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的迷思


甚麼是儲蓄險呢?
主要指的也就是生死合險(生存還本險),就是依照保險契約訂定下,約定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死亡,或保險期間屆滿仍生存時,保險公司要依照契約所約定的金額給付保險金的一種保險契約。

現在保險業幾乎的主力商品,主要都是儲蓄險。 (也是最賺錢的) (備註 : 這是2002年時候的文章,現在主力可能都放在投資險上?) 會讓這種保險在台灣大行其道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有種錯覺,覺得說有保險又有儲蓄似乎很划算。 於是就對於這種定期可以領一點保費回來的商品特別喜愛。 加上業務員也因為此險種佣金高,更是特別投其所好的鼓吹客戶購買。

若知道自己在買甚麼的,那買下去倒是無可厚非。 但很多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到底買了怎麼樣的保險,單純只是聽業務員一面之詞,或是只看了傳單上面華麗的宣傳。「唔..似乎有著比定存高的利率...似乎是將來穩定的收益...還同時附有保險...」,於是就買了....

但實際上這東西卻比表面顯露的部分複雜多了....

那這裡呢,我會寫出一些我『個人』對儲蓄險的了解,以及對儲蓄險很多人一直有的一些迷思。

至於結論如何? 那就留給您去判斷了.....


1. 利率高過定存!?

一般業務員拿出來推銷時,都是告訴你:「我們這張保單的預定利率是xx%,你看現在定存在多少?這怎麼能跟我們比呢?」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所謂預定利率可不是分給你的利率! 當業務員跟你說預定利率是4%時 這不表示你每年的年化利率(IRR)就是4%。 所謂預定利率實際的意思是一種貼現的概念,也就是假設保險公司把你的保費拿去運用而每年可以有4%的獲利時 (也就是--預定獲利率)。 而這獲利率在合約期滿,要給付你承諾的金額時要剛好能打平,那以此反推回來現在需要多少錢呢..? 然後就依照這需要的金額來訂定你的保費...

換句話說,若預定利率越高,保險公司預期的獲利越好,你需要繳的保費就越低;反之則會調漲保費。 所以預定利率只會影響你付出的保費,跟你實際到底會有甚麼獲利,這基本上是一點關連都沒有的。

而實際的利率,往往沒有業務員會告訴你。 因為在扣除人事行銷佣金成本後,其實很多的實質年化利率是很低很低很低的。 我最近(註:也是2002年,那段時間不知道為何,很多人來找我推這玩意)看了滿多張這種儲蓄險的單子,幾乎算出來的都低過定存..... (甚至當時還算過IRR在1%上下的)

很多時候其實也不是業務員刻意不告訴你,而是他們自己根本都搞不清楚所謂預定利率跟實際利率的差異,公司教他們甚麼就全盤吸收的也是有。 所以呢.... 你自己先了解商品 這或許才是最保險的方式了... (這是繞口令嗎?「買保險最保險的方法就是自己先了解保險…」XD)

 

2. 資金閉鎖

現在儲蓄險比較常見的繳費期限通常為6年10年以及20年三種。 很多人聽了業務員鼓吹說有高的「預定利率」。 看起來又似乎真的比定存好...又想說零利率時代嘛,似乎也沒甚麼不好...於是就跳下去了....

只是,很多人沒想過資金閉鎖的問題。

儲蓄險的單子,保費幾乎都不便宜,動則一年都是3萬以上,5萬10萬的更是不在少數。 一但投下去,就意味著很多年你這筆錢都不能動。 只為了鎖定利率 (偏偏又只是接近甚至低過定存利率),這樣很難說是划算的方式....

此外,所謂「鎖定利率」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萬一利率開始反向變化時,你也一樣被綁著不能動! 換句話說,儲蓄險跟其他投資方式比起來糟糕的問題就在於,就算你看出利率可能馬上要反轉時,還不能停利! 定存嘛,解約扣兩成利息;股票債券商品投資都可以賣出;可是儲蓄險一但中途解約,幾乎都只能拿回非常少量的解約金。 只是利率有可能反轉嗎? 不是沒有可能。 經濟若有復甦,通貨膨脹可能起來,利率就有可能會反轉向上。 三年五年可能難講,只是10年20年後的事情....誰知道呢? 現在就賭10年20年都不會反轉,這不是賭太大了?

