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出國打工度假、遊世界就能擁有國際觀!醒醒吧,台灣人缺乏的是「思辨觀」

本文作者:蕭瑟寡人

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個人臉書:蕭瑟寡人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這幾年台灣經濟很不景氣,逐之而來的,從開始的抱怨文,到現在的勵志文已是「百家爭鳴」。這陣子,很多年輕人自撰之文章時常環繞著「增加國際觀」(a.k.a 出國增廣見聞),如「26 歲女生辭職旅行一年的 Gap Year 日記」、「滾出趣!4 位台灣女孩帶你深度認識這個世界」、出國旅行,讓我更想認識台灣「為什麼你不去歐美國家當交換生呢?」因為越南讓我更懂什麼是國際觀,以及台灣年輕人可以去 11 個國家打工度假,但為什麼八成都去澳洲?

我有幾個問題:什麼叫作「國際觀」?為什麼國際觀很重要?有什麼才能構成國際觀呢?

如果出國了就有國際觀,那從現在台灣人出國的比例來看,台灣人很多都有國際觀,不是嗎?難道國際觀就是接觸其他文化?「增廣見聞」,是這樣嗎?

在國外我常聽台灣人說:

  • 中國人現在都好有錢,比台灣人花錢花得更大方!我們台灣人輸掉了。
  • 美國為什麼幾乎沒有大眾運輸工具?應該跟台灣一樣蓋捷運、增設公車。
  • 阿三(編按:這裡指印度人)為什麼身體這麼臭啊?
  • 我好想要去歐洲玩!義大利威尼斯、米蘭根本就是完美國度。每天那樣生活該有多好?
  • 我剛剛從個黑人社區回來,那邊只有老黑,好恐怖喔!
  • 美國好多 Amigo(老墨)啊!為什麼美國這麼多非法移民啊?
  • 台灣都沒有自己的文化。
  • 外國人沒事好喜歡喝酒,吃飯動不動就要喝酒。
  • 美國人文化才兩百多年而已,咱們中國人有五千年歷史。

而說這些話的,沒有一位是「沒出過國的台灣人」,而且幾乎每一位都有碩士或博士學位。

由此可見,這些人全部都接觸過他國文化,故此形成了很多自己對其他文化和種族的觀感。這很有國際觀,對不對?

容小弟稍微抽絲剝繭:

中國人很有錢?你在國外和在台灣看到的中國人都是「有錢出國」的中國人,就跟你在巴黎或拉斯維加斯看到的台灣人一樣。這不是取樣誤差嗎?

・美國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工具,是因為美國城市密度太低。
台灣最密集的台北市有兩百七十萬人口,美國有這樣人口規模的城市只有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台中市跟台北市人口差不多,但是面積是台北八倍,這樣的情況下加蓋大眾運輸都會虧錢,請問美國大部分都市建捷運有經濟效益嗎?美國人又不是白痴。

・如果你在國外被人家用 Chink(Chinese 謔稱)稱呼會不爽的話,請不要用「阿三」去稱呼別人。在人前人後用語不一,很虛偽。

・你在義大利和西歐、南歐遊玩的時候,你有考慮過當地的工作環境嗎?另外,歐洲還有北歐、東歐等許多國家呢!你想去西班牙、希臘工作嗎?

・在黑人社區,你有跟這些黑人互動嗎?如果沒有,你對於他們的評論正是不折不扣的種 族歧視,而且還是最低俗的膚色歧視。再者,如果你被人家誤認為是韓國人或中國人你會不爽,那你是否想過被你認作是「黑人」的,來自於加勒比海、拉丁美洲、 非洲等地,遍佈全世界三大洲,為什麼他們莫名其妙地被你用膚色去分類?

・美國是有不少非法移民沒錯,但是你知道美國大陸有一半曾經是墨西哥國土嗎?你在美國見到的墨西哥裔其實大部分都不是非法移民。除美國西南部,其他地方大部分的拉丁裔都不是墨西哥裔(如紐約以波多黎哥裔、多明尼加裔為主;邁阿密以古巴裔、巴西裔為主)。

・台灣沒有自己的文化?其實你去過的所有國家、所有文化,都是吸收其他文化形成的。歐系國家的建築、和飲食,很多都可追溯至羅馬帝國和地中海文明,而羅馬帝國淪陷後,日耳曼人吸收了拉丁人和地中海的文化並持續壯大。
照我們華人的歷史觀來看,歐洲哪個國家不是抄別人的文化來的?這跟台灣原住民、日本、華夏、歐美文化進駐交融,有什麼不一樣嗎?

