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一口飯 愛農又愛鄉

更新日期:2011/04/14 07:55

「多吃一口飯 愛農又愛鄉」 (劉敏娟報導)

隨著國人飲食型態轉變,已經有好多民眾不愛吃米飯。

花蓮民眾張美慧說:一餐大約吃半碗飯,會有澱粉怕胖的心理障礙,其實可能是吃別的東西變胖的。

吳麗萍:三餐大概兩碗飯,雖然米好吃,還是擔心澱粉過高。

花蓮的年輕女生李豫萱一餐也吃半碗飯左右。:我不喜歡吃飯,喜歡吃麵、菜,我覺得飯不好吃,又會胖,澱粉太多。

身材已經十分標準的男生卜豪說:一餐半碗或者不吃,因為澱粉太多,熱量過高,會變胖。

就是因為國人把米飯和澱粉、肥胖畫上等號,所以國人的米飯消耗量逐年遞減。

農 糧署東區分署分署長蘇茂祥說明:民國70年平均一人一年白米消費量為98公斤,到民國98公斤,剩下48公斤,等於少了一倍。最主要就是外食人口增加,還 有吃飯缺乏方便多樣性,以及隨著國民所得提升,米食以外的選擇增加了,而做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家最米食營養存在錯誤觀念,以為吃飯容易胖,容易提高血糖,這 種錯誤的觀念被大肆宣導。

究竟吃飯是否容易發胖呢?

蘇茂祥:人體當中每一天需要的熱量來源為碳 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質三類,理想的攝取比率蛋白質佔百分之13、脂肪佔百分之27、碳水化合物為百分之65,而目前經過調查,國人攝取比例為13、 37、50,也就是說國人攝取的脂肪量偏多,碳水化合物嚴重不足。而稻米含百分之73-79的澱粉,可以提供飽足感,稻米直接脫殼後可以直接煮熟食用,不 需要經過加工、發酵、烘倍等精緻化過程,所以營養損耗低,所以是相當好的主食。

現代人不愛吃飯,其實影響層面相當大!:除了 糧食自給率下降影響糧食安全;休耕面積增加政府實行補貼政策影響政府財政;此外稻米產業規模縮小,影響農村經濟、衝擊稻米文化,甚或造成生態不平衡,減少 地下水挹注,降低氣溫調節功能,還有國人不吃米飯,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取不均衡,最終影響國民健康。

許多民眾不了解稻米產業具 有三生功能-也就是生產、生態、生活功能,例如生產方面,台灣一年稻穀產量將近150萬公噸,年產值達300億元,種植水稻也帶動了育苗、代耕、農機具等 產值;此外,水稻可以挹注地下水、以及調節氣候讓附近平均氣溫下降3度,也就是具備維護生態節能減碳的功能,而稻田景觀更能美化地方環境。所以台灣必須積 極讓糧食產業永續發展,才是對政府民間甚或整體環境多贏方向。

愛美怕胖的民眾了解的稻米產業的重要後,可以每餐多吃一口飯,不僅可以幫助農民愛護環境,其實對健康也是有幫助的喔!

蘇茂祥:,一般人以為米飯容易發胖,而會在減肥階段刻意避開米飯攝取,改食用其他食物其實這種做法不正確,因為大量蛋白質攝取以及嚴格控制糖分,反而讓體內脂肪燃燒不完全,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代謝失衡,反而不利於肝臟腎臟運作,正確的減重是要攝取適量米飯維持身體能量平衡,配合減少高油脂的攝取,再加上適當運動,才能達到減重的效果。

農 委會統計,多吃一口飯的效益就是每年每人白米消耗量可以提升一公斤,2300萬人就可以增加2.3萬公噸,並活化5600公頃休耕地,增加6.9億元稻穀 產值,帶動3.6億元周邊產值,相對減少2.5億元的休耕補助,蘇茂祥表示:另外,大家都吃飯,我們的糧食自給率會上升,提升糧食安全,此外,降低了脂肪 攝取,就可以改善國人飲食結構,促進國民健康。

(攝影:劉敏娟)



多吃米食不會造成糖尿病 

更新日期:2011/05/03 19:36 巫奉輮

為了提供國人正確攝取米食的新知,農委會農糧署邀請多位醫師和學者專家,針對米食營養和保健專題進行研討,帶領全民瘋米食。

農糧署針對國人米食消費量下降原因探討,發現國人誤解吃澱粉容易發胖和導致糖尿病,不願多吃飯和米製品,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陳俊榮主任表示,糖尿病的成因主要是特定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缺乏運動和正確的飲食習慣,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導致,和吃米食沒有直接相關。

陳主任強調,國人只要飲食均衡,配合適量運動,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而米食不必經過加工磨粉等多重精製的過程,就能為人體提供所需的醣類,轉換成足夠熱量,是不可多得的優質主食,他鼓勵國人多吃米食。

(2011-05-03 19:20:17 巫奉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