 

3 保費負擔

另一個更重要你要考慮的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每年」都維持繳納這樣的保費呢?? 而且在繳費期間你可是.完.全.不.能.動用本金的!!

換句話說,儲蓄險其實並不算是真正的儲蓄行為,因為你必須真的得空出一筆錢去投入;而非像一般儲蓄是量力而為的把多餘的錢留下來。否則,你哪天有甚麼事情需要週轉時,你可沒辦法跟保險公司說:「不、不、我這個月比較吃緊,這次的保費不繳可以嗎?」

基金定期定額還可以,保單可不允許你做這檔事喔。 你要是不繳保費...保單可就停效了。 要是連著兩年都週轉不來,這張保單會永久失效,你之前繳的就更是全部拿不回來了~!! 就算沒有永久失效,只是單純停效,但要是這段時間發生甚麼意外,你一樣是連賠償都沒有的。 換句話,說要是你保20年每年繳10萬元,繳了11年突然第12年因故繳不出錢而被停效,萬一又不幸身故,那這時候受益人(家人)可是一毛都拿不到的喔! 更慘的事情是連你前11年繳出去「儲蓄」的錢也拿不回來..... !? 這種「儲蓄」方式的風險,你可有考慮過嗎?

另一個資金閉鎖的問題在於,你萬一需要一大筆錢時,比方說突然想做生意,想把自己之前儲蓄的錢都拿來用,抱歉,你不能喔! 除非你解約。 可是如前面說過的,解約的話儲蓄險的解約金很低的。 定存還能說:「好吧,我解約,我利息打八折算就是了」。 但儲蓄險可沒這麼好,你一但中途解約,肯定你是賠錢的。 若是不願意這樣認賠的話,可就只能等到期滿的....(只是等待的話..機會成本就...)

所以你若真的投入儲蓄險,你必須確保身邊還有另外一筆夠用的週轉金。 可能放定存可能放活存,但一定要是「完全的餘錢」才能投入儲蓄險。 但話又說回來,你若真的這麼有餘力、有這麼多餘錢,那幹麻非要放儲蓄險??? 幹麻不拿去作其他更有賺頭的投資呢?

這時應該有人會說:「其實你還可以辦保單質借~~」。 沒錯,是有這麼一個週轉方式!

只是甚麼是保單質借? 保單質借就是拿當年度保單解約金的總額去跟保險公司貸款,大約能貸到八成左右....  但這是為何呢? 你儲蓄了半天,到了急需用錢時,你得拿你存的錢去跟對方貸款,然後更慘的是還得付對方利息..(一般約在8%-10%)?? 而且這期間你還得持續繳納保險費以確保這張保單有效。

這一切到底是為了甚麼呢?? 好像不是很有道理不是嗎?? 利息,對…對… 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利息! 可是剛剛不是說了實際年化利率(IRR)很多單子並沒多高~~~~ 那,為了少少的利息搞的這麼辛苦是否真的值得呢??

 

4. 每年領高額利息....唔..其實是領本金吧?

有業務員曾經質疑我,利息怎麼可能低過定存。

你看:每個月繳4000元,每兩年可以領回10000元
4000*12*2= 96000
10000/96000/2 = 5.2%
這樣每年約有5.2%的利息收入啊!?這樣有甚麼不好? 為何你會不想買? 我有一堆客戶都在搶,而且這商品馬上要停售了耶!我真的希望你也能賺錢…

這樣算完後,很多人會覺得很棒...!
但請你再仔細想想,這哪裡是領利息? 這根本只是領本金....

甚麼,你說看不懂?

這意思就是說,假設我跟你借一百元。 你拿給我一百,但我十分鐘後馬上還給你二十元。 然後呢,我會在一年後還你剩下八十元,你是賺了還是賠了??

