圖案所組成的複合圖形,例如中文字。臉孔和中文字的組成,都是由複合元素拼湊成一體,但我們辨認臉孔的能力比辨識中文 字的能力強,因為演化賦予我們一個特別善於記住臉孔的大腦。事實上,在人類大腦中有個稱為梭狀回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的區域,專司臉孔辨識。這種辨識機制高度特化,光是把圖形上下顛倒就能讓我們認不出來。同樣地,即使只是微調一張臉的關鍵部位,例如眼睛,就能 夠影響我們辨認熟悉臉孔的能力。

儘管人類是一種善於辨認臉孔的動物,但還是有大約2%的人具有某種缺陷。一般認為,大多數臉部辨識能力缺陷和遺傳有關,不過也可能是在成年後因梭狀 回臉孔區受損造成。由於在人類社會中,社交認知相當重要,這種疾病算是一種失能。病情嚴重甚至可能無法認得自己的配偶和子女,就好像嘗試辨認花園裡不同的 岩石一樣困難。此外,這種社交發展的障礙往往發生在一些患有自閉症或其他疾病的人,原因可能與臉孔辨識能力缺陷有關。

由於臉孔辨識能力的特化很重要,提貝茨也想知道,到底紙巢蜂是獨立演化出類似的特化能力,或者牠們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辨識臉孔。為了找到解答,她必須 先有可靠的方法來訓練紙巢蜂飛近被她設定為「正確」的圖像,並繞開不正確的圖像。通常,研究人員訓練像蜜蜂之類的社會性昆蟲,是讓牠們執行某種任務,並以 糖水當成做出正確選擇的獎賞。蜜蜂會為了糖水而努力工作,因為蒐集食物與同巢夥伴分享是牠們的主要工作之一。然而,紙巢蜂可以好幾個星期不吃東西還能存 活,因此一開始用糖水為獎勵來訓練紙巢蜂的做法無法奏效。提貝茨和她當時的研究生、目前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希恩(Michael Sheehan)發現,可藉由在紙巢蜂選錯圖像時施以小小的電擊,來訓練牠們從兩個圖像中選擇正確的圖像。

利用這種新的訓練方式,紙巢蜂學會了分辨五種不同類型的圖像:正常紙巢蜂的臉孔圖像、單純的黑白幾何圖案、整隻毛毛蟲(紙巢蜂在自然界的獵物)、去 除觸角的紙巢蜂臉孔圖像、胡亂拼湊的紙巢蜂臉孔圖像。這些紙巢蜂只要嘗試20次就能迅速準確學會選擇正常臉孔,但要學會分辨其他四類圖像,就比較困難。最 引人注意的是,光是移除紙巢蜂觸角或把臉部重新組合,就能大大降低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臉孔辨識能力。

紙巢蜂在辨認正常臉孔與沒有觸角臉孔的能力差異,提供強有力的證據顯示紙巢蜂有專門用來辨認臉孔的神經系統。沒有觸角的臉孔,也是由與正常臉部相同 的顏色與圖案所組成,但是紙巢蜂的視覺系統無法可靠地處理改變過的圖像並識別為臉孔。移除觸角造成的影響顯示,紙巢蜂跟人類一樣,是透過某種全臉辨識的機 制來感知臉孔。也就是說,紙巢蜂是把整個臉孔視為一體來加以感知與辨識,而不是逐一分別辨認臉部的每個特徵。因此,所有元素必須完整並排列正確,才能順利 辨認臉孔。移除觸角對於紙巢蜂臉部辨識能力的影響,正如同人臉圖像上下顛倒、圖像亮度反轉或五官易位對人類臉孔辨識的影響。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4年第144期2月號】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種情況除了青菜下油鍋以外
去吃鐵板燒的時候也很常看到

 

 

 

Index 台灣氣候比較溫暖,比較難想像凍傷是什麼狀況,不過液態氮這玩意可不能拿來亂開玩笑,溫度可達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稍微碰一下,手可能就會因為嚴重凍傷而需要動手術處理,但其實未必完全都不能碰,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還是能夠觸摸之後全身而退。不過叔叔有練過,不能亂模仿喔。

