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魏德聖拍攝「賽德克‧巴萊」,讓外界重新對於霧社事件感到好奇,為了避免民眾以為電影就等同於史實,受邀擔任電影隨拍族語顧問的歷史學者郭明正特別執筆寫下「真相‧巴萊」一書,針對電影中的錯誤提出澄清與說明,盼還原真正的歷史。
當魏德聖提出邀請,希望本身是賽德克族人、同時也是參與霧社事件的馬赫波社族人後裔郭明正幫忙翻譯「賽德克‧巴萊」劇本中的賽德克語對白,並擔任電影隨拍族語顧問時,郭明正剛開始是抗拒的,因為他發現劇本裡有許多情節悖離史實真相,例如小孩子不能黔面、莫那魯道並未參與人止關之役,也未捲入姐妹原事件等等,這些卻要搬上大螢幕,讓他無法接受。
後來郭明正的太太提醒他「電影是電影,歷史是歷史」,加上不希望第一部以賽德克族人為題材的電影卻沒有賽德克族人提出看法,他才同意接下任務,但他 也知道未來一定會受到很多批評,也只能選擇承擔。郭明正說:『(原音)當我接受(擔任)劇本翻譯的時候,我就已經踩在地雷上,我很清楚,可是我願意承 擔!』
電影上映後,雖然票房大賣,但郭明正憂慮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發現很多人誤以為「賽德克‧巴萊」就是「霧社事件」的真相,因此郭明正決定執筆完成「真相‧巴萊」一書,針對電影中不符合歷史的橋段提出說明,希望趁著電影熱潮,提供外界正確的認知。他說:『(原音)我沒想到的是,幾乎從國小小朋友一直到我們部落老年人會認為這是歷史,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地方;不過我覺得,假設他們還有看過這本書的話,我覺得讓他們藉由「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為題材的這個電影,重新認識霧社事件,重新認識台灣的原住民,重新認識台灣的歷史,這是蠻好的。』
回顧參與電影的拍攝過程,郭明正的心情很複雜。他說,好幾次在片場聽到演員用賽德克語說對白時,感覺就像回到當年霧社事件現場,讓他很激動,忍不住 落淚;不過他也開玩笑的說,有時候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他也會覺得很有趣,為什麼電影明明是假的東西,大家還是願意這麼辛苦、拍得這麼開心,讓他很難理解。
賽德克超震撼 美媒讚魏導才華
(中央社記者吳協昌洛杉磯5日專電)「賽德克.巴萊」旋風席捲全台,美國「好萊塢日報」也刊登專文介紹,盛讚導演魏德聖與演員的才華洋溢,尤其對賽德克婦女集體自縊的片段,更令人印象深刻。
好萊塢日報(The Hollywood Reporter)網站,以「台灣傳奇片述說原住民在1930年代日據時期,幾乎遭日本殖民者屠殺殆盡的真實故事」為題,撰文介紹「賽德克.巴萊」。
這篇文章是以在威尼斯影展上映的兩個半小時版「賽德克.巴萊」為評,文中一開始就強調,在觀看這部台灣鉅片時,會非常震撼。
文章指出,「賽德克.巴萊」講述1930年代台灣為日本殖民地,日軍幾乎將原住民屠殺殆盡的真實故事。而原住民在莫那魯道領導下反叛,劇中有一連串嚴厲的徒手戰鬥情景。
此外,文章也提到,雖然全劇幾乎充滿了屠殺的場景,劇中最能呈現導演魏德聖理念的一幕,卻是較安靜的:當賽德克族女人為了不成為丈夫戰士們的負擔,集體自縊,而日本與賽德克人聯姻家庭的死亡,也令人動容。
文章提到,全劇取景於如阿凡達般令人著迷的奇萊山雨林美景,有瀑布、彩虹、小徑、巨木等;同時還有不少令人眼睛一亮的精彩演出,例如扮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以及扮演少年戰士的林源傑,而演員們的刺青、服飾與歌舞等,也都忠實地呈現歷史。1000905
(圖為「賽德克.巴萊」看板,中央社檔案照片)
《賽德克‧巴萊》紅火 大陸喝倒彩
在台灣面紙不夠拭淚的《賽德克.巴萊》電影,在大陸卻遇不到知音。綜觀陸媒報導,不僅外國影評評價低,大陸影評還評論該片戰爭戲太密集,文戲偏弱;真令人搞不清這些評論是「政治正確」,還是不懂魏導的「瞭解、和解、解構」深意。