・首先,我不清楚「外國人」指的是誰。如果你討論的是歐美人,這已經不知道一竿子打翻己船人了。所謂「外國人」喜歡喝酒,主要是因為很多外國文化對於酒的觀念和華人不同。對他們而言,酒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不論是直接品酒,還是跟菜色搭配,這都是一種藝術的呈現。日本人對清酒、威士忌也有類似的文化存在。可是在台灣,我們幾乎沒有在搞台灣土產酒搭配菜色這種名堂,用台灣人的眼光去看待其他人的文化藝術,你當然只覺得他們「超愛喝酒」。

・咱們中國人有五千年歷史?這種觀點只有我們華人才相信。現代歷史學術圈已經懂得將「國家」、「朝代」與「文化」分為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我們華人的歷史課本中,卻是將國家訂為正統,將朝代與文化納入國家的討論範疇,這種作法在國際上是會被笑死的。
要論國家,中華 民國不過百餘年,民主化不過二十幾年,而美國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國家之一,擁有世界上最老的現行民主憲法;要論朝代,歐洲大陸主要朝代(如 Habsburg、Bourbon)幾乎每個都跟周朝一樣長久;要論文化,地中海、中東、南亞文化發源歷史比華夏文明還久。
再者,你知道我們現在講的「國語」,實際上是滿清發明的語言,並不是真正,華夏(黃河流域)文明的語言嗎?(明朝講的是南京吳話、唐宋講的是河洛話,這些語言跟我們講的北方話差異比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差異還大!)

你不能否認,這些台灣人都有出國見過世面。但是從言論上來討論,他們確實也領悟到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

但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嗎?說實在地我看不出來。

「國際觀」是甚麼?老實講從這些旅遊文中很難萃取出論點,但是若要討論出國可以學到的東西,我個人認為跟國際觀沒甚麼關係,因為這跟出國都沒甚麼關係。

我們缺乏的,是「思辨觀」。

思辨,先思後辨,先想清楚再下判斷。

出過國,只告訴我們你接觸到新資訊,但是卻不代表這新資訊的處理方式得當。即使去過很多國家,真正能學習到甚麼,取決於個人看待事物的心態與思考模式,然而這些大家在討論「國際觀」時幾乎完全沒提到。

為什麼要說這個?因為台灣雖然相較起日、韓、中,算是相當溫和友善的地方,但是與其他國際化先進經濟如星、英、美、德等,台灣是一個種族歧視和政治偏見非常嚴重的國家。而我們身為台灣人多多少少都吸收了一點我們的文化缺陷,而問題就在於,出了國,其實大部分台灣人還是沒有擺脫一種對白人莫名崇拜、對深膚色莫名厭惡而且對於文化藝術莫名無感的世界觀。

很多留外、駐外人士回台很喜歡鼓吹自己在國外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事物,但是他們時常故意漏掉一些細節,那就是他們在體驗這些事物的通時,幾乎都不是與 當地人體驗,而是跟自己舒適的台灣人、中國人等「同文同種」族類一起在國外「增廣見聞」。台灣人在國外參加活動、看比賽,還是大多自己成群。

為什麼我說思辨與出國無關?

很簡單,我們願意花大錢出國去看歐美國家的多元文化交流,但是你可知道台灣邦交國不多,也有二十個邦交國每年送許多學生來台唸書。台灣也有超過五十萬的外籍工作者(沒錯,這囊括白人),因此在台灣大都市內走動,我不相信一天內你完全碰不到外國人。

然而,我們知道我們邦交國的文化、歷史,甚至人種嗎?相信你問台灣人聖露西亞、海地、帛琉、索羅門群島、瓜地馬拉人長什麼樣子、講什麼語言、吃什麼 東西,這些最基本的知識恐怕沒人知道,更不用談對他們的文化歷史有所了解。台灣到處都是的菲律賓人、泰國人,除了膚色長相以外,我們知道他們的政體、言論 自由、人權狀況、種族分佈嗎?我們每天跟他們生活,我們卻連這些都搞不懂。

我們願意花幾十萬、幾百萬飛過千里去國外「增廣見聞」,但是這些就在自己家門口前走動的外國人,我們卻懶得跟他們接觸。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國家的人不值得我們去了解?還是我們的心態出了問題?

