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是由氮、氧及一些微 量氣體組成。太陽輻射進入地球時,大氣層幾乎可以讓它穿透過去 ; 地球也放出長波輻射,但地球的長波輻射卻會遭到大 氣層中某些微量氣體的選擇吸收。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輻射能後,有都分會再反射回到地球,因而使得大氣保存了部分輻射能,於是造成地球的溫度比其 輻射平衡時的溫度高 , 大氣中因為有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長波輻射,並能夠保存部分輻射能,因而可以使地球溫度升高,我們稱這種作用為大氣的溫室效應(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ct) ; 會吸收地球長波輻射的氣體則稱為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有 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及氟氡碳化物等。大氣中若溫室效應氣體含量增加,則大氣的溫室效應即會增強,當然大氣保存的能量也隨著增加,因而會 造成溫度上升。
溫室效應主要會造成下述現象:
1.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全球氣候轉變
4.傷害人體抗病能力
5.動物大遷移
6.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轉貼於http://hk.geocities.com/pgs_geo_pro/
原因
回顧人類的歷史,地球氣候的變遷起自於數千萬年來自然 事件的發生。但今日,人類的活動卻立即且嚴重地影響地球氣候,溫室氣體迅速地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攫住了應散發到太空中的熱,使得原來的溫室效應更加強 化,導致了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或所謂的全球溫暖化現象。全球溫度的上升會使得海平面升高、改變降雨量及某些地區的氣候。區域性的氣候變遷會改變森林、農 穫量及水供應量並威脅人體健康、危害鳥類、魚類甚至其他更多的生態體系。沙漠也許會向現存的平原擴展、而一些國家公園的獨特景象將消失殆竟。目前科學家們 尚無法測定那些地方會變得更加乾燥或更潮濕,但整體看來,似乎朝向降雨量與蒸發量增加、更強烈暴風雨以及更乾燥土地的趨勢。
某些溫室氣體自然存在於大氣中,包括水蒸汽、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及臭氧。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增加了這些溫室氣體的濃度。當燃燒固體 廢棄物、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等)、木材與木製品時,二氧化碳即被排放至大氣中;於生產與運輸煤、天然氣與石油過程中即會排放甲烷,垃圾掩埋場有機 物分解時以及畜牧,亦會排放甲烷;氧化亞氮的排放,則來自於農業與工業活動,以及燃燒固體廢棄物與化石燃料所致。
至於非屬自然存在的溫室氣體包括,發泡製程、冰箱、空 氣調節器等之副產品,即所知的氟氯碳化物(CFCs)與氫氟化碳(HFCs)以及由工業製程產生的過氟化碳(PFCs)。
每一溫室氣體攫住大氣中熱氣的能力均不同。HFCs與PFCs吸住熱的能力最大;甲烷吸收的熱超過二氧化碳吸收的21倍;而氧化亞氮所吸收的熱較二氧化碳所吸收的多270倍。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常以百萬公噸碳當量(millions of metric tons of carbon equivalents, MMTCE)為單位,亦即以其GWP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計算之。
轉貼於http://hk.geocities.com/pgs_geo_pro/
溫室效應’增強後的影響
i) 氣候轉變:‘全球變暖’
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地 球的氣候因此需要轉變來使吸取和釋放輻射的份量達至新的平衡。 這轉變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氣低層變暖,因為這樣可以將過剩的輻射排放出外。雖然如此,地球表面溫度的少許 上升可能會引發其他的變動,例如:大氣層雲量及環流的轉變。當中某些轉 變可使地面變暖加劇(正反饋),某些則可令變暖過 程減慢(負反饋)。
利用複雜的氣候模式,‘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 第三份評估報告估計全球的地面平均氣溫會在2100年上升1.4至5.8度。這預計已考慮 到大氣 層中懸浮粒子傾於對地 球氣候降溫的效應與及海洋吸收熱能的作用 (海洋有較大的熱容量)。但是,還有很多未確定的因素會影響 這個推算結果,例如: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預計、對氣候轉變的各種反饋過程和海洋吸熱的幅度等等。
ii) 海平面升高