較之台灣的唱和聲,陸媒對此片評價幾乎一面倒。上海《青年報》 稱,威尼斯各界媒體記者對此「華語電影」給出低分。報導引《殺戮》電影對比,批評導演鏡頭中,在表現支撐部落居民精神力量上,卻最輕描淡寫,能促使臥薪嚐 膽卅年之久,最終得以殊死一搏求得靈魂平靜歸去的精神力量,並「不僅僅是兩條彩虹就能解決,何況電影裡這兩條彩虹的出現還是如此粗糙不堪。」
港媒「鳳凰網」則在影評提到,大量殺戮場面與對日本人的過度仇視,使《賽》片陷入民族主義,淪為庸常之作。另如《新聞晨報》標題是「賽德克巴萊遭冷場,嗜殺不能成就一部史詩片。」《新浪》娛樂網標題是,「華而不實的偽史詩片。」《青年報》標題則為「賽德克.巴萊大倒熱灶。」
大陸網友雖未見《賽》片,評論倒不少。「天涯」論壇發了篇文章,標題聳動:「台灣土著們別鬧了,看看大陸對《賽德克.巴萊》的真實評價」。文章說,「一部電影鬧成這樣,上次楊淑君也是一樣,台灣人的這種行為真令人討厭!」問題是《賽德克》都還未正式上映,怎大家好像全是魏導,對劇情一目了然。
「賽德克巴萊」未上映先經歷影評三溫暖
「不要帶著武裝的心態來看這部片」,魏德聖一語道破兩岸觀影角度的大不同,對文化的不了解,以及看待電影的態度的歧異,使「賽德克巴萊」正式上映之前先經歷了一場影評三溫暖。(翁千惠報導)
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賺足台灣眼淚卻換來大陸的批評口水,撇開政治的恩怨情仇,觀察網路筆戰不難發現兩岸觀影角度大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僅很難產生共鳴,甚至還會造成意念傳達的誤解,影評人李光爵說,
『有蠻多是不了解原住民的文化所產生的誤解,這不就是歷史嗎?歷史就是我不了解你、我誤會你,但我還要批評你,所以就造成一連串的誤會,活生生的歷史就在「賽德克巴萊」上映前後會發生,果然它就發生了。』
李光爵表示和大陸較尖銳及批評的角度相比,台灣媒體及網友相對較溫和,通常以找尋娛樂的態度及重新了解、認識歷史為觀賞影片的起點,對岸經歷過文革背景所孕育出來的嚴格眼光很難放開心胸看待影片內容,甚至是歷史。
屠村殺26婦孺「莫那魯道不是英雄」 泰雅耆老控賽德克族勾結日本
賽德克.巴萊效應
【郭睿誠、李陳信得、陳方瑩╱連線報導】電影《賽德克.巴萊》熱映,片中被塑造成抗日英雄的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在台中和平區泰雅族原住民眼中,卻不見得是英雄。因為霧社事件發生前一年,當地泰雅族部落曾遭莫那.魯道率族人及日本人進村屠殺,共二十六名老弱婦孺遇害。當年逃過一劫、如今年逾八十歲的泰雅族耆老蘇樣.瓦浪,以母語忿忿地說:「莫那.魯道不是英雄,當年他幾乎滅了我們的村,很不應該!」
原 民會前主委、賽德克民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坦承,「確實有這起殺人事件!」他指出,日本人對原住民採「以番制番」,攻下哪個族群就可狩獵,逼族人征服 較深山的部落。一九○三年布農族曾攻打賽德克族,造成百餘人死,而莫那.魯道打台中和平山區泰雅族,也是日人施小惠,讓原住民為其賣命屠殺同胞。
《蘋 果》前進台中和平區泰雅族部落,找到八十多歲的耆老蘇樣.瓦浪,他說:「小時候聽父親描述,當年台灣很多部落都受日本統治,但我們居住的烏來歷馬部落(現 台中青山發電廠附近)不願歸順。有一次部落裡壯漢外出打獵,僅剩老弱婦孺,沒想到莫那.魯道從南投帶族人及日本人偷襲,殺害二十六人。」
再來犯遭槍傷留疤
蘇 樣.瓦浪回憶,當年他僅五、六歲,被母親送到樹林內,幸運躲過一劫,後來外出狩獵的族人返回時,村內已是屍橫遍野,僅十多人存活。沒多久族人得知莫那.魯 道將再來犯,派六名壯漢在白姑大山守候,雙方在山區爆發衝突,因當地易守難攻,莫那.魯道雖帶了一百多人仍久攻不下,其中五名來犯者人頭被割下,莫那.魯 道還被子彈擦過右眼下方,留下傷痕。蘇樣.瓦浪指出,當時族人還對莫那.魯道嗆聲:「你應去殺日本人,不是殺自己人。」
「常帶日人打他族」
