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用經濟看世界 (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r.6

沒錢,反而讓你有機會投資其它東西

最近我和一位年輕人有一點點爭論。

是在演講最後,換名片的時候,他說,你講了這麼多,但我們現在薪水好低,扣掉房租、扣掉每月回家交通費,只能買些自己的衣服,根本不可能「投資」。

「所以,有錢的人就會愈有錢。」他說:「沒錢的人,錢不可能拿出來滾成錢。」

「所以,什麼『讓錢為自己工作』,根本就是一個屁!」他怒喊。

但,我持一個相反的看法。

我告訴他,投資,只是讓時間來運作,環境的變化,讓買得「早」的你,一段時間之後,可以用比較高的代價賣掉。

所以說,投資,不一定是錢。

只要時間變化之後,有可能出現代價變化的,都可以「投資」。

「年輕人,除了『錢』以外,什麼都可以投資。」我說。

「為什麼?你們就只會空鼓勵,不實際。」他嗆。

「很實際,」我說:「因為年輕的時間最長,所以你丟什麼進去,比別人多時間醞釀。」

「那你當初『投資』了什麼?」他咄咄逼人的問。

「你這個問得好。」我說:「我投資得可多了咧。」

首先,我曾經投資在人脈上。早期我很活躍,在矽谷的時候,拚命的參加社交活動。我同期的史丹佛同學都在念書、都在校內打球或互相串門子,但我早就開車跑到校外去,矽谷各社團都有我的蹤影。

我換回了大量的友誼,還有當年一起跑這些科技場合換名片的,不乏現在都已經賣掉公司的成功創業家。當年只是「一面之緣」,但後來,只要時間一放、時間一長,今天找得回來的,全部都變成了「老關係」。

然後,我曾經投資時間在「寫作」上,當年寫了好多好多的文字,時間一長,我都變了,再拿出來看,又可以重新再改寫,當年的智慧,今天拿出來更香、更濃,包裝一下,就變成更好的題目。

總之,我鮮少在做財務投資,因為我「沒錢」。

但,我有時間。

我說,「讓錢為自己工作」是錯的。

比較正確的說法是──讓「時間」為自己工作

因為所有的投資,都是放入時間。

但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是和錢有關。

而每個人,都有時間,就看我們有沒有丟東西下去,讓時間有機會為我們工作。

今天就開始,未來不會遲。



 
不過...建立人脈還不是要靠錢投資...
不然怎麼在吃吃喝喝間認識、彼此了解或養感情呢?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員工的離職原因,只有兩點最真實!

轉貼文章  (来源徐鹤宁官方微信号)

馬雲說: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

  1. 錢,沒給到位;
  2. 心,委屈了。`

這些歸根到底就一條:幹得不爽。

員工臨走還費盡心思找靠譜的理由,就是為給你留面子,不想說穿你的管理有多爛、他對你已失望透頂。仔細想想,真是人性本善。作為管理者,定要樂於反省。

帶團隊,你得問自己,人為什麼要跟著你混

帶團隊做好這8

  1. 授人以魚:給員工養家糊口的錢。
  2. 授人以漁:教會員工做事情的方法和思路;
  3. 授人以欲:激發員工上進的欲望,讓員工樹立自己的目標;
  4. 授人以娛:把快樂帶到工作中,讓員工獲得幸福 ;
  5. 授人以愚:告訴團隊做事情扎實、穩重,大智若愚,不可走捷徑和投機取巧。
  6. 授人以遇:給予創造團隊成長,學習,發展的機遇,成就人生。
  7. 授人以譽:幫助團隊成員獲得精神層面的讚譽,為成為更有價值的人而戰,光宗耀祖
  8. 授人以宇:上升到靈魂層次,頓悟宇宙運行智慧,樂享不惑人生 。
  • 一流管理者:自己不幹,下屬快樂的幹;
  • 二流管理者:自己不幹,下屬拼命的幹;
  • 三流管理者:自己不幹,下屬主動的幹;
  • 四流管理者:自己幹,下屬跟著幹;
  • 五流管理者:自己幹,下屬沒事幹;
  • 末流管理者:自己幹,下屬對著幹。

九段管理者修煉

一段:以身作則,堪為榜樣。

二段:幫助下屬,無私奉獻。

三段:教化下屬,為人師表。

四段:建立規則,打造團隊。

五段:高效激勵,領導思維。

六段:全面統籌,科學管理。

七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八段:機制勵人,文化凝人。

九段:組織制勝,天長地久。

怎麼樣留住人才?

必須給員工4個機會:

  1. 做事的機會,
  2. 賺錢的機會,
  3. 成長的機會,
  4. 發展的機會!

必須經營員工4個感覺:

  1. 目標感,
  2. 安全感,
  3. 歸屬感,
  4. 成就感!

什麼是培養人才?

敢於給員工做事的機會,也能給員工犯錯的機會,這才是培養人才!

  1. 什麼是人才?做得了事,吃得了虧,負得了責就是人才!
  2. 什麼是領導?指引得了方向,給得了方法,凝聚得了人心就是領導!
  3. 什麼是使命?活下來是為了事業,能把命都使上去就是使命!

 

----------------------------------------------------------------------

《富比士》網站專欄作家麥可.梅耶特(Mike Myatt)歸納出明星員工離職的10大理由:

1.無法激發工作熱情:如果工作目標無法激發員工熱情,長久下來很難說服這些頂尖人才留在公司。

2.無法挑戰員工的智力:若工作內容太過簡單或乏味,讓人覺得沒有挑戰性,只是將人才往外推。

3.無法發揮創意:有才能的人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改變與創新,若處處受限,必須依照既定規則行事,那麼也就沒有他們生存的空間。

4.工作技能無法提升:再優秀的人才,都有繼續成長與學習的空間,若得不到,只能向外尋求。

5.沒有表達意見的空間:如果好的意見無法獲得充分的表達,便只能在其他地方找到發聲管道。

6.不被在乎:除了薪資等外在條件之外,如果在情感上或人際互動上,讓這群優秀的員工感到不受重視,一樣留不住人。

7.領導失敗:如果主管領導能力不佳,同樣會讓這群明星員工產生離職念頭。

8.工作績效不被肯定:對他們而言,假使績效不受肯定,甚至被主管佔為己有,那麼絕無留下來的道理。

9.工作職責無法擴大:這群頂尖的人才希望自己的職責能隨著績效的達成而逐漸擴大,希望接受更多的挑戰,如果只能停留在原地,便會失去對工作的熱誠。

10.主管無法信守承諾:一旦主管無法兌現先前的承諾,便失去了員工的信任。(吳凱琳編譯)

【新聞來源】
10 Reasons Your Top Talent Will Leave You

【延伸閱讀】
臉書讓人抓狂?5種不能交的臉書朋友

這份工作免加班?5個不該說的謊話

失敗,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

美研究:企業用人,興趣比能力重要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認為這是無中生有的東西 改天某人也設計出一樣的東西 他就沒有限量性了 或獨佔性了 而且這東西保障不高 炒作度很高 不過對於大公司小額投資這東西是有好沒壞 有此幣多了流通方式和管道 小虧損也無傷大雅

任何投資只要不卡到最後一波,就算是米田共都能拿來炒做賺錢的。 這也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概念,參加的人集合炒作無擔保無規範的證卷。

 


男4年前花800塊買比特幣 4年後暴漲變千萬現金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挪威奧斯陸男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Koch),4年前為了撰寫數據加密的論文,花了27美元(台幣約800元)買下5000枚比特幣(又稱位元幣,Bitcoin),之後他就忘記了這件事 情,直到今年年初,各大新聞網站報導比特幣的訊息後,他才想起這件事,登入私鑰加密的錢包一看,發現這些比特幣已經升值,市價來到86萬6千美元(台幣約 2545萬元)。

為寫論文,克里斯多福花800塊買比特幣。

當年,克里斯多福在寫論文時,無意間查到比特幣的資料,因而對它的加密演算法深深著迷,於是他動手買下了5000枚比特幣,還因此被女孩子嘲笑一 番,沒想到4年後,女孩子再也笑不出來了!克里斯多福現在只要用帳戶中五分之一的比特幣,就能買到高級公寓,說他是有錢人一點也不為過。

根據網站「coinmill」提供的「比特幣 (BTC) 貨幣匯率轉換計算器」結果,克里斯多福擁有的5000枚比特幣,在10月30日的市價為101萬美元。

比特幣,是一種使用者自治,全球通用的虛擬加密電子貨幣,目前世界上有一些購物網站接受位元幣的消費。

 


美民眾用91.4比特幣 買車成功


〔編 譯王詩韻/綜合報導〕近期以比特幣進行實際商品買賣的案例與日俱增,外媒報導,美國某位民眾利用九十一.四比特幣(約十.三萬美元),成功購買一輛特斯拉 Model S電動汽車。相較之下,中國最大搜尋引擎百度(Baidu Inc.)則因中國央行發出警告,而宣布拒收比特幣,導致該幣值一口氣大跌逾二十%。

彭博報導,加州藍寶堅尼北美Newport Beach透過付款處理器BitPay,以九十一.四比特幣售出一輛汽車。該公司表示,「我們只是一家經銷店,並無意參與任何炒作行為,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那些貨幣可以被轉換成美元」。

可用比特幣交易的商品越來越多,包含藝術品、三明治等。先前南韓仁川也有某麵包店開放客戶使用比特幣消費。不過,比特幣的價值今非昔比,三年前比特幣的首筆交易,是某用戶以一萬比特幣購買一個比薩,而如今不到一百比特幣竟可買下一輛車。

相較於比特幣活躍於美國的景況,中國人民銀行則在五日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對該虛擬貨幣可能涵蓋的風險發出警告,並禁止金融業和支付機構用比特幣交易。百度隨即宣布,停止接受該幣做為付款工具,使比特幣價值重挫二十%以上。

比特幣為虛擬貨幣,並不受任何國家或銀行機構監管,到目前為止,全球央行對其認定標準不一。今年以來,比特幣價值已翻漲八十倍以上,上月曾一度飆破一千美元大關,但比特幣大漲大跌的特性,令市場難以預測,不少專家憂心比特幣恐泡沫化。

 





全球瘋比特幣!它能顛覆世界,還是場投機騙局?
 

2013-11-28 Web only 作者:辜樹仁、史書華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週一肯定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具有長期前景」,將推動納入合法金融工 具;隔一天,央行總裁彭淮南也首次對比特幣發表言論,認為台灣目前沒有比特幣流通問題,若將來流通於市場,會看成「貴金屬」。究竟全球風靡的虛擬貨幣「比 特幣」是什麼?3年升值3,200倍的它,創造的是新金融世界,還是場泡沫騙局?

 
網路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國度,當它和實體世界碰撞時,擦出的火花,足以顛覆這個世界的面貌。


今年以來,賽普勒斯銀行危機、美國一宗涉及60億美元的網路洗錢案,以及「絲路」網站毒品交易,讓原本只存在網路世界的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受到世人關注,包括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與央行總裁彭淮南都跳出來說話。


究竟這個只有4歲大的虛擬貨幣,會有如支持者宣稱,將徹底改變全球金融秩序,或僅是一場網路騙局和投機活動?

 

誰是比特幣世界中的「挖礦者」?