賠了。

因為八十元借了一年的部分你沒收到任何利息,而前十分鐘拿回去的20元是利息嗎?當然不是啊... 那只是你借我的錢,我先拿了一部分還你。 換句話說..我其實是只跟你借了八十元一年,而我完全沒給你利息,所以你是賠了。除非一年後我不是還你八十而是還你一百元 那你之前二十才算是利息。 (也就是現金卡把利息化轉成開辦手續費的方式)

這跟上面的例子是一樣的,現在一些熱門的儲蓄險商品幾乎都是這樣。 你年繳多少,然後每幾年領回多少,然後滿幾歲又可以每幾年領回多少。但是實際上,你本金根本沒完全拿回來過,更別說開始領利息;從頭到尾也只是持續的在領你的本金回來。

 

5. 那甚麼時候開始領利息啊?

你有算過平均多久本金可以領回來嗎? 我算過,幾乎20年的單子,最少需要30-35年間才能領回來(終生領回的那種)。 換句話說,你若是30歲開始買的話,要等你60-65歲才開始賺到第一份利息(之前只是在領本金)。

而且別忘了,這時候若反推回去算IRR,複利平均算起來絕對還非常低....

那甚麼時候IRR可以接近通貨膨脹(約3%)的平均利率啊?一般來說都是在領到最後幾期生存金時,也就是接近你105歲時.....

 

6. 節稅? 真有幫助?

有業務員會跟你說,保險好啊,保險可以節稅。 可是這到底是對的嗎?
基本上這是沒錯的。 但這卻也要分兩個部分來看:「所得稅」跟「遺產稅」

遺產稅的部分,只要你有指定受益人,這部分是免稅的。 若沒指定,那一樣會並入遺產計算....

只是....你把資金押在保險公司超過30年50年以上,未來的變化是難以預估的。 目前雖然保險死亡給付是不扣稅,但是很難說30年內都不會改變。 前陣子不就在提出要把非意外死亡的保險金列入遺產稅課徵項目中? 將來是不是還有什麼變動,是誰也說不準的。 所以除非你已經年紀很大要開始規劃遺產問題了,否則這點我覺得這理由其實並不夠充分。

再來,遺產稅的部分其實也是高財產者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若你是已經有個幾千萬幾億身家的人士(目前的規定免稅額700萬,加上其他扣除額大概可以弄到800-1000上下)。 否則大部分30歲上下的人士,還根本不需要考慮遺產稅的問題說。

就算擔心會真有個萬一要留些甚麼錢給妻小生活,那你還不如把同樣的保費投入保額更高的人壽商品中。 假設你一年3萬投入儲蓄險中,你能拿到的保額了不起是60-150萬 (註:以2002-2003這段時間)。 但假設你一年3萬投入定期壽險中 (可續約到75歲那種),你約可以保到650萬以上的保額(以30歲男性為例)。你若真的壯年早死而留下保險費的話,那這方法其實保障更大。 再退一百步,若你已經有千萬億萬家產以上的人,其實有更多其他節稅方式,為何要花大錢買儲蓄險節稅???

至於所得稅方面也是一樣的問題。 除非是用到列舉扣除額,否則每年24000的保險扣除額很多人只是看得到但吃不到。

標準扣除額今年(2009)調高成7.3萬,表示你還要有其他如醫藥費、房租、捐獻等金額超過4.9萬。 否則若用列舉金額卻低於標準的話,那直接用標準扣除額就好。 而若你只用標準扣除額,保險有沒有保其實你都沒辦法拿來扣抵所得稅啦。

 

7. 儲蓄+保險... 還是其實是兩頭都落空?

另一個常常聽到的宣傳方式就是「你買了儲蓄險,既能強迫自己儲蓄,又還有保險的功能,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真的是一舉兩得嗎???