說起液態氮,或許是因為國內超頻網站時不時提起這個字眼,所以很多網友也慢慢耳熟能詳了。化學式寫作LN2液態氮(Liquid Nitrogen),是許多超頻比賽常見的必備器材,溫度可以輕鬆直達攝氏零下196度的LN2,就小編印象中,價格上雖然比乾冰貴,但是溫度可以壓的比乾冰還低的多,C/P值來說也比較好,因此幾乎是超頻比賽必然會見到的配備。

微星MOA 2008超頻大賽時,滄者極限站長示範使用液態氮超頻(圖片來源:滄者極限)

▲微星MOA 2008超頻大賽時,滄者極限站長示範使用液態氮超頻(圖片來源:滄者極限

攝氏零下196度是什麼樣的世界?小編不太能想像。畢竟人體不是無敵的。伸手去摸一下,可能馬上就會出現嚴重凍傷,肌肉組織壞死。不過這位老兄倒是膽子非常大,拿LN2來賭自己手有多健康,把手直接伸進裝滿液態氮的燒杯中,還拍了影片放在網站上

危險動作,好孩子不要模仿(圖片來源:Popular Science)

▲危險動作,好孩子不要模仿(圖片來源:Popular Science

這裡要提個科學名詞「Leidenfrost effect」。一般音譯是「李登弗斯特作用」、「賴登福現象」。 當水滴落在滾燙的金屬板上時,水與金屬接觸的表面會瞬間蒸發產生蒸汽,蒸汽上浮的力量會托住水滴,讓水滴與金屬板之間產生隔熱效果,水滴反而不容易蒸散。 依照Leidenfrost effect的原理,金屬溫度大約要超過攝氏200度才會出現這個現象。1756年德國科學家Johann Gottlieb Leidentfrost依照這個現象發表了《A Tract About Some Qualities of Common Water》這篇論文,而這個現象也依照他的姓氏Leidentfrost命名。

示意圖中可以看出,水滴在高熱的介質上,反而會出現騰空的情形(圖片來源:Wikipedia)

▲示意圖中可以看出,水滴在高熱的介質上,反而會出現騰空的情形(圖片來源:Wikipedia

水的沸點,大家都知道是攝氏100度,攝氏零下196度的LN2則低多了,依照Leidenfrost effect的原理,當液態氮直接在常溫下沸騰逸散的時候,同樣也會透過蒸汽形成一層天然的隔熱層,在這個前提之下,其實LN2是 可以觸摸的,但同樣的,水遇冷而凝結的溫度正好是攝氏零度,若這時候手上是帶著潮濕,手上的水分會先快速冷凝並且凍結在表皮上,時間稍長還會造成手部凍 傷。所以影片中的大哥手一伸下去馬上就拔了出來。畢竟攝氏零下快兩百度不是開玩笑的。活生生的看著自己的手變成冰棒的感覺並不怎麼有趣。所以也再三強調這 種實驗不是隨便能做的,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嘗試。

 

▲雖說影片看起來泡的輕鬆寫意,但是一般人隨便嘗試還是會受傷的(影片來源:NurdRage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原理,所以很多事情就變得可能。例如民間習俗常見的「過火」,就是利用這樣的溫差原理,腳底先保持潮濕,然後再從容迅速的通過火堆。時間上若拿捏的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流言終結者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不過當時他們玩的不是火堆,而是燒鎔的鉛,而且還先拿香腸做了測試。作法得當的時候,香腸可以成功放進華氏850度(約攝氏454度)的鎔鉛中而不會被煮熟,但不表示鎔鉛很安全,在溫度控制、接觸時間上,任何環節錯誤就是直接進急診室。

 

▲流言終結者當時的節目片段,想跳過片頭可以先快轉到1:49秒處。(影像來源:gaboriau1

超頻到了一個程度,配備就會相對提高不少。小編記憶中,超頻比賽的紀錄看的是系統能夠維持運 作到測試軟體出現分數,而且除了時脈與參數之外,許多小細節都需要相當注意,有時候CPU溫度太高無法跑完測試,有時則是CPU溫度太低直接當機。為了成 就那一瞬間的驕傲,背後需要付出許多時間不眠不休的努力,還要更強更快的配備去輔助。LN2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揮發了,是消耗性相當高的材料,而且也需要比較花心思去注意保存情況。但這邊還是要說,攝氏零下近兩百度不能拿來開玩笑,真的要玩還是得要多小心一點。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新報/芬蘭式裁員:看看Nokia如何照顧待走路員工

 