比特幣是2009年由一位化名中本聰的程式設計師發明,至今沒人知道他是何方神聖。


和線上遊戲虛擬貨幣或遊樂場代幣相比,比特幣可說是這些虛擬貨幣的進化版,且更難取得。


原始比特幣的賺取,取決電腦運算能力。每個新比特幣需要一台連上網的電腦,下載相關軟體,當解決完複雜的演算問題後,就能完成比特幣的「鑄造」,它以電子檔形式存在,沒有實體。


這個動作在網路世界被稱作「挖礦」,若挖礦者(Miners)功力愈高,可獲得的比特幣就愈多。


比特幣最初只限於網路玩家間交易,但後來有人建置網路交易平台,提供一般消費者以普通貨幣兌換,這才和現實世界產生連結。

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比特幣交易網站是架設在美國的Mt. Gox,已提供包括美元、歐元、日圓、人民幣在內的17種貨幣交易,還有比特幣匯率即時報價服務。

比特幣供應量並非無限,當初程式預設供應量逐年減少,最初4年約1,100萬個,往後每年減少一半,直到2040總量達到2,100萬個後,就不再增加。


機會:發行限量、高匿名性


供應有限,就爲比特幣帶來增值與炒作空間。2010年開始公開交易時,一比特幣約價值0.03美元。到了11月底,已超過960美元,3年升值32,000倍。

比特幣當初被發明的目的:降低網路交易成本、保護隱私、不受政府管制,是匯率飆升的主因。


由於不需透過金融機構和實體通路,只要有連上網的電腦就可使用,讓比特幣交易成本超低,可使用的人與範圍也更多,吸引不少個人、企業加入和注意。


一家名為Bitfash.com的網站在4月上線,提供消費者用比特幣購買Zara、Forever 21服飾,是全球第一個可用比特幣交易時裝的網站。

eBay正在研究把比特幣納入PayPal網路支付平台。


矽谷創投大亨、網景公司創辦人馬克安德森,也已投資比特幣交易平台。

在亞洲,淘寶網一些賣家,已接受比特幣付款。4月大陸四川地震後,李連杰的壹基金甚至還收到200多個比特幣捐款。台灣也有比特幣使用者,在臉書上成立社群。


美國媒體報導,一些主要金融機構正在密切關注虛擬貨幣發展,以決定未來是否要投入這個領域。

據說比特幣最大市場在中國,其次是美國、德國,但因交易沒有記錄,無從證實。


不過,比特幣交易不留記錄、不揭露使用者,也不受政府管制,是匯率大漲真正的原因。
一開始是一批擔心各國濫印鈔票,引發高通膨、貨幣貶值的投資人,將資產轉換成比特幣。在他們心中,中本聰比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更受到信任。

接著是企圖避稅的富豪和不想曝光的機構和犯罪團體,利用比特幣迴避政府監管或洗錢。

上個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逮捕了利用比特幣掩護毒品交易的「絲路」網站幕後主謀
6月初,美國一家虛擬貨幣交易平台Liberty Reserve被指控洗錢60億美元,轟動華爾街金融圈。

據說維基解密也有比特幣帳戶,美國政府至今都無法成功封鎖。
3、4月,塞浦勒斯銀行危機引發資金大逃亡,加上投機者看準富人會將資產轉換成比特幣避險,開始囤積、炒作。

比特幣兌美元匯率從1月的13美元,飆升到4月中237美元,11月底已漲到960美元。

 


風險:缺乏管制和法律保護

不過,悲觀者認為,虛擬貨幣沒有央行、國際組織和法律管制的另一面,就是一旦失控,後果將比實體世界的金融危機更嚴重,況且還有被駭客攻擊的問題。

比特幣熱潮,象徵虛擬貨幣帶來的機會與風險,讓各國央行與監管單位,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虛擬貨幣雖暗藏洗錢及其他風險,但也有其長期發展前景,」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不久前在給參議院的信函中說。
央行總裁彭淮南則是認為,「若將來有流通的話,只要把它當貴金屬來看待即可,央行會密切關注。」
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主任(Jennifer Shasky Calvery)最近在國會聽證會中的發言,最能表達監管單位面對比特幣的兩難:

「財政部會繼續防止虛擬貨幣被犯罪人士利用,」凱佛莉說,「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創新是美國經濟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金融貨幣是個高度管制的產業和市場,虛擬貨幣若要產生有如網路顛覆世界一樣的影響,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你不知道的比特幣:


1.限量生產:比特幣的天生極限

根據比特幣的特殊演算法,比特幣的發行量最高不會超過2,100萬。據《衛報》(The Guardian)最新報導,目前發行量已達57%,預計到2017年,數字將達75%。

 

2.跨境消費:用比特幣走透全球

比特幣還未被認可為官方貨幣,但從美國、歐洲到中國,都開始有店家接受消費者上門用比特幣付款,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目前已有一對美國夫婦,用比特幣完成101天、環遊3大洲的旅程。
 


3.虛實混和:不只線上交易,還帶動線下消費

當前流行的比特幣付款方式是什麼?除了線上交易外,虛實混搭的消費方式也正流行。
以全球第一家接受比特幣付款的消費場所——紐約Evr酒吧來說,客人只要在付錢時說明結帳將使用比特幣,服務生就會拿起手邊的平板電腦,開啟支援比特幣付款的熱門應用程式BitPay,即可協助消費者完成結帳動作。
據BitPay的9月份最新數字,目前比特幣全球交易金額超過3400萬美元,接受BitPay結帳的1萬個店家,分佈在全球164個國家,其中北美佔了一半以上,歐洲佔去1/4。
至於另一種付費方式,則出現在加拿大溫哥華。溫哥華今年設立第一台比特幣ATM,使用者存入現鈔後,能換算成等值的比特幣;待機器吐出二維條碼的收據後,使用者再拿著二維條碼到接受比特幣的實體商店進行付款交易。



4.犯罪漏洞:非法交易的資金天堂
比特幣的高匿名性,就連著名黑市網站「絲路」也開始接受比特幣交易,這讓各國警方目前正盯上犯罪集團的幕後操作。

 


5.逃稅漏洞:政府眼中稅負大洞
德國已在今年8月正式宣佈,認可比特幣為私人的記帳單位,間接說明將課徵相關比特幣交易稅。

 


6.台灣,並沒有缺席比特幣熱潮。
儘管目前比特幣沒有公布交易記錄,但在網友製作的比特幣全球挖礦版圖中(網址:http://blockchain.info/nodes-globe),看起來,台灣使用人數並不遜於中國。




駭客竊比特幣 台列第6大受害國


離線管理錢包較安全 央行將監控防範洗錢
 


追捧者眾

【蕭文康、王立德╱台北報導】比特幣(Bitcoin)交易蔚為風潮,且價格一度直逼金價,不但追捧者眾,更引發駭客高度興趣,趨勢科技昨指出,已發現針對比特幣採礦的惡意軟體開始蔓延,台灣是繼日本、美國、澳洲等國之後,第6大受害國。

 




全球比特幣受害國排名


趨 勢病毒防治中心日前偵測到3個名為BKDR_BTMINE、TROJ_COINMINE 及HKTL_BITCOINMINE,專門偷竊比特幣的惡意軟體,在消費者不知情之際,受感染電腦將會遭不法人士「採礦」,並將所得到的比特幣傳送至其設 定的電腦,成為不法人士的虛擬資產。

 





採礦極耗電腦資源
 


趨勢提醒,當比特幣遭竊時,用戶個資恐一併洩露,建議比特幣擁有人,應採取「個別錢包」與「離線管理」方式,以降低受害機率。

根據統計全球至今已有超過1萬2000台電腦遭比特幣惡意軟體入侵,造成電腦效能嚴重變差,趨勢資深技術顧問簡勝財說,觀察全球災情,合計50%的感染電腦來自日本、美國和澳洲等前3大受害國,台灣則名列第6名。

簡勝財提醒,將惡意軟體安裝在受害者電腦內、協助不法份子採礦,已成新一波網路不法行為,由於比特幣採礦極耗電腦資源,遭感染電腦的作業系統速度會變慢、中央處理器負荷增加,電腦的電力消耗也會變快。

對於比特幣的用戶要如何自保?簡勝財說:「應了解比特幣交易特性,並用管理實體金錢的方式來保管比特幣。」

而與真實世界銀行系統不同的是,所有的比特幣交易都是「永久性」的,一切無法重來,也就是說,一旦比特幣錢包被駭客控制並匯出,用戶就沒有任何辦法救回或刪除這個交易。



遭竊無法刪除交易

 


同時,虛擬世界也無金融監管機構能協助解決盜刷等問題,除了利用資訊安全軟體來協助過濾惡意軟體之外,簡勝財建議消費者,勿將所有的比特幣存放在1個錢包裡,應該至少把錢包分成「收入」和「支出」,用「支出」錢包來專門匯出比特幣,甚至離線管理這些錢包會更安全。

日前華義(3086)曾宣布自明年元旦起接受比特幣為支付工具,並引比特幣研究網站Blockchain資料,估計台灣民間至少存有1萬枚比特幣,還不斷有人開採挖掘,依目前市價,總價值超過2.5億台幣。



市價逾2.5億台幣


華 義公關副理唐鴻說,公司目前雖未曾接觸比特幣擁有者,但曾觀察其中不少人在二手交易網站售出比特幣,目前因台灣沒有接受比特幣購物的網站,因此,還沒人用 比特幣購物,但相信公司旗下Wmall接受比特幣後,會催出比特幣購物行為,待Wmall累計到一定數量比特幣後,將會成立比特幣交易中心。

央行則強調,目前仍將比特幣定義為虛擬貴金屬,惟比特幣很可能變成洗錢工具,存在遭投機份子或違法犯罪人士利用的風險,央行會密切關注並防範有人藉機洗錢。針對國內已有線上遊戲業者宣布,可用比特幣進行交易,央行也會關注後續發展,確認是否為行銷噱頭。


 

 

 

作者
標題 Re: [問卦] 比特幣 挖礦原理??
時間 Thu Oct 26 00:27:05 2017


比特幣的目的是把現在的銀行、政府所架構出來的金融貨幣制度去除掉,變成一大群「

礦工」負責製造錢幣、維持整個體系的信用。因爲是一大群的「礦工」,理論上並沒有人
能夠壟斷,所以幾乎可以不用擔憂傳統金融體系常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負責維持體系的機
關不負責任而導致整個金融制度失效,這也就是加密電子貨幣所強調的「去中心化」。


 

礦工的工作內容,就是負責檢查每一筆使用者的交易,他們的報酬就是能得到比特幣。傳統的金融體系對貨幣的信任是來自政府的背書,但是這樣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具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可能作假帳。在以比特幣進行交易時,礦工負責檢查這筆交易的「電子貨幣」有沒有真的存在、被使用過。而且是由一大群的礦工一起檢查,將這項交易的訊息解密,這也就是比特幣所謂的「解數學挖礦」的概念。

 

至於實際的應用狀況,比特幣的核心叫做「區塊鏈」。簡單的說,每一筆交易都會產生一個新的區塊。當交易發生時,會出現新的區塊(代表一則交易訊息)。這時,會在整個網絡上傳達幾個訊息,包括:錢包地址、交易時間等等。將資訊以SHA-256演算法產生雜湊值(其實還有個更複雜的雜湊階層,這邊就不說了)。礦工就上場了,大量的「節點」(也就是個家礦工的電腦)開始進行運算,解密並把區塊連接上「總帳」,交易就完成了。而勝出的礦工因為付出運算能力確認交易合法性,可以得到比特幣獎賞(挖礦)。

 

整個過程全部的礦工會一起檢驗這筆交易的比特幣在過去有沒有存在、是否使用過了。當一半以上的礦工運算後確認這筆比特幣不是假的,就可以接上總帳了。總帳簡單來說,就是比特幣的歷史紀錄,接上總帳就代表這筆比特幣前往下一個地址了。而且所有的區塊都是開放的。也就是「公開總帳」,任何人都可以查閱任何一筆比特幣交易。


如果要用很簡單的比喻假設比特幣跟傳統金融體系不同點的話,有本書用了一個我覺得挺有畫面的比喻。
 

傳統金融體系,就像是一個小部落中,有個家族負責貨幣的製造、交易。所以,他可以很輕易的幫自己印鈔票,為朋友做假帳。沒有公開的帳目讓你真的確信這筆錢真的存在。信用來自這個家族的名聲。

 

而比特幣,就像是部落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冊子。每當交易發生的時候,交易人要到村子中央宣布自己要把多少貨幣給哪給人。然後每個人都把帳目記下來,所以每個人都能知道這筆貨幣在誰身上。要是有人說謊要用沒有的貨幣交易,翻一下冊子就能知道了。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在富比士雜誌讀到一篇由哈佛大學助理教授Ethan S. Bernstein所做的研究,此研究已得到2013年最佳論文,很酷!

他們說,當你的工作會一直被主管給監視、監督,或者什麼事都必須follow一大堆規定做,你的工作效率,很有可能反而降低了。

降低了!

奇怪!這和一般的觀念恰恰相反,照理說,主管監控,就表示應該無法「打混」才對,為何工作效率反而就降低了?