首先我們前面說了。 儲蓄險拆解開來計算會發現,年化利率並不高,資金閉鎖是一大風險,因為自己可能周轉不靈時,本金卻不能提領。不能改變計畫,無法停損停利下,很是綁手綁腳。

那保險呢? 如果保險部份很好,那少賺點好像也還勉強說得過去。 但你若細看,你會發現你繳了高額的保費,保險額度卻很低很低。一般來說,儲蓄險大都只有200萬以下的保障 (終生型的)。 只是,.除非接下來一輩子都沒通貨膨脹了(可能嗎?),否則20年後兩百萬能做甚麼???唔,可能還夠買輛一般等級的車子? 好吧,那60年後呢? 那時候搞不好連喪葬費都不夠了。

那為何不放在靈活度更大的商品上面? 然後拿部分資金去買純保險的商品? 因為保險公司實際上就是這樣做,就只是拿你本金去投資,而把投資的利息來幫你買保險

同樣的事情你難道不能自己做嗎? 要穩定也是有穩定的標地可以買。 比方說買些如美國國債,或是直接買債券型基金。 或許賺不多,但最起碼你需要用錢時可以賣掉。 用利息買定期險的額度可能還更多,若還需要更多保障,多拿其中本金的部分另外加買保額,不是更穩當?

 

8. 風險 風險 風險 !!

上面的風險還不夠啊? 還有更多其他風險啊?

對...就是保險公司自己存續的問題...

你買儲蓄險,是因為你算說將來利率還會更低,可能一輩子都是零利率了,所以你想現在鎖定利率,鎖一輩子...

但是... 若真的零利率一直下去,或是通貨緊縮持續下去,整個國家經濟都有可能會垮掉的,更別說保險公司了。利率越降他們過去賣的高利率商品越都是沉重的負擔。

到時候怎麼辦? 增資? (那是規定一定要的) 現在很多保險公司根本已經岌岌可危了,而增資在經濟狀態不好的情況下,恐怕也很難找到願意挹注資金的來源...

就看日本吧,已經有保險公司陸續倒閉。 台灣若持續這樣下去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倒了或許是會有別的公司接手,只是原來保障的權益很可能縮水或是變差.... (既然是繼承過來的客戶,之前的錢也不是繳給他,那當然不可能期望對方還能對你多好)

到頭來...當保險公司自己都不能保障自己時,誰能保障你? 還是只能靠自己的不是嗎??

 

總結...
我是始終相信,保險只是一個對賭的遊戲。 你不是為了獲利而賭,而是希望事情不要發生而賭。所以儲蓄險這商品,對於購買者來說是似乎是風險高可是好處甚低的一項商品。 因為若是為了獲利的話,比定存低的利息實在不是多好的獲利方式;要儲蓄的話,本金都不能動用的儲蓄實在不靈活;要穩定的話,似乎也沒有美債來的穩定(美債 利息還高) (最起碼美國政府倒的機會比保險公司來的低吧?) 而純粹要保險的話,也沒有單獨的人壽保單來的划算…

那到底是為何而買的呢? 你有想過嗎??



儲蓄險那件事情的後續

話說,上次提到在MSN上被一個前同事拉住要向我介紹儲蓄險。 當時我跟他說要開會慌忙下線後,本來以為這件事情就這麼躲過了。 第二天還快樂的在BLOG上貼出了我對於儲蓄險的看法 (當然,他並不知道我的部落格)。

結果呢,沒想到又過了兩天,他看MSN上一直無法說服我,索性殺了過來找我。 人都跑來了,我也不好避不見面,只好陪他吃了一頓午飯。 那當然,吃飯中也就聊聊這中間大家彼此的生活改變,也講講他為何會突然跑去做保險。 飯吃完了,果然還是繞回了儲蓄險那件事情。(該來的總是躲不掉的)

他呢,就不慌不忙的從包包拿出資料,然後聲音很歡愉的告訴我:「我跟你講,這張保單一定是算錯了,馬上要停賣了,你一定要聽聽看!」 (我心想:還真是見鬼了! 怎麼世界上有這麼多張算錯要停賣的保單。 更特別的是,怎麼我認識的人都有這種好康要告訴我呢?)