圖、文/科技新報

Nokia 曾是芬蘭的驕傲,更是芬蘭經濟支柱之一,2000 年時,Nokia 的營業利益達 80 億歐元,佔了芬蘭 GDP 的 4%,不過隨著 Nokia 在智慧型手機潮流中江河日下,2011 年降到了剩下芬蘭 GDP 的 0.5%,最後更淪落到將手機業務和部分專利組合以 74 億美元賣給微軟的下場。

而在此過程中,Nokia 也免不了裁員的陣痛, 在2012 年以前,Nokia 都是芬蘭最大的雇主,2000 年時,Nokia 在芬蘭有 2 萬 4,000 名員工,到 2013 年年底,只剩下 1 萬零 600 名員工。若再加上芬蘭以外的員工,人數就更驚人了。

那麼 Nokia 是怎麼對待這些員工呢?

就在裁員的決定一開始,Nokia 從董事長到資深主管們,就開始規劃轉職銜接計畫(Bridge programme),他們認為,要對離職的員工,做到職業道德上的最大照顧,而非只達到法律上的最低標準

轉職銜接計畫適用於 1 萬 8,000 名 Nokia 全球裁員員工,幫助他們找到新的工作,包括為了幫助他們轉職到全新工作所提供的教育訓練,以及如果員工打算創業,則協助他們成立新創事業。如電視錄影及分 享 App,Tellyo 就得到 Nokia 投資 2 萬 5,000 歐元。

在芬蘭,轉職銜接計畫幫助了 5,000 名員工,並協助成立 400 家新創事業。許多 Nokia 專業人員,產生無數新創事業,如開發 App 遊戲《部落戰爭》(Clash of Clans)的 Supercell,也是前 Nokia 員工所創辦。

除了投資以外,Nokia 也授權員工 Nokia 的技術專利,如新創事業 PulseOn 就取用了 Nokia 的運動脈搏測量技術,5 個股東中有4個是前 Nokia 員工,而 Nokia 不但投資數萬歐元,還幫助新公司取得銀行貸款,這筆資金讓 PulseOn 撐過了前 10 個月的草創時期,之後獲得創投的投資,規模擴大到 13 人,將於今年推出產品。

甚至若 Nokia 已不需要的部分,如 MeeGo 作業系統,則直接由員工帶去創業,為它開創新機會。MeeGo 由前 Nokia 員工創立的新創公司 Jolla Mobile 取用其中的元素後,改寫為 Sailfish 手機作業系統。Nokia 大可拒絕授權,或是要員工簽下競業禁止條款,就可活生生的扼殺 MeeGo的 新應用,但是 Nokia 卻是鼓勵而非阻止。

Nokia的人才與轉職資助,使得芬蘭新創企業百花齊放,不僅沒有讓芬蘭因為 Nokia 倒下而「亡國」,許多芬蘭人反而認為 Nokia 的衰退,使得芬蘭經濟結構更為健全,由眾多新創公司簇擁,不再只依賴 Nokia 單一支柱。

而 Nokia 的裁員方式,更成為「芬蘭作風」的典範,Nokia 過去以經營上的成功成為芬蘭驕傲,現在雖然衰退,對待離職員工的高規格待遇,闡揚了芬蘭人道精神,一樣是芬蘭的驕傲;過去 Nokia 本身是芬蘭經濟支柱,如今化為數百新創企業,一樣支持著芬蘭的永續發展。

雖然 Nokia 強調,這個轉職銜接計畫,第一要務,是要照顧離職員工個人的利益,第二要務,是善盡對社會的責任,至於公司的利益,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但是,誰說這樣的作風,最後許多有形無形利益,不會回歸到 Nokia 身上呢?

(文章來源:http://technews.tw/2014/02/06/the-upside-to-being-let-go-by-nokia/          圖片來源:BBC)

【本內容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原文網址: 科技新報/芬蘭式裁員:看看Nokia如何照顧待走路員工 | ETtoday3C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206/322630.htm#ixzz2seGYrbKc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簡單 細胞泡澡就變幹細胞

(中央社倫敦29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與日本科學家今天分別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研究指出,只要讓成熟動物細胞「泡澡」,就能讓細胞重新編程(reprogram)回復到幹細胞狀態並長成各種細胞組織。