這位教授為了做這個研究,分別在2008年與2009年暑假期間派了五位在哈佛念書的中國留學生到中國大陸南方的一間專接全球訂單的製造廠以及另一間做資料卡的工廠去「臥底」,裝作他們是一般的作業員。

結果這些「臥底」才開始工作沒幾天,內部員工就開始私下「傳授」這幾位新人,如何在主管來的時候,給他看一套,沒來的時候,又給他看另外一套。

請注意,這兩間工廠都是以嚴格管理知名的,讓這些「臥底」不得一嘆,唉,再怎麼嚴格的公司還是一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員工都會準備好一套「對策」的。

但,有趣的來了──

這些聰明的哈佛研究生,知道自己有任務在身,他們很認真的觀察了當主管來看、及主管沒來看的時候的工廠製造的情形。

他們觀察到,當主管來巡視的時候,生產線反而變「慢」了大約13%。

而,主管沒在看的時候,生產線又「快」了起來。快多少?快了15%!

你驚,怎麼可能?

主管來巡,神經緊繃,更不可鬆懈,為何做事更慢了?

為何這樣?

這些「臥底」觀察發現,原來,如剛剛所說,他們作業員早就已經研究出一套做事情的「對策」,而這個方法,其實是「有利於效率」的。如果主管來巡視,為了要 「裝」給主管看、為了要符合公司的「規定」,那些「小道方法」反而「使不上力」;反而主管不在看的時候,才可以發揮到最極限!

哈佛教授將此理論稱為Transparency Paradox,我將它翻為「管透透反效理論」。

因為「管透透」,反而更「管不透」,這就是它矛盾的巧妙處!

反而,當公司放棄「管透透」,讓工作環境愈自由,職員就愈有機會開發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反正責任完全必須由他們擔,反而更能夠專注「做好事情」,而不是忙著去「迎合」上司的目光或公司的繁瑣規定。

教授說,「管透透反效理論」通常不易察覺,因為職員往往「不知如何說起」,而主管也常常不願聽、不相信。比方說,若有職員告訴長官:「會議記錄不必寫,反而記得更牢」,這種「鬼話」哪個主管會相信、會接受?

所以,什麼叫「管透透」,要管到什麼程度才叫管太多?

我們只能說,就算是打混,也可以歸類成某一種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

而公司再怎麼強大的制度或規定,也不會比上班族自己還要懂得他自己。

所以,讓大家在某程度上可以「自己管自己」,才是最高深的管理學!

閱讀全文: http://mr6.cc/?p=10026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勵志哥」半年還債買2房 網友起底:房仲編故事炒作


 

 


▲勵志哥被質疑是房仲業者。(圖/翻拍自台大批踢踢實業坊)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男女板日前出現「勵志哥」,被網友質疑是房仲業者撰寫文章鼓勵買房。1名「windows55」網友分享「翻身故事」,認識88公 斤、負債26萬元的女友,不顧家人強烈反對,帶著女友搬出去住,1天只花100元、工作12小時還清債務,還買下300萬房子以及套房,當起包租公,被稱 為「勵志哥」。

 


據《聯合晚報》報導,這位「勵志哥」2日在男女版發表文章,引起網友廣大迴響,有數千次數的轉發紀錄;只不過,眼尖網友3日質疑,內容有許多不合理情節,調查作者的IP位置發現,相同IP卻有多個帳號,踢爆勵志哥可能是房仲業者,透過故事推銷年輕人借錢買房。

 


勵志哥在文中指出,搬出去第一個月只靠自己29K薪水,繳完押金、房租、女友健保費等等約1萬6千元,剩下1萬元和女友平分,日子苦到形容「恨不得分手」,幸好女友找到工作,靠著兩人一個月5萬元薪水,妥善理財並嚴格規定花費,半年多還清所有債務,還聽媽媽建議投資房產。

 


這則故事讓網友相當崇拜,許多留言「受益良多」、「向大大學習」等等;但有人認為,作者大篇幅描述貸款投資房產的細節,以資產和自備款而言,二次房貸利率3%是「低到離譜」,懷疑這是「網路炒房」新型手法。目前這篇文章已被刪除。



原文網址: 「勵志哥」半年還債買2房 網友起底:房仲編故事炒作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208/304855.htm#ixzz2mqzDoOuR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台灣房地產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報導
[新加坡公務員]三不一沒有 不算美差
字級:   列印本頁 轉寄
最新更新時間:2012/09/13 14:05:00
「不考試」、「不是鐵飯碗」、「不排資論輩」;有些年輕人覺得公務員工作挑戰性及社會地位都不高,並不特別嚮往。

文/唐佩君 (中央社駐新加坡記者)

提到新加坡公務員,在台灣有人腦中可能會迸出「高薪」、「年輕」、「高效率」等形容詞,但幾位前新加坡公務員卻形容這項職業真正是「三不一沒有」:「不考試」、「不是鐵飯碗」、「不排資論輩」,且做不到高階公務員,就沒有高薪。

新加坡政府形象是廉潔、有效率。前內閣資政李光耀是靈魂人物,他認為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家,要物色頂尖的人才為民服務,因此採取菁英管理,公務員體系也是如此。

在台灣,公務員工作被認為是「鐵飯碗」,為了考取公職,許多人從大學就開始補習,但在新加坡選用公務員不採考試方式,他們會從個人特質中去觀察是否為適合人選。

政府選人從學校尋才著手

新加坡政府「選人」當公務員,且在各大學就開始覓才。若你在學校表現突出,政府會提供獎學金跟你簽約,條件是畢業後須在政府部門服務一定年限。這些被選上的菁英未來大部分都是公務體系中的儲備幹部。

沒拿獎學金但想當公務員的人,可注意政府部門公開招募資訊,此時,要經過的考驗是「資格審查」及「面試」,讓對方感到自己是適合人選則可獲進用。

一位曾擔任公務員多年的陳小姐表示,大家在公部門起點時都差不多,但過了數年後,獎學金得主就會超越很多。有些單位還會告訴獎學金得主規劃三年後可以升到什麼職務,而基層主管的職務通常也都會優先考量獎學金得主,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被認為是菁英。

除了進用方式「不考試」外,與台灣不同的特色是「不是鐵飯碗」,必須通過潛能及嚴謹考核才能繼續任職。

年年考核 表現差就資遣

陳小姐說,她過去服務的單位是每年一次正式考評,但每季或每半年也有非正式考評,且績效考核時會列出關鍵表現指標(KeyPerformance Indicator)。服務單位會說明今年必須完成的目標,例如舉辦多少活動、要有多少人參加,表達能力及領導能力如何等。表現不好者可能會被資遣,犯法 者則會被開除。

也就是說,新加坡公務員個人的前途來自潛力及績效,而不是「年資」。

一位許先生說,相較十年前,目前中階主管可能由剛畢業沒幾年的獎學金得主擔任,而副手年齡卻可能是50多歲,這樣的「少老配」並不特殊,被視為人才更新。

與各國公務員相比,台灣曾有官員表示,有人形容德國的政府首長只有能幹不能幹的問題,沒有不守法的問題;至於新加坡的公務員只有薪水高低問題,沒有收紅包問題。

薪資和私人企業員工相近

談到薪水問題,許先生說,不是高階公務員,薪水不能算高。

曾有媒體報導,星國公務員平均薪資和私人企業員工差不多,但高級公務員薪資很高,如部長年薪約新台幣3,700萬元,資深高級官員新台幣840萬元。

許先生以個人經驗表示,新加坡的公務員起薪比私人企業的同輩高一點,但加薪機會一般是私人企業較多;雖然公務員紅利除個人表現外,還與經濟成長掛鉤,意即經濟特別好時會有特別紅利,但整體而言還是不如私人企業。

他指出,很多人常嘆「當公務員十年後,總薪水輸給在私人企業上班的同學」,也因此,實例上有些獎學金得主在服務約滿後就離開轉入私人企業服務。此外,公務員須遵守許多規範,有些年輕人覺得公務員工作挑戰性及社會地位都不高,並不特別嚮往。

不過,新加坡政府會提出醫療等福利以增加吸引力,也提出訓練津貼讓公務員接受其它訓練,還把津貼級別增多,讓公務員感覺每年都有升級,薪水增加了,工作「奇蒙子」就更好了。





實驗證明: 當政府越貪腐,則更多騙徒與小人會想加入政府工作?!

從這個實驗中,大概就可以理解台灣現在政治的一些狀況
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公務員考試明明很難,考進去的人理當都很優秀

但公務員給我們的感覺卻是貪瀆與無能......

就像很久以前有部電影叫五億探長雷洛,一開始雷洛是個新加入的好警察
討厭貪污與腐敗
2013-11-21_014639.jpg
很快的,他發現如果不污錢就一輩子窮,一輩子被人看不起。所以最後他決心要變成最貪,最有辦法創造制度來讓貪污最大化,且穩定街頭秩序的探長

2013-11-21_014507.jpg

現在這個政府,這些議員,這些公務員,真的不是如此嘛?

2013-11-21_013920.jpg


 

一個由美國兩間知名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假如政府聲望低落、在民眾心目中被視為腐敗象徵那麼正直的人將對其敬而遠之,反而騙子們會趨之若鶩,爭先恐後地想要為其工作,藉此詐取國家的利益。

 

美國的哈佛大學和賓州大學針對6百名學生、運用骰子和心理測量方式進行了這項調查。首先,研究團隊讓學生們扔骰子,並依據骰出來的數字領取報酬。結果發現,越是想扔出較大數字、甚至不惜為此作弊的學生,會比其它的受測者更想要去政府工作,兩者比例相差了6.3%

 

另一項測試就更簡單明瞭了,學生們會在實驗中拿到一筆錢,且必須將這筆錢妥善分配,其中一部分捐出來,另一部分則留給自己。結果發現,那些把較多錢留給自己的學生,更渴望投身政府機關的行列



原文網址: 如魚得水? 美國調查:不誠實的騙子更想進去政府工作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20/298496.htm#ixzz2lCzDyqUo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老闆這樣想:工作經驗愈多,起薪愈低


文自:
http://m.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aspx?ID=5012&pnumber=1



 

其實,你一直站在狗籠裡

有一次我開車載著兒子在等紅綠燈時,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模樣的廣告舉牌員,站在路口壓低帽沿,等紅燈車子都停下時,他就把手上的牌子舉高。

這時,兒子問,為何同樣是成年人,有的站在路口曬太陽?有的站在速食店櫃檯?有的卻站在百貨公司裡吹冷氣?

我回答,這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想站在哪裡,會站在哪裡,都是自己的選擇。

選擇?兒子怔了一下又問,那麼,為何路口那位先生不立刻就選擇去速食店上班?或是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同樣是有錢賺啊?

我嘆了口氣對兒子說,我所說的選擇,不是他們現在的選擇,而是他們半年前,甚至是三或五年前的選擇。

他們現在想站在什麼位置,或不得不站在什麼位置,都取決於他們在一段時間之前所做的決定,加上本身努力及時間的累積,他們才能站在這個位置,並不是你當下想做什麼,就能隨心所欲的。

我不知道當時未成年的兒子是否聽懂,然而,我發現很多已經出社會,年紀也已經是20幾歲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我看到遇到聽到的20幾歲年輕人中,99%以上都是每天醉生夢死,活在自己世界的夢中人。

大部分的年輕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自認為是很不了起的成就,至少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已經比那些靠爸族或尼特族好太多了。

我曾問他們,自己認為現在是站在什麼位置?30歲後又會站在哪裡?

他們覺得,不管是什麼工作,飲料店店員也好,行政助理也罷,只要他們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是站在白領階級的位置。

至於將來30歲後,他們會站在哪裡,他們不知道,但他們肯定自己未來的位置,不會比現在的差。

然而,我想對那些20幾或30幾歲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們安於每月都有薪水領,有地方住有飯吃,偶爾可以聚餐、逛街、唱歌這樣的舒適圈,然後到了月底把薪水花光時,就窩在家裡吃速食麵等月初的薪水入帳。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和站在狗籠裡的狗貓沒有兩樣的。

因為,你們和那些被豢養的狗貓一樣,是沒有自由的。沒有財務自由,沒有逃出籠外去享受更多人生體驗的自由。

如果20幾歲或已經過30歲的人,當下沒有這樣的認知和自覺,5年或10年後,你們還是只能窩在狗籠裡,望著籠外的成功者,開著名車住豪宅或擁有高品質和品味的生活,大嘆自己八字不好或老天不公平。

其實,你一直是站在狗籠裡的夢中人。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然而,只要你能全然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規畫自己30歲後想站在哪裡,在這個當下,你就不再是被豢養的寵物了。

因為,你早晚會打開關住你的狗籠,成為一個擁有自由的成功人士。

工作經驗愈多,起薪就愈低

一位45歲的中年人和一名25歲的小伙子,兩人同時應徵路口的豪宅舉牌員。

建商對他們說,舉牌一天的薪資是700元。中年人聽完大喊不公,認為自己有3年以上的舉牌經驗,不該和小伙子領一樣的錢,建商應該替自己調漲工資,「至少要有800元吧!」

建商不以為然地指了指兩人身後,一個蓬頭垢面、看不出年紀的流浪漢說:「論經歷,你們誰也不會比他久;至於他的工資,也是700元沒變過!」

是否做得愈久,就該領得愈多?