假若‘全球變暖’正在發生,有兩種過程會導致海平面升 高。第一種是海水受熱膨脹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種是冰川和格陵蘭及南 極洲上的冰塊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預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間。。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i) 經濟的影響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範圍以內,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 附近的城市區域。所以,海平面的顯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例如:加速沿岸沙灘被海水 的沖蝕、 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 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
ii) 農業的影響
實驗證明在CO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變暖’的結果 可會影響大氣環流,繼 而改變全球的雨量分 佈與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於未能清楚了解‘全球變暖’對各地區性氣候的影響,以致對植物生態所 產生的轉變亦未能確定。
iii) 海洋生態的影響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肯定會令魚類,尤其是貝殼類的數量減 少。河口水質變鹹可會減少淡水魚的品種數目,相反該地區海洋魚類的 品種也可能相對增多。至於整體海洋生態所受的影響仍未能清楚知道。
iv) 水循環的影響
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但是,地區性降雨量的改變則仍 未知道。某些地區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此外 ,溫度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
表一:幾種主要溫室氣體的特性
溫室氣體 | 源 | 匯 | 對氣候的影響 |
二氧化碳 (CO2) | 1) 燃料 2) 改變土地的使用 (砍伐森林) | 1) 被海洋吸收 2) 植物的光合作用 |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大氣平流層中O3的濃度 |
甲烷 (CH4) | 1) 生物體的燃燒 2) 腸道發酵作用 3) 水稻 | 1) 和OH起化學作用 2) 被土壤內的微生物吸取 |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對流層中O3及OH的濃度,影響平流層中O3和H2O的濃度, 產生CO2 |
一氧化二氮 (N2O) | 1) 生物體的燃燒 2) 燃料 3) 化肥 | 1) 被土壤吸取 2) 在大氣平流層中被光線 分解與及和O起化學作用 |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大氣平流層中O3的濃度 |
臭氧 (O3) | 光線令O2產 生光化作用 | 與NOx,ClOx及HOx等化合物的催化反 應。 | 吸收紫外光及紅外線輻射 |
一氧化碳 (CO) | 1) 植物排放 2) 人工排放(交通 運輸和工業) | 1) 被土壤吸取 2) 和OH起化學作用 | 影響平流層中O3和OH的循環,產生CO2 |
氯氟碳化合物 (CFCs) | 工業生產 | 在對流層中不易被分解,但在平流層中會被光線分解和跟O產生化學作用 |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平流層中O3的濃度 |
二氧化硫 (SO2) | 1) 火山活動 2) 煤及生物體的燃燒 | 1) 乾和濕沉降 2) 與OH產生化學作用 | 形成懸浮粒子而散射太陽輻射 |
表二: 各種溫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能’
溫室氣體 | 留存期 (年) | 全球變暖潛能 | |||
20年 | 100年 | 500年 | |||
二氧化碳 (CO2) | 未能確定 | 1 | 1 | 1 | |
甲烷 (CH4) | 12.0 | 62 | 23 | 7 | |
一氧化二氮 (N2O) | 114 | 275 | 296 | 156 | |
氯氟碳化合物 (CFCs) | -- | -- | -- | -- | |
i) | CFCl3 (CFC-11) | 45 | 6300 | 4600 | 1600 |
ii) | CF2Cl2 (CFC-12) | 100 | 10200 | 10600 | 5200 |
iii) | CClF3 (CFC-13) | 640 | 10000 | 14000 | 16300 |
iv) | C2F3Cl3 (CFC-113) | 85 | 6100 | 6000 | 2700 |
v) | C2F4Cl2 (CFC-114) | 300 | 7500 | 9800 | 8700 |
vi) | C2F5Cl (CFC-115) | 1700 | 4900 | 7200 | 9900 |
*排放1Kg該種溫室氣體相對於1Kg CO2 所產生的溫室效應(資料來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三份評估報告,2001)
轉貼於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