他們發現,如果讓成熟動物細胞處於「壓力」狀態下,它們就能回到胚胎細胞的狀態。

科學家利用血液與皮膚細胞進行繁殖,並讓它們處於壓力下,「幾近死亡的臨界點」,這些壓力包括創傷、低氧與酸性環境。

最簡單的方式是將細胞泡在微酸性溶液30分鐘,就能啟動回復到幹細胞狀態的過程。

數天內,這些細胞不但活下來,還自然回到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狀態。

這些細胞之後能依所處環境,分別演變成不同細胞與組織。

如果這個方法在人體上也行得通,修補受損細胞或培養新器官將更簡單。(譯者:中央社何世煌)1030130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升電腦速度的關鍵─固態硬碟
  • 戴嘉良 |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1/1/10/1/866.htm

現行電腦中,固態硬碟常與傳統硬碟一起使用。(圖片來源:Flickr用戶ivyfield)
現行電腦中,固態硬碟常與傳統硬碟一起使用。(圖片來源:Flickr用戶ivyfield)

哈佛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於2013年11月來台演講,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硬碟技術的演變,且進而提出「破壞式創新」的重要學說。1978年以前的大型 主機以14吋硬碟為主流,之後逐漸被8吋硬碟的技術所取代;1980年的5.25吋硬碟是主流技術,但當時的領導廠商卻未注意到,更適合個人電腦使用的 3.5吋硬碟是項破壞性創新的技術,僅致力於開發5.25吋硬碟的該廠商錯失了這個機會,到了1991年之後便失去市場領導地位。如今硬碟的發展又有新的 破壞性創新技術產生,即是在存取速度、體積與防震等都有顯著提升的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 SSD)。

早在1950年代便有類似的技術,當時用於真空管電腦,隨後逐漸被較便宜的磁鼓記憶體所取代。1970年代,由IBM、Amdahl與Cray共同開發,以半導體記憶體為儲存媒介的固態硬碟,當時用於超級電腦的資料存取,但由於成本過高,其使用仍無法普及。

而後在1995年,M-System公司生產出以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為儲存媒介的固態硬碟,美軍和航空業便開始採用固態硬碟,以取代傳統硬碟(Hard Disk Drive, HDD)。傳統硬碟使用旋轉碟片與磁針的機械式裝置,類似過去黑膠唱片機的讀取方式存取資料,但在裝置受到碰撞時,容易使磁針與碟片受損;並且存取時會產 生裝置發熱和讀取噪音的問題。此外,檔案日益龐大,傳統硬碟的存取速度已無法滿足所有的電腦使用者,因此開始有以固態硬碟取代傳統硬碟的應用方式。

現行的固態硬碟採用NAND快閃記憶體來儲存資料,並使用一體成形的電路板,沒有機械式存取動作,故取名為Solid State Drive,中文名稱為固態硬碟。目前固態硬碟的資料讀取速度可達到500MB/s以上,為傳統硬碟的3倍以上,未來還有希望再往上提升,同時還能克服碰 撞、存取噪音與裝置發熱等缺點。

但在提升存取速度的同時,固態硬碟也有仍待改進的缺點。固態硬碟相對於傳統硬碟,單位容量的價格仍偏高昂,相同價位的傳統硬碟,容量可能是固態硬碟的好幾 倍。再者,廠商在出廠時會在規格上標示使用的記憶體顆粒,而不同的記憶體顆粒有各自的寫入次數上限,假如個別記憶體到達寫入上限,則該區域的記憶體便不能 再被寫入資料,成為唯讀狀態。最後,一旦內部的記憶體顆粒損壞,資料救援回來的可能性較低。

雖然固態硬碟有上述缺點,其在資料存取速度上的提升還是很可觀。若將電腦的作業系統安裝於固態硬碟,使用者最明顯可以感受到的是開機速度的提升,以及存取 內部資料的速度加快。因此已有許多電腦使用者開始使用固態硬碟,或是同時裝上固態硬碟與傳統硬碟,將常存取的資料放置於傳統硬碟,降低固態硬碟的存取次 數,延長裝置壽命。雖然傳統硬碟還是有價格與容量的優勢,但固態硬碟的技術尚在發展,相信未來在單位價格、使用壽命上都會有所進步,可以期許未來固態硬碟 將會越來越普及於電腦的應用。(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林芬慧|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

 

 

 

http://pansci.tw/archives/36067

儲存在石英玻璃內的資料,壽命可長達三億年。

撰文/霍恩亞克(Timothy Hornyak)