有一篇在網路廣泛流傳的文章,當中一名想加薪的員工對老闆說「我有25年的經驗」,而老闆回應他的是:「你沒有25年的經驗,你只是同一個經驗用了25年。」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其實都該自問:自己是否也像這名員工,做著沒有累積性的工作,卻期望老闆替你加薪?

隨著時代改變,企業已經不再是終生雇用制的思維了,就算你在同一間公司中穩穩待上25年,待遇也未必有所變化。不可否認,現在的企業愈來愈傾向於依照能力與貢獻度調整職級和薪資,「年資」取勝的做法逐漸成為過去式,做得久也未必能領得多,一切以實力見真章。

究竟從倚老賣老到論功行賞,中間有何區別?

如果你做的始終是短期、派遣等不具累積性的工作,那麼對於老闆來說,你的替代價值就和門口的管理員差不多。

或許這麼講比較清楚:如果你到一把年紀還在做零技術需求的工作,就難怪你的薪水沒有起色。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考官甚至會懷疑,為何你工作多年,到現在還在當基層人員?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原理」,當中提到:一個在目前工作上有出色表現的人,理應能繼續向上提升到更高的職位;而如果一個人在同一職位上停滯不前,就表示這個人可能連目前的職務都無法勝任。

依照這個論點,長期停留在基層的你,處境實在令人擔憂。

其實,老闆寧可你的工作經驗沒那麼多。

根據研究,許多人在轉職時還揹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這會抵銷掉經驗帶來的優勢。專家認為,人們在轉換到另一個環境時,其實很難拋掉原先習得的規範和價值;所謂「職業包袱」指的是固化的做事方式和態度,而且工作經驗愈多,你所揹的包袱就愈沉重。

對於不少雇主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這是不大需要經驗也能完成的工作,那何不乾脆雇用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再透過訓練將他們收為己用呢?

而一個經常換工作的人,求職的心態也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站在雇主的角度,很難不去認為:這份工作對你來說,是否只是跳板而已?

如果你被預期這份工作不會做很久,那麼在策略考量上,上司當然不敢把重要的任務交付給你。

你的履歷,是否像「現代警世錄」?

有一種像是「警世錄」的履歷,會讓老闆看得心中警鈴大響,而老一輩頻頻搖頭。如果你的經歷在雇主眼中屬於這一種,你的問題可就大了。

在一次聚會上,我聽見一位母親數落她出社會不久的孩子:「不要以為你工作經驗很多,你每個工作都只做幾個月而已,能有什麼經驗?而且,那些工作之間毫不相干,這樣一點用也沒有……」

這名男孩出社會兩年多,已經換了五、六個工作,平均不到半年就換一次。最近男孩又辭掉了工作,也不見有任何面試邀約,只是每天閒賦在家,似乎對找工作這件事心灰意冷。他的母親要我幫忙勸勸他,於是我試著了解男孩對求職環境不滿的原因。

「大部分的職缺都是薪水太低、工時太長,而且我有兩年經驗,為什麼要屈就兩萬多元的待遇?」男孩不滿地說。

我請他將我當成面試考官,在我面前介紹自己。當我靜靜聽完他介紹自己的履歷,我告訴他,以他目前的條件──很遺憾,的確只值兩萬多元的薪水。

「你也許很不服氣,但這就是現實。」接著我將他的問題一一點出,過於頻繁地更換工作以及彼此間毫無相關的工作內容,是男孩履歷中的致命傷。「你的履歷應該去蕪存菁,刪去不重要的部分,盡量把每份工作的時間拉長,展現你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力,而不是些不相干的瑣事。」

我還告訴他,履歷反應的是求職者的市場價值,如果這段經歷完全講不出什麼實質的內容,那還不如不提。

如果被人看出不斷地跳槽和轉換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未必是好事,畢竟每種工作都需要花心力適應,每次跳槽都勢必造成耗損;而且工作期間過短,容易被貼上「定性不足」、「適應力不佳」的標籤。

此外,履歷中出現空檔,對求職的殺傷力也不小。如果經歷並不連貫,勢必會被懷疑是遭到資遣或開除。再者,如果原工作只做了幾個月,很有可能被懷疑不適任或另有隱情,因此建議過短的資歷不要寫進去。

整 體來說,中斷型的工作經歷帶來的未必是加分,有時反而使你被貼上「低忠誠度」的標籤,所以若是你的經歷不連貫,最好能針對工作間的空檔提出讓人滿 意的解釋。如果不想變成經驗愈多卻起薪愈低的情況,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確立志向及戒除頻繁變換工作的習性,和年少輕狂的自己徹底道別。

下班後,寧可發呆也不要再想工作

有天我到員工餐廳用餐,坐在我附近的,都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已經累積兩、三年職場經歷的「半熟人」,一個說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另一個就問,那你怎麼不把工作帶回家做?

那個年輕人說:「我不想把工作帶回家,很多職場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我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之後,什麼都不想,就呆在房間用電腦,上網看影片到12點睡覺。」

另 一個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沒錯沒錯,我最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放空,再不然就是打開電腦上網,不過很奇怪,明明什麼也沒做,隨便混一下就不知不覺 快凌晨了,每天都發誓要早睡,結果最後還是搞到三更半夜。」我聽著這些年輕小伙子的下班生活,發現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幾乎千篇一律。

明明是30歲不到的年輕人,卻過著老年般的退休生活

很 多年輕人準時六點下班打卡,回到住處後,拿起電視遙控器按下開關,一邊看著電視上正在播放著熱門的韓劇,一邊上網逛著社群網站、吃著巷口買來的便 當,吃完飯之後開始打混,抱著手機不停和朋友傳訊息,用各種表情符號聊天,早已把今天上班時發生的所有一切拋到腦後,最後在一堆沒有建設性又鬼打牆的廢話 中強迫自己入睡。

接著,放假日就在家裡坐著當沙發馬鈴薯,拿著電視遙控器毫無目地亂轉一通,這些聽起來像是70歲的退休老人生活,卻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還不到30歲年輕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年輕人,明明處於各方面都很精力旺盛的時期,卻總在下班後會自動變成無法思考的機器人,最後,總在隔天早上起床之後才開始懊惱:「我昨天下班回家後到底在幹什麼?」

我曾經聽過不少人抱怨說:「我每天上班在辦公室裡面已經用腦過度,體力也消耗殆盡了,誰還有心情做其他事情啊?所以我只能放空,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

對於上班族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連下班後都還保持在工作狀態,因為老闆又不會發給你薪水;其實,真正會影響家庭和生活從來都不是工作本身,反而把時間都拿來浪費在雜事上,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悲哀。

有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動輒高達五、六百人,他們每天拿起手機上網不斷地盯著關注別人的動態;但是說實話,看再久你們的感情也不會累積,只不過是花了好幾倍的時間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統計數據,臺灣的上班族在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前兩名就是「上網」和「在家看電視」。

看電視和上網當然是正常的娛樂,這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但是你卻沒想過,這樣用來打發時間的模式,同時把你的人生體驗和可以創造的價值都消磨殆盡了,這樣下去,你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都注定成為一隻找不到方向的無頭蒼蠅。
 

他的全世界,只有3坪大

先前有個新聞報導,年屆30歲的幾個年輕人分租一間房,每個人只能分到3坪大的房間,大小只夠放一張桌子和一張床,連轉身都有困難。

當 記者問及難道不嫌房間太小時,這幾個20幾歲的年輕人,蠻不在乎地說:「反正只是睡覺的地方,有得住就好。」記者再問,現在政府祭出許多青年首購 優惠貸款,為什麼不趁此機會買房置產時,只聽年輕人又回答:「我的腦袋沒有壞掉,為什麼要為了沉重的房貸壓力搞垮自己,只換來未來要幫銀行與建商賺錢30 年?」

事實上,有這種思維的年輕人實在不少,根據房仲業者的統計,現在30歲以下買房的年輕人只佔一成,與十年前相較,足足萎縮超過一成,顯示年輕買方的確對購屋愈來愈沒有意願,他們要不就是寧願窩在小雅房,要不就是等著父母親買房。

難道買房對你來說除了帶來房貸壓力,真的沒有其他意義嗎?

年輕人買房得靠「母力」,否則婚姻市場沒有競爭力?

我從來沒想過,現在年輕人能否順利成婚的關鍵,竟然是「母力」是否雄厚。

某天幾個老友聚餐,聽到朋友的感嘆,她問即將35歲的兒子,為什麼寧願與女朋友同居也不肯結婚時,兒子竟然回答她:「我女朋友說沒有房子結婚免談,她不肯 嫁給我,都是因為妳一直不肯買房子給我,我們只好繼續同居。」聽了這話,做母親的眼淚差點掉下來,一整個既無奈又心酸。

這種等著母親買房,否則就沒法結婚的年輕人,還有我公司裡的年輕人。

有次我與幾個員工開車路經新板特區時,聽到兩個剛退伍,還不到30歲的員工在聊天,兩人左一句右一句說,豪宅一直蓋,到底都賣給誰?這些一間動輒6千萬的豪宅,真的有那麼多有錢人來買嗎?建商一直蓋豪宅,意義究竟在哪裡?

聽著這兩人的酸言酸語,我忍不住開口問:「難道你們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也能在這個特區,買下一間屬於自己的豪宅嗎?」

沒想到這兩人忙不迭地搖頭說:「現在房價這麼高,我們根本不敢妄想買房子,現在能付得起房租就已經不錯了。」

我想起朋友兒子說的話,又問,如果女朋友因為你名下沒有房子而不跟你結婚怎麼辦?結果這兩人又像約好似地回答:「那就只好問我媽要不要幫我出頭期款,不然就只好問女友,願不願意結婚後跟我爸媽住在一起,如果不願意,那也沒辦法。」

我聽了咋舌,曾幾何時,「母力」竟然成了年輕人在婚姻市場的競爭力?

現在守著三坪大,未來只能睡草蓆

不可否認,現在的30世代和50年前的30世代相比,的確是一個大環境相對更加嚴苛的時代,就連主計處也統計,現在青貧族的收入倒退17年,但房價與物價卻是17年前的十倍,難怪有個廣告說,現在的白領階級,每個月薪水領了也像「白領」。

我可以體會年輕人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喪志,被大環境嚇得連做夢都不敢?我告訴兩個員工,如果你們以後買不起豪宅,絕對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你們不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高房價,只不過是你們拿來當作逃避現實的藉口。

你 因為房價高而不買房,更因為生小孩的「成本高」決定當頂客族,你樂得不想揹房貸,更樂得沒有養育孩子的重擔。然而,如果你仍舊把每個月薪水的 1/3拿來付房租,到了月底還得勒緊褲帶,年復一年過著月光族的日子,當你年老退休沒有工作,連養活自己都成困難的時候,屆時孤家寡人的你,還能指望誰來 替你付房租?

現在20幾歲的你,看起來好像還有本錢可以選擇繼續窩在3坪大的世界裡,繼續在網路上票選心目中的宅男女神,繼續在電玩遊戲中與人交換寶物練等級,但是這種日子,你打算再過多久?