這戰役被族人稱為「青山事件」。對此,瓦歷斯.貝林則說,莫那.魯道在「青山事件」是否遭槍傷頭部,史料未記載,無法可考。
七十七歲泰雅族耆老拉娃.北湳的父親也曾參與此戰役,她說常聽父親講這些事,覺得莫那.魯道很不應該,「但畢竟當時受日本統治,或許有不得已的苦衷。」青山事件不到一年,就傳出霧社事件,蘇樣.瓦浪的兒子不拉斯.蘇樣指出,這些事情如果沒傳承下去,可能會漸漸失傳。
《賽》 片顧問郭明正說,代表莫那.魯道家族對外發言的露比.馬紅,是莫那.魯道女兒的養女,今年七十一歲的她說,小時候沒聽過這件事。台灣大學人類系助理教授王 梅霞指出,文獻對所謂「青山事件」沒過多著墨,口傳歷史,失真率較高。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則說:「早年莫那.魯道常帶日本人攻打其他族,沿中央山脈北打到 南、高海拔打到低海拔,很多老一輩泰雅族人都知道這段往事。」
「為了生存受操弄」
《賽》片歷史 顧問邱若龍證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電影或許把他描述得像正義使者,但畢竟是電影手法,當時時空環境下,原住民為生存會受日本 操弄攻擊其他族群,但他認為電影鎖定霧社事件,至少在那個時間點,莫那.魯道是英雄,如果電影能讓更多人關注原住民歷史,就達到意義了。
你所不知 莫那魯道死後遭日軍曝屍
2011年09月10日08:40 蘋果即時不看賽片不愛台?網友拒看抵制怪氛圍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三天半、票房就破億,搶看國片幾成全民運動,但也有人想刻意抵制這種社會氛圍。趨勢觀察家朱學恒認為:「就像股票跌深反彈、是個『過渡期』,但希望未來國片正常化,不管看國片或外片都是商業行為,才能真正走向國際。」
影評人出國 帶海報宣揚
「賽德克.巴萊」引爆各界與網路討論,拍戲場景、原著漫畫、導演書跟著熱門。影評人「膝關節」即使出遊西班牙也帶著該片海報,四處請外國朋友拿著海報拍照、讓更多外國朋友可看到。
有網友則將海報惡搞成「賽德萌.巴萊」,主角莫那魯道比出可愛的「YA」,文案變成「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別裝可愛,那我就讓你們看見啾咪的驕傲。」
揪團看片 有網友反胃
號 召反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前媒體記者黃哲斌,則在Facebook發文,宣告「絕對不看」。他指出:「看著訊息流一串串一蹦蹦揪人去看『賽德克.巴萊』,忽然 覺得反胃。」他說:「無論什麼原因,一名消費者出於自由意志,公開拒絕消費一部商業電影(尤其是拿了很多納稅人資源的商業電影),竟若受到奇怪的質疑責 難,這正是我想指出的不舒服現象,與其說我想抵制或逃離『賽』片,不如說我想抵制或逃離這種社會氛圍。」另有網友說:「好像不去看『賽』片就是不支持國 片,不愛台灣,太奇怪了。」
朱學恒盼國片正常化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朱學恒分析,一部電影如果沒有不同意見,那代表討論沒那麼熱。
今年夏天狂燒國片熱,從「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賽德克.巴萊」全都大賣。朱學恒認為,國片將漸漸走向正常化,「看電影可以只是娛樂,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別看。」
朱學恒也觀察,國片正經歷過渡期,「導演、製作團隊和觀眾間的互信重新被建立」,網路則扮演擴散口碑、傳遞討論的角色。
------------------------------------------
http://chienyuchia.pixnet.net/blog/post/35676941#trackback
- Sep 12 Mon 2011
霧社事件與911事件
霧社事件與911事件
.