大多數文化機構與研究單位仍然利用磁帶來保存資料。日本的日立公司(Hitachi)最近發表了一款新的儲存媒介,其壽命將大幅超越傳統的磁帶、CD、DVD、硬碟與MP3。

這家電子業巨人與京都大學的三浦清貴(Kiyotaka Miura)合作,把資料寫入「半永久」的石英玻璃薄片中,能保存數億年而幾乎不會受損。

這套原型系統由寬兩公分、厚兩公釐的石英方塊組成,利用飛秒雷射產生的極短脈衝在石英玻璃內打出四層凹點。這些凹點是標準二進位資料,即使在遙遠的未來也能利用基本的光學顯微鏡來讀取。由於凹點藏在玻璃內部,因此不受表面侵蝕影響。

這種媒介的資料儲存密度比CD稍微高一點。增加一層凹點便能提高資料儲存密度,但這種材料最大的優勢在於耐久性:它不僅防水,還能抵抗化學與風化侵蝕,即使置於1000℃的高溫下兩小時,資料依然完好無損。這些實驗結果讓日立公司相信,石英玻璃內的資料能保存千秋萬代。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智慧儲存研究中心主任米勒(Ethan Miller)說:「如果讀取與寫入裝置的製造價格合理,這種媒介有潛力大幅改變現有的檔案儲存系統。」這套系統適合用於保護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資訊,例如 博物館的數位館藏或珍貴文獻。問題是,人類已知的歷史甚至沒有那麼久。米勒指出:「盤古大陸在數億年前分裂,當時遺留的石英岩現在變成海灘上的沙粒。這種 石英儲存媒介也同樣能萬古長青。」(周坤毅 譯)

SA原文:Data Saved in Quartz Glass Might Last 300 Million Years.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3年第132期02月號】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大自然為師──仿生材料

更強、更韌、更輕的材料是工程師的夢想,這樣的材料在大自然中比比皆是,現在科學家要做的就是複製這些材料的特性。

撰文/陳柏宇、劉冠麟

重點提要
■仿生材料使用工程的方法,以生物材料為靈感,利用現有的資源合成新穎的材料。
■生物材料的特性包括可自行組裝、具備多樣的功能、多層次構造,以及能夠自行修復。
■從生物身上能觀察到多種驚奇的材料,但要以人工方式製造出具有類似結構與耐久特性的材料,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在電影「不可能的任務4」中,阿湯哥飾演的男主角戴著壁虎手套,攀爬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在電影「蜘蛛人」系列中,主角彼得變身成蜘蛛人,從腕中射出蜘蛛絲,在大廈之間穿梭。這些畫面雖然添加了許多特效,讓人目眩神迷,但原理卻並非毫無根據。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即記錄他眼中的壁虎:「壁虎即使是以頭部在下的姿態,也能夠繞著一棵樹到處跑來跑去。」隨著科技進步, 科學家發現到如此強大的吸附力歸功於壁虎腳上的皮瓣,有著如毛刷般的剛毛(setae),每根剛毛與接觸面之間的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積少成多,得以支撐整隻壁虎的重量。蜘蛛絲直徑只有頭髮的1/10,卻比同粗細的鋼絲更強韌,比尼龍更具有彈性。蜘蛛絲由兩部份組成:隨意排 列而不具方向性的基底,以及排列整齊的晶體β摺板。前者貢獻了蜘蛛絲驚人的彈性,而後者則利用胺基酸之間的氫鍵,提供了蜘蛛絲的強度。蜘蛛絲是一種兼具強 度與彈性的優良纖維,已被廣為研究與應用。

生物經過長久的演化,發展出許多適應環境的方法。仿生科學家觀察大自然中的生物,設定一個想要達成的目標,並從多樣的生物中挑選研究對象,再以加工 生產等方式,製造出比現有資源更強、更韌或更輕的材料。材料科學結合了物理與化學,利用兩方的知識,改良材料的結構、性質,甚至整合不同材料的表現。仿生 材料更把範圍拓展至生物,尤其是具有高機械性質的細胞外間質(extracellular matrix),與其說是模仿,倒不如說是向大自然拜師,從中獲得靈感,並運用在科技研發上。