或許現在,你「靠勢」還有母力可以依賴,未來還有幾百萬的國民年金可以盤算,再不濟,每個月也有3千元的老人年金可以救急。

但是別忘了,母親會老、政府會倒,租金更只會隨著房價愈來愈高,你自以為能夠掌握的這些錢,在未來,別說養老院你住不起,甚至區區3坪大的房租,都足夠成為壓垮你老年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到時候,流浪漢的草蓆,就是未來你只能棲身的最後三分地。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我常問20幾歲的年輕人,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人生的策略布局和生涯規畫,很像我們去大城市的車站或交通轉運站搭車,當你想離開這個轉運站,一小時後你會在什麼地方,都由你當下買什麼路線車次的票,然後坐上哪一班次的車來決定的。

當你做了決策,當你坐上車,你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接下來你的命運,就是由你搭的火車或巴士決定了,它會載你到哪裡,會在什麼地方把你放下,你是無法有太多個人選擇的。

現在的你,不管幾歲,過了30歲也好,你眼前的每個當下,都是決定你未來5到10年,你會被整個世界推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位置的關鍵時刻。

當你站在車站或交通轉運站,茫然地對未來沒有目標和規畫,就隨便買了一張票,車來了就跟著人家上,等過了一小時,你也跟著人家下車,才發現自己竟然是來到十字路口,而你能做的就是舉牌度日。

這時,你再怎麼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台載你來這裡的班車,是單向的,沒有回頭班次的命運專車。

等你無法回頭,且發現人生、工作、位置和薪水都已經不可逆轉時,你就能看見這種班車的車頭上,寫著令人驚心動魄的三個字:「時間號」。

書名: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想出人頭地,就必須接受的39則殘酷忠告
作者:狄驤(Daniel Goleman)
出版日期:2013/09/25
出版社:智言館

狄驤

暢銷書作家   

為人淡泊名利,唯獨偏好經濟遊戲。   

所謂偏好經濟遊戲,不是指數鈔票的快感,而是享受破解資本階級變魔術撈錢的快意。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這個大賭場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玩人的莊家,一是被玩的賭客。

如果我們八字不好,無法成為吃人的莊家,那麼,至少要當一個不被人吃的賭客,這是作者行走江湖的鐵則。

作者目前客居台北,為《Reach+上班族達陣Mook》總主筆。

著有:《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沒本錢,照樣創業賺大錢》、《其實,鈔票不是錢,不景氣也不是壞事》、《10年後,你想成為流浪漢還是富翁?》

讀者來信請寄:reach@3eyeintegrated.com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野生動物保護區 觀光收益大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公布最新報告,2011年美國人相當熱衷參與戶外活動,包括釣魚、賞鳥與打獵,其中光是該局轄下5百多處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年下來就有高達24億美金,相當台幣706億元的收入進帳,堪稱是美國政府單位的金雞母之一。

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旗下的561處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年可替美國國庫賺進706億台幣,提供了3萬5千個工作機會,也替地方及聯邦政府增加高達 3.4億美金(約台幣100億元)的稅收。民眾最常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從事的活動為賞鳥、登山健行與野餐,共佔75%,釣魚及打獵則佔28%,2011年 有4650萬人次造訪各地保護區,其中75%來自外地。

美國內政部長朱爾對此表示,「來自世界各地參觀保育區的遊客,提供了附近商家及飯店一筆收入,因此政府設置保護區,除了替後代子孫保留珍貴土地外,投資在保育區的每分預算,事後也證明都帶來極大經濟效益。」

美國東南部是設置野生動物保護區最多的地區,當地在2011年共吸引了1240萬人次遊客參觀,人數遠超過美國其他地區,其中橫跨明尼蘇達、威斯康 辛、愛荷華及伊利諾四州的「上密西西比河野生動物與魚類保護區」,以2011年度政府投資預算換算,每投入1美元可帶來46美元經濟收入,堪稱是所有美國 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裡最會「賺錢」的第一名。

另外,根據「美國魚類、狩獵與野生相關遊憩全國調查」的報告也指出,美國人對於自然觀光活動相當有興趣,2011年從事戶外休閒活動的人口高達9千萬人,佔美國成年人口41%,花費支出高達1450億美金(約台幣4.3兆元)。

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共設561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幾乎每一州都至少有一處保護區,占地面積廣達60萬公頃以上。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佈時間:2013年10月27日


這部影片是關於提倡回到金銀本位的影片,聚焦在「債務貨幣」這個問題上,但其實更主要


­的用意在於介紹給各位觀眾一個比金銀本位、債務貨幣更可行的解決方案,甚至比整個金融­貨幣體系更可行的星球級解決方案:時代精神運動、維納斯計畫,以及資源導向型經濟(R­esource-Base Economy)。



關於以上提到的三者的基本發展過程和介紹,請先參閱以下網誌: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

以及下列目前五部最重要的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54B...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i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0IBl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BB3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Kkk...

其它推薦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hL6c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ymMMF...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YgHwN...



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局影片原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De5...



你將要得知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祕密之一...這個祕密對於每個住在這顆行星上的人衝擊甚­巨。大部份的人都能深深感到世界的經濟某個地方出錯了,但卻幾乎無人知道問題到底在哪­。



一個家庭只要靠一份薪水就能過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一天又一天 事態似乎越來越難以掌握,然而只有萬中選一的那個人,才知道問題在哪裡。你將會發現,­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最終要為今日世上大多數的不平等負責。



有權力的統治階級 "不"想要你知道這件事。因為這就是讓這些人在過去的百年間,處於金錢食物鏈頂端的體­系。



得知這個真相將會改變你的生活,因為它將會改變你的選擇。如果足夠多的人能得知真相,­那麼世界也將會改變...因為這將會改變這個系統。



因為這就是最大的"金錢祕密"。



有史以來,從未有過只要如此少數的人就能掠奪如此多人的財富。並且全透過以下的手段達­成:"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局"。



關於更多黃金、白銀和Mike Maloney的資訊,請參訪Why Gold & Silver頻道並訂閱: http://goo.gl/emXEB



也請加入GoldSilver.com和Mike Maloney的其它(社群)網站:



官方網站: http://GoldSilver.com & http://OroPlata.com/

GoldSilver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Goldsi...

Mike Maloney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Mike-M...

Hidden Secrets of Money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iddenSecret...

Twitter (GoldSilver.com News): https://twitter.com/NewsGoldSilver

Twitter (Mike Maloney): https://twitter.com/mike_maloney

LinkedIn: http://www.linkedin.com/company/golds...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搞文創 是國家的一個大騙局
【撰文/楊婷婷】

 

當全國都在為小鴨來台鼓舞叫好的同時,此舉正狠狠甩了近年台灣力推的文化創意產業一巴掌;推動文創產業近十一年,也是時候該好好檢討其效益,否則光喊著年產值約新台幣六千多億,人民卻很無感,恐怕也只是黃粱一夢。

 

黃色小鴨大展文創力 龍應台慚愧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總顧問張光民表示,沒有產業基地很難產業化,應給表演藝術團體屬於自己真正的舞台。(魏嘉儀/攝影)

台灣掀起黃色小鴨熱潮,不僅吸引百萬人次的觀光人潮,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也賣到翻掉,創意與商機應運而生,整個台灣似乎都因這隻小鴨而動起來了!一場搶鴨大戰在各縣市間開始廝殺爭奪,也暴露出政府單位欠缺創意又想「撿便宜」追求政績的心態。

 

有人會好奇,「不過就是一隻陪小朋友洗澎澎的塑膠鴨子,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魅力?」的確,霍夫曼不是黃色小鴨的原創者,但他把小鴨變成了巨大、並且在各個港 口中優游地展出,從材質布料的選擇、充氣方法到維持浮水平衡力等技術,卻是來自他的創意,再冠上傳遞愛與和平信念的包裝,可說是全世界都買單。

 

即便小鴨很多人都會製造,但這個巨鴨獨門生意卻只屬於霍夫曼,從日常生活裡一件平凡的小東西做發想,結合美學與科技,就能製造超過好幾千倍的利潤。連文化 部長龍應台看到小鴨的巨大成功也不禁感嘆:「身為文化部長不免慚愧,」心想假如黃色小鴨創意是來自台灣人的創作「該有多好」。

 

國外把黃色小鴨搞興盛,台灣就跟著風潮走,搞半天還是和二十年前看到外國東西一來就跟著哈一樣,變成了至今的文創結果。「台灣的文創產業到底在哪裡,起來 到哪裡?」小鴨是現成的成品,能最快引起熱潮,但也很快就退潮,如同葡式蛋塔旋風,「熱鬧有餘,煙硝滿天」,煙硝內沒實體,完了就雲散。

 

產值倒退嚕 政府憑什麼繪製神話大餅?

 

二○○二年,政府開始推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預期二○一三年媒體總產值成長二○%以上,海外的獲利更提高三倍以上。這股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的概念,目的是期待透過文化創意產業之開拓,結合人文與經濟,發展出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教授李天鐸怒批:「推動十一年,文創發展就是一團混亂!」以六大旗艦計畫中最具產業實質的音樂產業為例,產值一路下滑,之前高達 百億的產值,至今連十億都不到。二○一○年台灣音樂實體銷售總額僅剩全盛時期的一二%,兩年後更只有七%,四大龍頭音樂公司,也早已將重心移向深不見底的 大陸市場。

紅及一時,青春記憶根植於台灣的小虎隊,多年後第一次「合體」,舞台竟不是台灣,而是對岸中央電視的春節晚會。之後他們是否每年都會再合體演出,持續成為大陸的話題。台灣音樂產業產值下降不說,居然連文化記憶都可以移民他鄉,落地開花,李天鐸嘆:「真叫人洩氣」!

 

又拿電視內容產業與電影產業來說,台灣早期製有包青天等劇,是一大影劇輸出國,現在一年僅剩約五個較有名氣的小偶像劇,對照十一年前,台灣的戲劇還有什麼?大家都說「國片起來了」,但實情是因為瘋狂投錢的人變多,而一年大約僅三至四部電影是真正有收益,可以賺到錢的。

 

政府四年內投入三百億元推動電視、電影、流行音樂、工藝、設計與數位內容六大旗艦計畫,並提撥兩百億元成立「文化創投基金」,預計創造一兆的產值與二十萬 人的就業機會;同時,根據「二○一一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年報」文創產業已創下六千億元的產值,經建會指出,顯見政府在推動文創產業上已有顯著成效。

 

李天鐸問:「這些產值是如何統計而來?」美國電影國內一年票房一百億美金,剛好與政府號稱台灣每年文創營收產值有三千億元相同,但美國電影產值打遍全世 界,台灣的三千億價值跑哪去了?既然產值那麼高,為何人民都無感?弄了一些文創園區,「不過就是把展場整理得更好而已」,都應屬於都市改造計畫。

 

當記者向文化部提出台灣文創發展之瓶頸及未來檢討時,所得到的回應是司長已有行程及抽不出時間等推託,但提到十一月下旬將舉辦的文博會,態度卻非常地積極,不禁令人感嘆,官員若僅追求政績,不肯為台灣文化做真心的付出,想從科技代工轉向以文化獲利,可能遙遙無期。

 

百億補助金如撒大海 台灣文化核心在哪?

 

「我們的戲劇、表演藝術等演出從來就沒有自主過,哪一項不需要政府補助?」至今連林懷民都在拿政府的錢,說這叫「文創產業發展」,李天鐸並不贊成。補助至今,早已失去社會的公益性、合理性,納稅人的錢如同撒向大海,不曾見政府檢討成效,又該如何對人民交代?

 

他認同補助文創產業政策,但林懷民已拿了政府二十年的補助金,也該回饋台灣社會,每次演出卻都理所當然地向政府伸手要錢,李天鐸比喻:「就像六十歲的老公公回家還向八十歲的老爹討錢,」是一件非常令人無法接受的事。

 

立法院編列預算,行政院核准,監察院也不追究,中華民國下面充滿著無數這樣的案子,「夢想家事件」就是最明顯的案例。煙火放完,兩億元就過去了,也許一切 都合法,但沒有人去追究政府為什麼會做這種決策,效益又在哪?只求績效化不顧慮是否有永續性,文化創意產業不會做的好。

 

若要冠上「文創產業」之名,以經濟產業觀點來看,其產值為何?政府目標推動不清,所標榜十五項文創產業別都是憑空在評比,李天鐸說,其實台灣根本還停留在 「文化建設階段」,還不到可以做文創產業層次。再者,要發展文創,台灣有什麼文化創意的原物料或是素材?這是台灣人目前都不願意面對的真相。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總顧問張光民表示,因為台灣的國情,政府想發展的產業範疇越拉越大,雖想顧及每個面向,但效果比較難呈現,如果可以去掉某幾項,聚焦發展項目帶頭做典範,效果自然會出來。

 

台灣在國際上拼命得獎,但市場上知名的品牌商品哪一樣出自台灣創作之手?iPhone?hTC?全都不是。我們看到的是禮盒變得更漂亮、手繪作品更精緻, 但這些都是農業時期就有的內容,只是隨著時代進步演進罷了。小吃仍僅停於「平價美食」,卻無發展出菜系文化,這就是所有的台灣文化,非常窄小。

台灣文創要拿什麼與國際市場拼?

