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用白話文解釋一下,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不會只被分成12種,這世界上有70億人口,真的能用這樣的方法把人類的性格做區分嗎?應該更深入探討自己認識自己,而不應該用星座去把自己的個性框住你看到的所有。不要說什麼既然這樣為什麼星座可以流傳那麼久一定有參考價值吧啦吧啦,抱歉,每個人最關心最有興趣的對象永遠都是自己,所以看到聽到對於他星座的事情又剛好有說準就會一股腦的相信,所以星座才能流傳那麼廣那麼久。還有星座書或是任何星座的討論版說到你的未來、愛情之類,基本上都是非常模糊的,舉個例:金牛座的朋友這兩個禮拜會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人,要好好把握不要錯過,他會幫助你度過難關(遇到誰?什麼難關? 或是就算真的有你就會聯想到 喔~上次看新聞有説金牛座會遇到貴人,如果沒遇到,你也會不以為意或是你會覺得,啊~一定是我沒有把握住)那這樣的預言基本上跟廢話沒什麼兩樣,再舉個例:金牛座的朋友要注意另一半的情緒不然會吵架(這時候如果你們吵架了,你就會想到,啊~一定是我沒有注意到她的情緒。如果你們沒吵,你就會想到,喔~好險我有看星座,免去這次吵架~~)這樣你還會相信星座嗎?
而且相信星座還會把自己不好的行為合理化,像是會把自己貼上星座的標籤,也就是我是什麼座什麼座,因此我就像什麼人什麼人,加上自我暗示,會不自覺符合星座上的行為、暗示強化行為,自動自覺把行為和星座連結,而這種錯誤的思想會強化他們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會強化他們錯的思想,也因此越來越符合星座上所說的人格,難道別人說怎樣你就怎樣嗎?這樣也太奴性了吧!
巴納姆效應(英語:Barnum effect,是 Paul Meehl 為表對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稱巴南效應、佛瑞效應(英語:Forer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巴納姆效應能夠對於為何不少偽科學如占星學、占卜或心理測驗等被普遍接受提供一個還可以的解釋。
心理學家佛瑞(Bertram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平均評分為4.26,在評分之後才揭曉,佛瑞是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蒐集出這些內容。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在巴納姆效應測試的另一個研究當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隨後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研究者們先寫下了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但卻給了學生們兩份評估,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在之後,學生們被問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相對於那一份真實的,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巴納姆效應又稱為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只不過巴納姆效應這個詞的使用更頻繁。這個詞在1956年被一個美國的心理學家Paul Meehl在他所著作的文章「Wanted - A Good Cookbook」中所創建。他提到了某些對臭名昭彰的騙子企業家和商人的「偽成功」的心理測試的模糊的個性描述。
這些數據 可比什麼星座占卜 有用多了,來檢定自己的基因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