生物材料的特性

仿生材料是以工程的方法,利用現有的資源合成新穎的材料,靈感來源為生物系統。而生物材料則是大自然中生物自行利用自身機能合成的材料,例如骨頭和牙齒。 生物材料有幾樣重要的特性,第一項是自組的能力,例如噬菌體在複製時,已合成而分散的外殼蛋白質會自行組裝並包裹DNA,形成完整的噬菌體。第二項特性是 具備多樣的功能,例如鳥的羽毛不僅能幫助飛翔,還有偽裝與保護的功用;骨頭構成了完整的骨架、內部可供血球成熟,並能保護內臟。第三項是多層次:螃蟹的甲 殼既堅硬又具韌性,從最小單位看起,幾丁質分子組成α幾丁質晶體,多個α幾丁質晶體,加上其他蛋白質,再組合成幾丁質蛋白奈米纖維;而多個幾丁質蛋白奈米 纖維進而組成幾丁質蛋白纖維、纖維束,最後依照螺旋排列,一層一層堆疊上去,形成巨觀結構。

生物在演化的過程中,主要是為了適應所生存的環境,而非打造出完美的生物體,因此生物材料的性質並非完美,每一種生物材料都有其缺點,例如生物材料 的合成多經過水合作用,性質受含水量影響很大。同時生物材料大多在溫和的環境下進行合成與製造,通常是常溫常壓下,這與人工合成材料的製程十分不同。仿生 材料科學家研究這些生物,像是從大自然這本工具書裡浩瀚的項目中,就挑選理想的零件,再以工程的方式,製造出更強、更韌或更輕的材料。

目前有許來自生物的靈感化為應用的例子,魔鬼氈、表面擁有自淨能力的材質(模仿超疏水的蓮花葉)、抗反射的太陽能板(模仿昆蟲的複眼),以及仿鯊魚 皮的表面。其中,鯊魚表面有特殊排列的構造,可以減少水的阻力,因此應用來製成需要對流體阻力小的水管或飛機表面;這種結構也能抗沾黏,致使菌落難以在上 面生長,已應用在醫療用品上。

然而即便從生物身上觀察到驚奇的構造,仍是難以人工製造出具有類似結構與耐久特性的材料。生物材料有自組的能力,生物會自行合成可用的化合物、長成特殊的 結構,這個過程非常精細,彷彿有雙無形卻又萬能的雙手操作。工程的手法很難達到這麼精細的製程,因此從生物材料到仿生材料,這中間充滿許多難題與挑戰,也 是仿生科學家極需努力克服的部份。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4年第143期1月號】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短片】手掌絞斷 先借種腳踝上成功接回

2013年12月17日19:39

【於慶中/綜合外電報導】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造福了人類,同時也「創造」出很多以往只能在科幻電影中才看得到的怪異畫面。日前全球媒體都曾報導,利用耳朵軟骨在額頭上「種」出一個鼻子、在胸口重建一張人臉來進行移植,現在中國外科界又傳出一個駭人的成功案例。

中 國湖南省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上個月接到一名急診傷者小魏(音譯),25歲的小魏的右手掌,在工廠不慎被鑽床機絞斷,同事連忙將他與斷掌送醫,但由於傷口狀 況不佳,無法立即進行顯微手術把手掌接回,斷掌也無法在離體情況下保存,醫療小組突發奇想,在小魏的腳踝處開了個口,把斷掉的右手掌暫時先「種」在腳踝 上,有如植物體的「嫁接」一般,由腳踝的動脈供給血液,讓這截斷掌在小魏的腳踝上維持著生理機能,「活」了下來。

日前醫院已經成功將他右臂傷口處理好,並將這截斷掌接了回去,醫生表示,小魏還需要接受很多後續的手術治療,醫療小組對於完全恢復他右手的功能表示十分樂觀。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報報/開燈就可上網 1G電影下載只需0.1秒!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3年 12月 16日  12:46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路燈下,隨時高速下載電影;檯燈下,上網下載歌曲;餐廳裡,不用詢問WIFI密碼,藉助燈光便可隨心所欲發微博……有光就能上網的可見光通信 (LIFI)時代正在走來。2013年百名海外博士重慶行子活動——第七屆大陸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渝舉行,大陸產學研投融資聯盟與大陸可見光通信產業技 術創新聯盟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推動可見光通信技術5年內走進千家萬戶,重慶是首批試點城市之一。