既然談產業,市場設定在哪裡?國內目前沒有什麼文創公司,就連頂尖的林懷民、魏德聖也還是屬於工作室,台灣若想以工作室拓展海外市場,根本沒法競爭發展。 「文創從經營策略到組織,一個公司組織結構或市場行銷企劃策略都沒有,要拿什麼與國際市場打?這場荒謬劇還要演多久?」李天鐸問道。

對現今在設計方面仍懷抱許多理想與熱情的莘莘學子們,李天鐸說:「叫他們去流落街頭吧!畫畫小筆記本也許還能闖出自己的路。」但創意這塊真的能不能夠讓他們吃得飽,生活得下去?大家都很迷惘。十幾年前情況是如此,而今也是如此,政府似乎一直在空轉。

 

韓國重點發展「影視、電玩」進軍國際,單單《大長今》周邊經濟效益就超過了台幣九百億元;日本鎖定文化產業發展目標,以「動漫」帶動周邊經濟,廣義的動漫 產業早已占GDP超過一○%;英國創意產業不但僅次於金融業,就業人口還是第一大,創一年超過約新台幣一千七百億的產值,居全球之冠。

 

從國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振興國內經濟的例子,我們看到了什麼啟示?過去,台灣文創產業政策推動,將重心放在由上而下,以政府拔尖推動的力量,但張光民建議 台北市長郝龍斌,應由下而上,推動創意產業,將政策融入設計概念,落實於社會群眾,讓市民感受到設計帶來的改變,在這樣的概念推動下,台北市今年成功地申 辦到二○一六世界設計之都。

 

張光民說:「沒有產業基地很難產業化,」政府應依據表演團體的級別建立基地,平日可以做排演或小型演出,給它們屬於自己真正的舞台,不僅能讓更多民眾認識台灣文化,產業也得以自給自足,價值才能隨之延伸出來。

 

台灣文創產業喊的響亮,實際的作為與成效又可曾被好好地檢視過?李國修的戲劇、林懷民的舞蹈有興趣者不多,更何況法藍瓷和琉璃,可能僅是上等人士的愛好, 升斗小民碰觸過的也不多,但黃色小鴨一來,大家歡欣鼓舞,睜眼見證,它所發揮的文創軟實力與療癒經濟學,給台灣重重敲了一記悶棒。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3年10月號】


 

關於臺灣文化政策中「藝術、文化經濟邏輯」的一些思考與提問(劉俊裕)

2013年7月18日 20:21

台灣文化政策的「藝術、文化經濟邏輯」究竟是什麼?國家的整體「文化經濟論述」又是什麼?(2013.07.18)

 

自 從2012年520文化部整合了新聞局流行音樂、影視媒體、出版等文創產業業務職掌後,對於「藝術文化」與「流行文化」之間的藝文補助、獎助、贊助與投資 政策立場,越來越呈現出公部門角色混淆、立場搖擺的問題。文化部對於台灣藝術文化補助與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的投資、扶持立場,始終都講不清楚。究竟人民的納 稅錢,公部門為什麼、又用什麼立論、標準來補助與獎助藝術文化創作者,又用什麼立場、思維來贊助、投資、融資文化創意與流行文化產業呢?而若對國內文化創 意產業要採取扶植、補貼的立場,何以在WTO自由貿易框架以及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中,卻又幾乎對影視產業語文創服務產業(如古蹟修復、文化場館經營管理、 出版、影視、流行音樂 、會議會展、口譯、翻譯、文化娛樂體育,政府都欠缺文化影響評估)完全棄守,毫無保留?

 

 

當然,國家不是不能投資文化創意產業,而是政府從經濟論述到配套措施、制度、法規都必須明確、清楚,並且接受公開透明化的監督與檢視,否則對政府、創作者、產業、納稅人都不會是公平的。一般民眾會問的是,若政府贊助和投資可能獲利的流行文化和創意產業,究竟在產業獲利後,有沒有回饋機制的思考與設計?或 者雖有實質「補貼」、「投資」之意涵與作為,但卻無任何利潤回收的可能。流行文化產業可能因補助、贊助、投資而獲利,但利潤卻直接任由產業股東分紅賺走而 沒有回饋機制(若只是期待文創產業會因企業獲利就因此更蓬勃健全那到底什麼邏輯?!),那麼被劫貧濟富窮苦、中產階級的納稅人,又怎麼能夠接受?在文化預 算帳面上看不到的部份,政府究竟透過多少比例的減免稅等間接補助措施,鼓勵企業、個人贊助藝文團體?文化部的藝術、文化經濟邏輯究竟是什麼?

 

很多流行文化產業業者(如流行音樂公司、商業電影公司)不平,同樣在文化部轄下,為什麼流行文化、影視產業不能像藝術創作一樣獲得政府補貼、獎助,只能用政府贊助、投資的方式來看待,否則就會引起藝術文化界一陣撻伐。基本的差異是,藝 術文化創作獎、補助的對象多為非營利組織、藝文團體、藝文基金會、規模小生存困難難以營利的文化事業、小資小民等獨立藝文創作者,這些對象的補助、獎助著 重的目的是豐富台灣社會藝術文化多樣性、文化特殊性,以及藝術文化創作者的永續生存發展,而非寄望他們的「經濟產值」達到有效的規模經濟發展,而讓國家政 府投資獲利。獨立藝術文化創作者或團體多為自然人或非營利組織,藝文基金會和表演團體雖可能有票房、收益,但其收益都必須在理監事的監督下,回到非營利事業的原始設立目的下妥善運用,不能任由股東、投資人獲利分紅分掉。

 

文 化創意產業則是營利事業、公司行號,雖掛上了「文化」事業、「文化」創作人、「文化」經理人,但作品的獲利、分紅機制則是私部門的商業機制。具規模的文化 創意產業的行為者多是財團、企業、營利事業、流行娛樂文化產業,政府對於制度上的設計需要的是投資、融資的手段,使得產業具備規模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產值 與獲利。而既然是投資、融資,就一定得有配套的獲利回饋機制(現有法規如藝術文化獎助條例、文創發展法中,都沒有相關配套的獲利回饋機制與合理的營利課 稅,可以讓政府在投資文化事業、產業幾年後的獲利,回饋到股東(政府)身上的機制,使得原始的投資可以再使用在納稅義務人的福利身上,或者轉移到相關文化 藝術創作與保存的補助政策上。

 

追求市場的潮流與大眾品味的大眾流行文化產業,未必完全符合「公共財」、 「殊價財」的條件,而利潤要怎麼分,只要股東、投資人同意,就算要直接清算分紅解散也沒人可以置喙,當然也必須承擔投資創業失利的風險。但公部門的補助款 都來自人民納稅錢,當然不能坐視政府政策一個轉手就落入營利事業股東的口袋裡,而必須清楚每一筆錢投資的成效、損益,以及獲利款項的去處。就算文創產業當 初歸屬在經濟部轄下,民眾同樣要問一樣的問題,政府投資、贊助產業後的回饋機制、配套措施與法規是什麼?若是營利事業就不能只用補助、獎助「優秀音樂文化 創作者」的文化邏輯來解釋。對此,政府文化部門的藝術文化經濟邏輯究竟是什麼,不容迴避!

 

日前中時電子報的這篇提問「不搞藝術會死嗎?」一文是另一個引人深思的論點與台灣的社會文化現象。(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061900502.html

) 政府的藝術文化補助政策,合理性、公平性的確是一個值得論辯的問題。只是這篇文章這種提問的邏輯也將台灣的藝術無用主義、社會功利主義推到了極致。該文的 文意是:藝術家的本質是熱情、初衷,所以在政府想出周全補助政策前,該繼續燃燒初衷、熱情,提供免費藝術美學創作?藝術創作不用錢、不該想錢、甚至比起其 他事業,不值得給錢?這個標準似乎要高過於對於宗教、慈善愛心事業工作者的初衷與熱情的要求。任何一個民眾都知道,連宗教熱情、初衷的實踐者都需要靠化 緣、奉獻才能維持生活,要求政府、民間企業補助,而藝術文化創作、生活美學氛圍、感動、共鳴,竟然在台灣落得一個不值得補助、贊助?在偏鄉、學費營養午餐 沒有解決前,藝術文化人不應該拿補助,才能彰顯藝術人熱情、初衷的神聖性?文中陳妍希的音樂發片補助被拿來與雲門補助同等比擬。而我們沒有看到文化部門出 來解釋這些補助背後思維、論述的差異,非營利的藝術文化團體和獨立藝文創作者則挨了一繼悶棍。

 

若此同樣的邏輯,相對的問題,在偏鄉、學費營養午餐沒有解決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科學園區是否該繼續免稅、減稅贊助?國科會學術研究案、教育補助案該持續補助?流行文創產業該減稅、免稅贊助?宗教團體、非營利組織該繼續補助?軍公教勞所有社會福利救濟是否該補助?國家文化政策那「百而分之一」的文化預算,難道竟然有能耐排擠了國家的交通、經濟、社會、教育、國防....等等政策???或 者這些政策下的工作者都沒有初衷、熱情?毫不神聖?不需要檢證?這樣的論述邏輯其實正點出了台灣的藝術文化工作者所處的創作環境,以及社會對藝術、文化補 助、贊助的整體氛圍有多麼不友善,而台灣的文化、藝術政策要多拿人民的一塊錢,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台灣不能成為文化大國,一點也不意外!而台灣文化部門的文化經濟論述究竟是什麼?真的不容迴避!

 

再透過立報日前的這篇社論「文化與商品」(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0685

#),希望可以再進一步釐清一些文化商品、文化經濟、文化產業的邏輯。 文中提及幾個應當澄清的觀點,說明如后:

 

1.「藝文產業化既是當局的核心政策,也是台灣民間普遍認同的價值」?---- 其實多數藝術文化創作者從來就不認同藝文產業化是台灣普遍認同的價值(這是經濟人、商人、政治人的價值思維)。藝文創作者和藝文產業還是有區隔的,藝文創 作者、工作者不等於文創產業。藝術家一定要在創作之外擔負起國家經濟生產、權力競爭、產業起飛和社會融合的責任嗎?(這不是專業社會中政治、經濟人的責任 嗎?)事實上絕大部分的藝文創作、工作者都不是營利性質的文化創意產業,他們在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會工作。真正堅持藝術熱情、藝術感動、藝術陶養、學術熱忱 的人,其實都還依舊在藝術創作,不管藝術有沒有名氣、學術有沒有聲望影響力,他們縱使依舊還是沒有什麼錢、沒有位置、沒有權力、沒有產業化。很窮的他們, 卻依舊還保持著那份對藝術熱情、藝術感動和學術熱忱,想辦法在創作、寫作之餘謀個勉強生存的工作。而辛苦生存的目的就在持續平靜地創作、寫作,而並不期待 藝文創作的量產化、規模化、產業化。只是這都不代表他們的藝術文化熱情就應當被社會、資產家無情地剝削,或者被框限為必須永無止盡地靠燃燒對藝文的熱情與初衷而生存。

 

2. 「那麼,文化到底是不是商品?如果不是商品,如何可能發展為產業?如果是商品,那麼為何還要納稅人支助,而不是循一般市場規律,自主生產行銷,將本求利?」----- 文化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有文化、美學、藝術的成分,也有生產的各種成本。但文化不只是,甚至不主要是為了「商品化」而存在,在公共財和殊價財的 「經濟邏輯」下,以及保有社會藝術文化多樣性、文化特殊性的豐富化和永續生存發展的前提下接受補助。當然如果創作出有「獲利」的文化商品,或一旦發展出具 規模的產業(例如獲利的商業電影、工藝產品、流行音樂),也就應當有合理課稅、獲利回饋的機制。

 

3. 「矛盾的是,藝文創作不願被化約為商品,卻又自我標榜其產值。只要能夠以金錢衡量計價的,本身其實就具有商品的性質,就必須進入市場的邏輯。」-------對用市場的邏輯思考的人而言,就連一個人的尊嚴、生命都可以用金錢衡量計價,藝術文化當然也可以化約為商品。市場的邏輯是什麼?為什麼、憑什麼成為至高無上的準則與邏輯? 商 業利益與經濟掛帥的台灣當代社會中,「藝術文化的主體性」必須在文化產值化論述中得到凸顯。若藝術的核心價值是「生命的感動」、「日常生活的平淡實踐」、 「美感的共鳴」與「藝術的世俗超脫」,那麼這些對文化部的經濟、文化論述中,究竟要擺在「文化產值」的哪裡?文化部難道沒有辦法堅持文化的價值不只是商業 獲利的產值政策?!