最近看了熱門的國片賽德克巴萊,這場81年前台灣島上的衝突,以前只是課本短暫帶過的歷史,現在經過一些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在我們眼前所呈現的歷史,真實而殘酷。
正好在911事件10周年紀念的時候,國際新聞的焦點都集中在10年前美國所遭遇到的恐怖攻擊,當年雖然不是親身經歷,但透過媒體的報導,那種震撼還是令人恐懼。
.
其實,歷史是一直在重複的,只是規模大小,或是歷史人物不一樣,他們所表達的一樣是文化的衝突。
這兩件事情,如果用同樣的角度,一件事的抗日活動,另一件就是的抗美活動。
當年日本人為了取得資源,侵入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想辦法控制原住民;而歐美各國為了取得中東、非洲的資源,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利用武力或經濟力量想控制當地。
這不就是一種文化侵略其他文化嗎?
然而受到強勢的文化侵略,弱勢的文化想反擊時,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殺戮",因為殺戮是最原始的生存技能,不需要比較文化的差異,肉弱強食,自然界不變的定律。
當人左臉被打時,除了上帝,不會有人會再獻上右臉的,更何況是臉被咬的時候。
受到反擊,強勢者當然不可能默不作聲,接下來就是一系列的壓制與殲滅行動。
就像日本派遣大軍鎮壓,美軍在中東投入了大量的軍隊;日本花了50天來殲滅6個部落,美軍在回教世界花了將近10年找到了賓拉登;日軍死傷數十人,美軍至今死了三、四千人,而戰爭還沒結束。
.
比起賽德克族在霧社小學校對日本人的屠殺,911那種無差別自殺攻擊的方式,確實令人髮指。
但這兩件事情不都是文化的衝突所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嗎?
.
電影很精彩,但是不是離開電影院就只記得很好看;文化之間的衝突,如果無法和平的解決,將導致的是永無止境的仇視與殺戮。
加減2011.09.12
-------------------------------------------------
網路kuso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如果工業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到農業的驕傲!」 電影《賽德克.巴萊》首部曲熱烈上映,在花蓮玉里鎮鄉下種稻的「白目農夫」謝銘鍵搶搭熱潮,也想開拍「農村版賽德克.巴萊」搞笑影片,名為《炒地皮.賣 來》,還設計了一堆電影海報,連「想吃米.快來」的包裝貼紙都印了兩百張,貼在個人部落格上,立刻吸引不少網友電話訂購。
謝銘鍵卻說,「想吃米.快來」的包裝貼紙只是印好玩的,沒有對外販售,令粉絲們有些失望。
自喻自己是「全台灣最白目的開朗農夫」,30歲的謝銘鍵8年前承繼父親的稻田,成了玉里鎮少見的年輕農民,別的農夫稻米收成都交給碾米廠、米商或繳公糧,他的米卻走小包裝米禮盒路線,靠著寫部落格、拍搞笑影片,以自己名字諧音行銷「劍劍好米」一炮而紅。
最近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謝銘鍵說,幾天前難得下雨,突然想起部落格很久沒更新了,一邊看著電影預告片,他突然跳起來,要姊姊幫他拍照,兩人衝到田邊,謝銘鍵拿起鋤頭,隨手挖出田裡的泥巴在額頭、下巴塗了兩道,仿照賽德克人的「紋面」效果,拍了好幾張照。
三部曲 比「賽」片還多一集
謝銘鍵說,希望拍農村版本的賽德克.巴萊,所以他想了好幾組片名,還設計海報,海報的背景就是玉里的田間景色,從《病蟲害.賣來》、《年輕人.回 來》,還有《炒地皮.賣來》,謝銘鍵還改編了《賽德克.巴萊》台詞,成為:「如果工業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到農業的驕傲!」
有一種真男人叫賽德克巴萊,有一種奧客叫「賽拎娘賣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