但既來之則安之,我決定就乖巧的把整個故事吃下去吧。 所以他拿資料、我專心看;他計算,我點頭稱是。 最後他很滿意的叫我想想,然後記得跟他聯絡。

 

聽完,我還真不得不佩服這些保險公司對於「算錯停賣」這故事整個流程設計的精密,因為搭配他的描述、當下的計算,還真會讓人覺得是張好單子。 但是我這人就是鐵齒,沒有自己算過的,我都不置可否。 所以當場我也沒有說甚麼,只答應會回來研究研究。

回家算完後發現,是有比我之前看過的稍微好一些,但還不是我會有興趣的商品。

因為保額十萬美金,雖然只需要繳六年,但一年要拿出16萬多的保費。 我稍微算了一下。 六年解約的IRR僅有1.46% 左右 (這很正常);十年解約的IRR僅有2.84%左右;而二十年解約的IRR也才到3.69%;而滿期的IRR是3.91%。 以上還是假設中間紅利都能拿到的狀況下。 如果保險公司在這幾十年中,紅利完全發不出來,最慘的情況六年解約的IRR只有0.471%;十年的解約才1.83%;而滿期解約將僅有2.03%。

那到底分紅多少的計算規則,我這位朋友是一直沒給我,只是給我DM上他們已經計算出來的金額。 所以上一段也僅是用DM上他們試算的金額來抓IRR的。 (但我相信是夠有參考性了,因為DM上的數字多少都會高估吧。)

當然,對方是一再強調保險公司有「必須兌現紅利的壓力」,兩年要是發不出來會被金管會約談,而且要跟所有保戶解釋。 我是知道有類似的行政命令,但對這部分的執行細節就不是很清楚(也不清楚實務上是如何,有人知道歡迎跟我分享);但我相信這類的保證應該還是有但書吧? 而且是兩年都發不出來才要跟保戶解釋,如果一年低些、另一年勉強達到呢? 或許也一樣不用解釋了吧? 那若是這樣,IRR倒推回來,也就會在上面那算出的數值中間擺盪了?

而分紅到底是怎麼計算。 這又是業務員故意講的模糊之處。 他是一直強調:「我們XX公司這麼大的保險公司,不可能為了規避分紅而陪商譽」;「而且你看這份資料,我們過去幾年都賺多少多少錢。 之後也是會分出利益的70%給保戶的。 你看,是70%盈餘喔!」。 還好這部份我還稍為有些研究,我很清楚保單分紅的所謂紅利,可不是從保險公司的年收益分出來的。 而僅僅是「這張保單」的「死差」、「費差」以及「利差」盈餘加總的70%(似乎是財政部的行政命令),要分給該張保單的保戶。

那這些甚麼死差利差的是甚麼東西呢?

  • 死差基本上是實際死亡率以及預期死亡率的差異。 換句話說,保險公司原來計算一年可能有多少保戶會死亡,必須要理賠。 但實際數字可能小過這數字,沒有理賠的金額就算是這張保單的收益。
  • 費差基本上是保險公司原來計算出來的管銷或是其他為了維持這張保單運作的行政費用。 要是實際比較低,那就會有費差出現。
  • 利差則是投資之後的收益減除了預定利率的差值。

換句話說,分紅到底有多少。 涉及這保單有多少保戶、每年死多少人、保險公司的營運成本、以及投資收益率。 所以分紅其實是這麼一回事。

 

我個人還是一樣沒打算買。

原因在於,我始終認為「儲蓄險」這商品是「兩頭不著」的東西。(詳細的原因請看「儲蓄險的迷思」 一文) 對於需要保險的人來說, 10萬美元的保額還真是很低。 但對於需要儲蓄的人而言,往往收入不豐,要一年拿出十六萬連繳六年? 其實是個過份沉重的壓力吧? 而那些一年可以輕易拿出16萬,六年間都不需要動用者,可能想做更積極的投資吧;若是放到100歲的IRR也才不到4%,好像又不是這麼有吸引力。

好像只有對資產真的很多,可以長時間放的人才合適去買。 可是話又說回來,這類人身邊多的是投資管道,幹嘛買個甚麼儲蓄險呢?




原文網址:

http://www.projectup.net/blo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89%3A2010-06-20-04-11-08&catid=11%3A2010-06-14-00-33-08&Itemid=26


http://www.projectup.net/blo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80%3A2010-06-19-16-06-21&catid=11%3A2010-06-14-00-33-08&Itemid=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