而當我們越洋參訪其他國家,並不代表我們真的是公平地在了解別人的文化、歷史嗎?當然不是,事實上,當台灣人在參訪(尤其是歐美國家時),其實是在進行正向歧視,一樣是沒有再思考。

我常常聽人家討論「歐洲與美國的差異」,聽到這句話渾身不自在。什麼是歐洲人?歐洲人可沒有一整體性,日耳曼民族、拉丁民族、斯拉夫民族等民族性完 全不一樣。我們腦中認定的「歐美人很講求公平正義」,其實在歐洲只是少數新教與日耳曼主流的先進經濟(如英國、德國、荷蘭等)的文化傳統罷了。一些拉丁語 系國家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他們政治清廉、平權、法治觀念並沒有比台灣人成熟多少,根本無法一概而論。

而什麼又是美國人?電影上演的紐約市是個左派大本營,高分貝支持墮胎權、同性戀婚姻、廢死、重稅發展社會福利等;相反地,德州右派勢力堅強,是美國 死刑人數最多的州。德州主流思想常瀰漫著槍枝持有權、低稅制(沒有個人所得稅!)、反對同性戀婚姻等。加州舊金山市、聖塔摩尼卡為美國最環保的城市之一, 已完全禁止使用塑膠袋、奠定零垃圾目標、排放管制、提倡大眾運輸等;反觀,美國中西部如肯德基州則是休旅車、卡車到處跑,能耗物資使用量為全美之最。光是 德州就是一個台灣的人口,你能想像把美國各州的人全部貼上「美國人」標籤,然後拿去比較嗎?這就好像把支持廢死和反對廢死、支持墮胎和反對墮胎、支持和反 對娼妓合法化等極端,全部一元化,你不覺得這很荒唐嗎?

而思辨觀真正不需出國的原因,是因為你若認為出國是解決之道,那你對於這社會還不夠了解。

在台灣,年輕人現在拿到三萬要偷笑、四五萬都可算高薪了,請問以台灣的物價(尤其是台北的物價),你存得下多少錢?就算自助旅行看地點和旅行長度也要幾萬到十幾萬,你錢從哪裡來?

很多人或許看到這邊不爽了,急著要辯解說可以努力工作存錢。講到這邊就很弔詭了,如果要以台灣現在的一般年輕人薪資,要存足錢去國外旅遊(而且旅遊期間還不用擔心工作),你如不是跟父母住、沒有不健康地節省餐費、走路上班,那我很好奇你錢是怎麼個存法。

而至此我們還忽略了一點:學貸!台灣跟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高等教育是以公立學校為首。而台灣因為很注重考試,補習幾乎是升學的必備「良藥」。問 題是,若你的家庭並非小康,你怎麼繳補習費?除非你資質優於常人可舉一反三,不然你考試很難考得比別人好。若更不幸,你家庭經濟狀況拮据,你下課後得幫忙 父母貼補家用,你根本沒甚麼時間念書。在這種情況下,家境好的家庭砸錢補習,考上公立學校。而家境較差的學生,多半都上了私立學校,不是家裡就是自己要貸 款去念書。而好的教育多半也意味著更高薪的工作,最後變成家境好的家庭越來越好,家境差的家庭背債越背越多、越來越難翻身。

所以說,若你有「出國」這選項,大部分的代表你的家境還不錯、你沒有什麼負債而且你的教育程度不差。你或許會以為這一切都是你努力而來,但事實上,請別以為你的相對優勢是因為你出國「增廣見聞」,因為你一開始就拿了一手好牌。

這種強打「國際觀」的觀點,就好像跑去南歐旅遊後被南法、義大利、希臘的景色勾得目眩神迷一樣,但你想過這些國家的實際工作狀況、生活狀況是如何?你喜歡吃糖果,你可吞得下「現實」嗎?

糖果畢竟是糖,吞得下現實才撤取得到養分。

這就是為什麼思辨比「國際觀」重要得多。真要學,你身邊的人、事、物已經足夠滿足你的求知慾。

(本文為蕭瑟寡人授權刊載,非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Glyn Lowe Photowork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除了泰勞,你還懂泰國人什麼? 從泰國足球隊訪台,看台灣人的歧視與自卑心態

別再強調你多有國際觀,台灣人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台灣人的文化素質,從跟大賣場一樣吵雜的奇美博物館就略知一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