 

4. 「藝術家的生產,即使是「非物質」的,也與其他商品生產一樣,都經歷一個「勞動」的過程,為何藝術家的勞動就比其他職業高尚?」---------藝術家的勞動沒有比其他職業高尚,只是生產、被消費的條件比較艱困、惡劣,是一種差異性較大、難以計量、計價說明其創作生產困境的勞動(從上文的諸多不理解就可以窺見原因),而不是高人一等的勞動。在全球國際公約中都肯任與保障人民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台灣的藝術文化工作者當然擁有他們希望憑藉自身力量(即使是卑微的),藉由文化藝術創作生產而生活的基本工作權、選擇職業和生存的權利。這也是中華民國憲法對於藝術工作者宣示的基本保障!

 

5. 「『文化特殊性』的提出,基本上是貿易壁壘的設計」。------- 經濟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市場邏輯又出現了,世界不是都繞著市場轉的。全世界沒有簽署「保護及促進文化多樣性表達國際公約」的國家,就只有資本主義最強的美 國和礙於關係難以拒絕的以色列。台灣內部一直主張自由市場應當擴及文化領域的思維,我想長期被美國、市場經濟洗腦了,卻毫無知覺。文化 的 特殊性的核心思維是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世上不是只有「個人主義」、「追求利潤」、「自由主義」和「開放市場」的資本主義價值(這不是普世價值,更不是至高 無上價值)。世上還有「藝術自由表達」、「文化多樣性」、「文化歸屬與認同」,以及「文化永續生存發展」等核心價值,而非一昧地將文化、藝術附帶於經濟、 商業與商品的價值之下。2012-2013政府文化服務貿易談判所顯示的,乃是政府談判代表的經濟邏輯掛帥,決策粗糙、欠缺文化敏感度與文化意識,而經濟、商業意識罷凌文化的價值思維。

 

總之,我的第一個觀察是,台 灣政府部門的文創產業政策對內與對外的立場搖擺,對內希望文創產業發產出規模經濟與產值而實施補助、補貼、優惠稅率與鼓勵投資等手段,但在加入WTO入會 談判過程中,基於美國堅持的入會條件,不得不咬著牙犧牲台灣的影視產業,謀取入會的資格,忍痛放棄了大部分WTO締約國尤其歐洲國家所堅持不將影視產業納 入服務業貿易協定承諾。台灣也放棄了其他國家允與保留對國外影視節目進口的配額,以及政府對於國內影視產業的補貼等,WTO最惠國待遇的豁免措施。不解的 是,在台灣加入WTO之後,2000年到2008年多哈回合服務業貿易談判中,台灣的政府貿易談判代表明知道台灣的影視產業已經幾乎被好萊塢、韓劇、日 劇、港劇、陸劇給淹沒了,但竟然還加入了協助美國推動電影市場自由化的友善團體,成為影視市場自由化的推手之一。如果台灣有這麼清楚的文化貿易論述,台灣的經貿部門要說清楚!還是明顯地台灣文化與經濟部門的不同調,暴露政府欠缺整體國家文化經濟論述。

 

我 的第二個觀察是,台灣的國家與社會真的變窮了,窮得讓國家文化政策需要用「產值」、「規模經濟」來包裝以往「最耐得住窮的職業--『藝術文化工作者』,以 及幾乎與資本主義商業價值邏輯逆反的『藝術、美學價值和文化理念』」,但卻無力讓藝術、文化工作者們實質地富有(因為眼前獲利的是資本家和企業、產業經理 人,而不是藝術家創作者)。台灣的「藝術文化產業化」潮流大大地侵蝕了年輕藝術家、文化工作者的價值觀,以及藝術創 作 和學術生產的境寓與氛圍。藝術文化投機主義者變多了,許多年輕人不願保有對藝術的熱情、追求藝術感動、熱衷,也不願意付出藝術創作時辛苦、生產的艱苦過 程,卻反而汲汲營營希望藉由文創產業,獲得市場利益、行政官場的權力、名氣與社會的青睞。

 

哪 一天當藝術文化工作者窮的只剩下----產業的經營管理知識、市場行銷、成本效益計算、公關宣傳、標準化複製生產線、行政技巧、爭奪權力、撰寫補助計畫的 手腕、募款能力、藝術形式主義、實用的片段知識,那麼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還能剩下什麼藝術文化創作的內涵?到那麼一天,藝術文化界與藝術文化人,就真的窮 到只能永遠淪為「被政治經濟殖民」的二等公民了。而我們要問:面對這樣的窘境,國家文化部的「藝術文化經濟邏輯」究竟是什麼?國家文化政策中的「文化經濟論述」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在文化部成立一年後,文化部竟然連國家文化政策論述的白皮書都還提不出來?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人工,3人做,4人薪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商周出版發行人。曾任《卓越》雜誌、《保險行銷》雜誌總編輯,曾被金石堂書店選為1997年出版風雲人物。何飛鵬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feipengho

 

一位中國的年輕創業家告訴我,他公司創造高績效的祕訣是:5人工,3人做,4人薪。他將5個人的工作,讓3個人來做,但是給大家4個人的薪水。每個人的所得多了約30%,所以都很努力工作,而公司也少發一個人的薪資。

「員工知道公司賺了一個人的薪資嗎?」我問。

「不知道,這是我心中的盤算,沒向員工宣布,」他說。

「那你如何把工作人力減下來?」我又問。

「我先是遇缺不補,讓大家多做事,再視每個人的績效狀況,酌量調整薪資,慢慢就降低了人力,也提升了效率與薪資,」他回答。

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老闆,他用管理的方法,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也提升了公司競爭力,當然也和員工分享獲利。而這個「用比較少的人力完成工作」的方法,也正是早期台灣整體員工生產力不斷提升的奧祕。

在相同的外部環境下,每一個產業裡的各家相互競爭的公司,員工的平均生產力一定是接近的,這是市場競爭的均衡現象。這時候如果出現一個精明的管理 者,懂得運用各種方法來提升工作者的效率,包括組織改造、職能分工與獎勵,變會促成總人力下降,導致薪資節約、成本下降及公司生產力與競爭力提升,對同業 形成威脅,進而成為同業模仿的對象。

組織內人力通常可分成核心工作者與非核心工作者。核心工作人力不可少,非核心/協力型工作者則有減少空間,很容易透過共用、混用的方法,把工作類似的非核心工作者減少。非核心工作者減少兩名,總人力也下降兩名,組織的平均生產力當然會因而提升。

這是最基本的組織人力降低法則,中國現正處於經濟發展初期,各行業整體的平均生產力不高,任何一個聰明的老闆,都可透過這個簡單的方法,有效提升生產力與獲利。但在台灣,各行業競爭激烈,同業間的平均生產力已提至相當高的水準,要再用這種方法提升效率,相對困難。

但這不代表人力精簡與組織瘦身,在台灣已無空間。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單獨的人力精簡不易做,不過只要從產品策略、工作流程,再加上組織架構的調整,還是有機會讓人力進一步降低。

要從組織架構上精簡人力,一定要有決心大幅替換工作團隊,因為原有的工作團隊已習慣過去的工作方法,或是較輕鬆的工作節奏,一旦要做大幅的變革,免 不了有許多人離職。所以身為領導者,要先穩住核心團隊,取得變革共識,必要時可能要換掉所有的非核心人力,甚至只留下30~40%的核心人力,這是動手改 造組織前必要的心理準備。


Chin Wong ·

幾百年以前的理論,實務上完全不適用的543法則也可以

用來寫文章啊?

『我先是遇缺不補,讓大家多做事,再視每個人的績效狀況,酌量調整薪資...』這明擺著是壓榨勞工,一個責任制就可以規避勞基法的第30條每日暨每週之工作時數。
反正薪資是保密的,沒人知道酌量調整薪資到底是加了多少,加100也是加。
而實際上大部份老闆,根本就是5人工作,4或3個人做,只給3個人的錢,這才是真正的543法則。
台灣勞工可悲...

『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老闆,他用管理的方法,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也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請問這位所謂非常聰明的老闆,用了哪些管理方法?是如何提高生產力?降低多少成本,確定真的可以提升競爭力?文中完全沒提。

然後話題一轉又扯回去工作分析、職能分工、獎勵制度、組織再造、變革等等一直在談的管理模式,黔驢技窮了嗎?




Michelle Tang
在大陸,這個方法可行,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工作說明書的概念,或是有概念卻做的不紮實工作說明書亂做,才會變成三個人的工作過去要五個人才能完成,這根本不是老闆很行,而是之前做工作分析的時候亂做一通或是沒做.....說不定這些工作項目好好分析,只需要兩個人就可以完成,老闆真的賺到還是賠到??? 這根本不是什麼管理,而是當初一開始就錯了........... 而且,一昧的降低成本通常不會讓公司永續經營,只會造成整個產業的割喉戰。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

在所有台灣的辦公室文化中,最差的一項就是加班文化。有些老闆不說,有些老闆心口不一,但幾乎絕大多數老闆都喜歡加班(特別是不領加班費)的員工。然而,工作成果是工作時數與工作效率相乘的結果,加班可能在增加工作時數的同時也降低了工作效率,最後的工作成果不一定高。但工作最重要的應該是工作成果,工作時數不過是影響工作成果的變因之一,因此老闆們應該控制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既然如此,老闆為什麼還是喜歡看員工加班?

第一、人力不足,因此需要員工加班。

這是個聽起來很務實,同時也是最表層的理由。老闆要求員工加班,以協助渡過人力青黃不接,或者旺季大量訂單不得不妥協的難關。兩種情況都很合理,但前提是:這兩種情況必須是「特例」,不能是「常態」。

管理體質良好的企業,平常就會注重人才的培育以及訓練,同時也會將流動率做為補充人力的考量;另一方面,組織也應該設定好任何員工一旦突然離職,該如何在不影響其他員工工時的情況下補足缺口。換言之,組織若因長期人力不足迫使員工加班,表示這家公司根本沒有思考解決缺工問題,只會透過延長員工的工時以維持生產力,完全是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淡 旺季帶來的勞動力需求差異,跟流動率的問題相近但又不盡相同。流動率是指員工因個人因素決定離職帶來的人力流動,而淡、旺季則是因為下游需求變化 所帶來的產能利用率波動。對於廠商而言,假設淡季跟旺季的需求僅有10%~20%的差異,淡季時可能還不至於使人員閒置;但要是淡季跟旺季的需求相差了 80%甚至100%,那麼淡季時就可能有一半的人力閒置。因此,若某個產業淡、旺季的營收差異甚大,也可能會促使廠商減少人員,並在旺季的時候要求員工加 班。

台灣電子業就是屬於淡、旺季的業績差異甚大的產業,因此旺季就是工程師與作業員們得連夜趕工的時刻。這對於廠商而言有幾種可能的解決方式:

1. 拉高最終產品價格,把人力成本轉嫁給下游;但如果產品本身技術層次不高,就無法轉嫁這層成本。

2. 淡季時候開除員工,旺季時候再招募回來;但這種方式會讓企業花很多訓練時間,其實並不划算。

3. 增加派遣工並同時減少固定員工,或者讓固定員工在淡季時放無薪假;這作法對廠商有利但對員工不利,並不值得鼓勵。假設公司時常在旺季的時候要求加班,同時願意給出不錯的加班費,那麼也還算合理──至少,加班的時間可以預測,同時淡季的時候也還有餘裕。

總而言之,不同程度的過度加班都會反應出:1. 企業管理能力或者管理策略不佳;2. 企業所處的產業鍊位置不佳。前者是內部因素,後者是外部因素,但兩種都對員工發出「公司有問題」的警訊。



第二、員工加班是一種努力的良好態度。

這 是一個老闆看似站在員工角度所提出的理由。所有職場雜誌中,每個中高階主管都不斷強調「工作態度」的重要性,乍看之下似乎支持了加班的合理性。但 事實真是如此嗎?態度是一種心理狀態,同時也是該心理狀態投射出的情緒、行為以及說話內容之整體。當一個人願意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的時候,在旁人看起來代 表這個人對工作有比較強烈的動機。

雖然加班的動機可能包含多重且複雜的因素,但不論如何總是努力的一種重要形式;而努力,就是老闆最喜歡的員工工作態度。努力絕對是一個影響主管觀感的重要因素。如果把部屬在工作上的「過程努力與否」以及「結果績效好壞」做成一個二乘二的方陣,台灣的主管會有如下圖的反應。簡單地說,績效好得到讚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只要夠努力,即使績效差也不會遭受嚴厲懲罰。