1G電影下載只需0.1秒

根據重慶商報報導,『未來,只要有光的地方,就可實現高速上網,且速度非常快,1G電影下載只需0.1秒。』大陸可見光通信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籌備領導小組組長、大陸工程院院士鄔江興在簽約儀式上如是表示。

可見光通信的『秘密』在於燈泡——LED燈,『與普通日光燈、白熾燈不同,LED燈可快速明滅,閃動頻率極高,可承擔發送資訊任務。』鄔江興說,只 要在LED燈泡中加入一個晶片,其便具有無線路由器、通信基站、WIFI接入點甚至GPS衛星功能,『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無線通信方式,多了一種新的上網 選擇。』

『可見光通信技術的應用範圍,是超出想象的。』鄔江興說,無論是在飛機上還是在災難頻發的礦下,只要有燈光便可以進行通信;每盞路燈都可成為一個路 由器;汽車通過頭燈和尾燈,彼此之間交換資訊……。與傳統無線通信方式相比,可見光通信的優勢何在?『首先是帶寬更寬,是WIFI的一萬倍,是4G的一百 倍,一部1G電影下載只需0.1秒;其次綠色無輻射;第三是節能,LED燈相比白熾燈,以一個五口之家為例,一年可省電費700元(以人民幣計價,以下 同),相當於節省了上網費用。』鄔江興說。

重慶入選首批試點城市

『開燈就能上網』的LIFI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早在2011年,大陸國家863計劃就已開始部署可見光通信技術研究,目前,大陸與發達國家已 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鄔江興說,去年,已成功研發出可見光網路檯燈、可見光家庭基站、礦下可見光通信與定位等6套應用示範系統。『目前,可見光通信技術主 要集中在礦業和商用領域,預計5年時間將進入普通家庭中。』鄔江興說。重慶四聯參與了煤礦井下可見光通信與導航技術研發,屬國內首家,『我們已和重慶簽署 試點合同,以推動重慶 智慧城市建設。』鄔江興說。

縱深:可見光通信帶來商業模式新革命

『這將引發一場革命,一場關於傳統產業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革命。』大陸產學研投融資聯盟執行會長惠小兵說。此前擔任大陸建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的惠 小兵,曾投資過華為,『可見光通信作為一項新技術,一旦我們掌握先機,將出現類似華為這種在世界上都屬重量級的公司。』『可見光通信是一個萬億產值的抓手 級戰略新興產業,將催生一大批新興產業。』鄔江興說,如新型照明設備,『隨著通信功能的加入,燈的形態將發生巨大變化,茶幾、餐桌、家具都有可能變成實用 的燈具和高速無線接入點。』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日新奇/野外求生新法寶 煮泡麵也能幫手機充電

  • 欣傳媒/欣傳媒- 2013年12月11日 上午08:20

欣傳媒 | 編譯高宜汝/綜合報導

最近越來越多人喜歡煮泡麵,不但可以加蛋加菜讓內容物更豐富,用煮的泡麵味道更是一絕。甚至,煮泡麵時溢出的蒸氣可以拿來取暖或敷臉。現在,煮泡麵的好處更跨入新境界,只要使用日本最新的加熱鍋,在三分鐘的烹煮過程裡,手機也可以跟著充電!

TES 新能源是以研究加熱發電用具、減少能源浪費為主的新型企業,過去曾開發過發電行動攤位、發電機等用具。最近開發出的熱能發電鍋「wonder pot」同樣是將加熱時產生的熱能再利用,不管是瓦斯加熱、炭火加熱,只要對發電鍋加熱就能依鍋子種類產生最多30W的電力,甚至能同時幫六個充電電池或 手機充電,不僅讓能源再利用,還能因此省下電費。

除了能夠用在一般家庭外,「wonder pot」也可應用在野外。如果需長時間在山上活動,又不一定有電力能夠使用的話,就能趁烹煮食物時利用發電鍋充電,以免遇上意外災害時,手機電力卻即將告罄,失去了使用GPS或與外界聯絡的工具。

不過,這樣好用的發電鍋不但不能摺疊,在野外時能否一定生火加熱也是使用上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發電鍋在日本尚未受到太大注目。但如果在家邊煮東西或是使用暖爐時還能邊幫手機充電的話,對手機重度中毒又超怕沒電的人來說也是一項便利的發明囉。

哈日新奇/野外求生新法寶 煮泡麵也能幫手機充電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