 

=""

然而工作績效可能會隨著每一次的工作內容而有波動,員工在難以控制績效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努力」或者「不努力」兩種策略。同時,努力並不是短期能劇烈改變的因素,而是一種主管心中的「形象」──換言之,對員工最為有利的策略是長期經營出一種「努力的形象」,即使是偶爾績效不好,主管也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再 換個角度想,一個平常不願意靠加班維持努力形象的員工,工作表現好的時候雖然會得到好評價,但工作表現只要稍不如意就可能會被嚴加責罵。台灣許多 主管恨不得這些不加班的高績效員工偶爾失敗,唯有這種時候才能把平常積在心中說不出口的責備一口氣爆發,轟轟烈烈來次殺雞儆猴。遺憾的是,這件乍聽之下相當變態的事情,卻是台灣許多組織的常態。

當 然,真正的努力會同時展現在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時數上,而且通常真正努力的人也會是長期贏家,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否定掉「努力」的重要性。我們質疑的 第一點是:努力包含眾多因素,例如「能否用心思考更好的解決問題方式」就是遠比加班更加重要的因素,但為何這麼多主管只愛用加班與否來評定一個員工努不努 力?說穿了,只用加班來衡量員工是否努力工作的主管,其實是自身的領導能力不足與識人眼光不明。

其次,員工在每一次任務中投入的努力、 每一次工作任務的難度以及主管在每一次任務中給予的指導都不盡相同,有些因素來自於外部、有些因素來自內部, 這些原因都可能影響任務成功與否。如果主管只是依照「員工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粗略地認為努力員工的成功來自努力(內歸因)、努力員工的失敗來自其他因素 (外歸因),或者不努力員工的成功來自其他因素(外歸因)、不努力員工的失敗來自於不努力(內歸因);換言之,努力的員工做什麼都對、不努力的員工做什麼都錯,主管等於是把「員工的努力形象」當作是最重要的關鍵,反而看不清楚事實。

而這種拙劣的領導手段會如何影響員工呢?高績效的員工發現主管看不見自己真正的價值於是萌生去意;一般員工們只能不斷加班好維持自己在主管心中的努力形象;低績效的員工只要維持一定加班時數就能長治久安。換言之,這是非常厲害的反淘汰機制,不僅可以趕走組織中最優秀的員工,同時還能降低留下的所有人的士氣與效率,實在是一條讓組織走向自我滅亡的捷徑。



結語:不加班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主 管越是用各種方式威脅或者說服員工加班,就越是凸顯出自身的領導能力或者是公司的人資策略有很大的缺陷。特別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真正具有價值的工 作都要求某種程度以上的創造性。除非個人對某件事情有廢寢忘食的熱情(但這種人應該去創業),否則身心長期處在失衡的情況下,任何人的創造性都會耗損至 無。

那些把研發當作業員管理的老闆,除了管理能力差之外,往往策略眼光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這種公司的長期發展性自然讓人堪慮。因此,如果 你的主管整天口 口聲聲大談努力,卻又只會用各種潛規則逼迫員工加班,那麼你最好該開始找份新工作了。記住,絕大多數情況下,不讓員工加班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作者簡介_Sean Huang

1982年生,大學主修管理輔修政治,研究所投入心理,具有管理、社科與理學三個學院的知識背景。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

部落格: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回專欄文章列表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chiku37.blogspot.tw/2013/09/22k800.html

 

台日魯蛇大對決----22K單挑時給800円

 

  今天,台大校長又出來講了神言論了。他說,如果沒有能力的話,拿22K不算低。結果呢,一堆「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的人生勝利組們出來唱和,好像台灣年輕人現在拿22K,都是他們不努力,三好加一好的結果。

        好吧。回觀自己的人生,我不知道自己是勝利組還是魯蛇。就台灣會讀書的標準,我好像蠻勝利的。但是因為不願意和一群思想封建的無國籍虛擬國家政黨的貨色們為伍,我在台灣無容身之地所以跑來日本當魯蛇朝不保夕了(笑)。

  好吧,既然到底22K是不上進的魯蛇,還是被環境所逼的可憐世代,在國內互打嘴炮都不準,我們來看看日本的魯蛇,兩國的魯蛇對決一下,就知道什麼是真相了。所以,開打!

     

 


 
    這篇,主要是蔡桑對台大校長的那句「沒能力的話22K不算低」不爽而寫的。所以,日本這邊的例子,我們就舉「時給800元」級的7-11店員來作比較吧 ----因為在萬般皆下品的台灣,好像「顧西門」就是沒有出脫的頭路(當然蔡桑沒這麼想,任何工作只要在本分盡到最好,就是神聖的),那麼同理可證,在日 本顧西門,只要會講話就好了,應該符合台大校長的「沒有能力」之工作需求吧。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張圖:
   
   這是今天日本7-11網站上的求人資訊。而為求公平,我找的是東京車站附近的店面,所以你看到,最低也沒有低過時薪900日元的。不過呢,既然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魯蛇」,那麼我們就來用最爛、最不利的標準吧。
    
    所以決定日本魯蛇是「時給800元」。
    這是一個之前搞笑藝人組成的臨時歌唱團體,名字就叫「時給800元」。取這個團名就是「我們是無名小卒的打工仔」之意,可見真的時給800元的話,在日本是真的很低的。
 
    好吧,我們來算算時給800元的生活所需吧。首先,因為要用最不利的條件算,所以我們設定他住在東京都市內的某個住宅區20平方公尺大的小套房吧:
 
    

 

 
  相信不用看得懂日文也大概可以懂吧?20多年的老房子,離天空樹車站走路約5分鐘,面積約19平方公尺的套房,一個月連管理費65000日幣。
 
        好吧,我們再來假設這個阿宅很不要命,每餐都外食好了(在日本外食很貴)。不過因為經費有限,所以大多只吃松屋、吉野家這級的。
        
   我們假設他一餐吃600日元然後一天三餐好了。你看了菜單,就知道這樣是很有「ASOBI」的計算了。
 
 
 
           再怎麼樣魯蛇,也是要用水電和瓦斯的。在這裏,我們就直接用蔡桑的帳單來看吧
 
 
最熱的8月分,電錢3416,算3500好了。

 

水費,一個月算2300日幣好了。

 

瓦斯費算2600好了。
 
好,再加上宅男必備的手機上網和家裏上網費用好了。上網費5000加手機費用10000=15000日幣。那麼一個日本小7魯蛇的一個月基本開銷是
 
房租65000+餐費54000+上網手機15000+水電瓦斯10000=144000
 
而且這是住離天空樹車站走路5分鐘的鋼筋水泥套房喔。
 
而 時給800元的魯蛇月收則為一天8小時X800=6400,一個月作22天所以是6400X22=140800,和收入去頭去尾的話,剛好打死。這是以 最最嚴苛、最最不公平的算法算的喔!不然,東京都內開這種時給800元的是會被幹死的。鄉下地方當然可能有,不過相對房租就掉很多了。更重要的是,日本單 身族大多會自炊。理由第一是外食文化不像台灣這麼發達,吃外面久了不但貴而且會煩。一般人常覺得日本物價貴台灣很多,但是其實日本貴的部分只有牽涉到「人 工」(請用台語念才是正確意思)的東西,比方服務業和交通業。舉例來說,這是一張超商的傳單:
  有沒有發現,日本的物價其實大概只貴台灣約3成左右而已?所以如果自己煮的話,食費要控制在3萬塊以下,是很有可能的。
 
  寫到這裏,你一定會問說「可是台灣現在汽油這麼貴,日本通勤費一定更貴吧」?有這個問題的朋友,你回頭看剛剛那張求人的網頁,就會發現-----
 
  日本雇人的時候會出交通費,通常一個月上限在2萬日幣上下。
 
  幹,那這樣日本的小7魯蛇,認真一點的話竟然可以存錢啊。政府號稱物價相對較低然後全亞洲油價最低的台灣,領22K的朋友你住台北外面租房子,然後照上面的生活模式你存錢給我看看。
 
   好吧,我們來看看日本的麥當勞,看看是不是貴得像那些告訴你「要知足」的人講得一樣是三倍價格?
   
 然後這是台灣的價錢。
   
那好吧,人家價格好像真的比台灣貴大概三成左右喔?那我們來看看,日本麥當勞在東京台東區的打工仔魯蛇一小時多少?
   
    幹,一小時950塊日幣。我想應該很多人想要捏LP自殺。
 
   台灣22K的朋友們,有沒有發現,你們台大校長把你們看得比日本的最低等魯蛇還沒有能力?原因不為什麼,只因為你們生在台灣……
 

    而且選錯了人。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B女營運長:有能力 不用假裝謙虛


中時電子報作者: 石文南╱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9月19日 上午5:30
相關內容

     臉書(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伯格18日對北一女中學生進行視訊演講並對談,北一女中近200名學生聆聽演講,多位學生並勇敢提問。(石文南攝) …

中國時報【石文南╱台北報導】

臉書(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伯格18日對北一女學生進行視訊演講及對談。學生有趣地問:「找個好工作重要,還是找好老公重要?」桑伯格妙答: 「有個支持妳的好老公,比較有機會幫妳找到好工作;但有個好工作,不見得保證妳找到好老公。」聽講的「小綠綠」笑翻全場。

雪柔.桑伯格相繼被《時代》雜誌與《富比世》雜誌評為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桑伯格的著作《挺身而進》(Lean In)9月在台灣發行。

好老公老工作 妙答

桑伯格說,撰寫《挺身而進》的原因在女權已有大進展,但很多國家還是無法讓男女平等發聲。全世界僅有16國由女性擔任元首,男女在國會席次也有差距,更有95%的大企業由男性領導;連「股神」巴菲特曾說過,他能成功,因他只需和一半的人競爭(扣掉女性)。

桑伯格發現,愈高職位,女性比例愈低,往往是女性缺乏自信、企圖心。當她每次問同事成功的原因?多數男性說「相信自己」,但女性則說感謝父母或謙稱自己幸運。她鼓勵女性,有能力就挺身而出,不用假裝謙虛。

生子之前 別想太多

桑伯格還提到,事情沒有發生前,不要一直踩煞車。曾有女同事問她如何平衡 調配家庭和工作,事實上這位同事根本還沒有男朋友。她說,女性在還沒有生小孩之前,不需要設想太多,否則會把很多機會擋在門外,限制了發展。

桑伯格說,女性要學會相信自己。她呼籲女性「不要坐在牆邊,應去坐在桌前。」要更積極的舉手爭取機會、抓緊機會,不要等別人詢問你,因為別人可能永遠不會問妳,機會很快會落入男性手中。

要嫁 只能嫁平權男性

學生王芃問:「找個好工作重要,還是找個好老公重要?」桑伯格風趣地回應,這問題必須由自己選擇,「有好老公,可以幫妳找到好工作;但有好工作,不保證妳找到好老公。」桑伯格表示,要嫁只能嫁願意兩性平權的男性。

學生吳丹表示,她夢想在聯合國發表演說,擔心夢想是否太遠大。

桑伯格說,面對自己的恐懼並去解決,就可實現夢想。她期待,未來可以由她在線上看到吳丹的演講。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鴻海工程師問郭董:為什麼爆肝的是我,首富卻是你!!】

郭董說:我們之間有三個差別

第一:

三十年前我創建鴻海的時候是賭上全部家當,不成功便成仁
而你只是寄出幾十份履歷表後來鴻海上班,且隨時可以走人

我們跟你的差別在:創業與就業

第二:
我選擇從連接器切入市場,到最後跟APPLE合作
是因為我眼光判斷正確
而你在哪個部門上班是因為學歷和考試被分配的

我們之間的差別在:選擇與被選擇

第三:
我24小時都在思考如何創造利潤
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數萬個家庭生計與數十萬股民的權益
而你只要想什麼時候下班跟照顧好你的家庭

我們之間的差別在:責任的輕重



郭董這席話倒是很有道理,不過網友有反論點:

第一,當時台灣機會遍地都是,隨便丟錢也賺錢,就算賠了,在打工個三年還是一條好漢,銀行借貸放款寬鬆啊
第二,你犧牲了台灣未來的發展性,而取得某些勢力的支持與協助,開始了OEM奴隸王國
第三,你不惜使用下三濫的手段搞倒台灣有前瞻性的產業,換取利益和壟斷權!
這也是你成功的真相....而我們
一,沒機會,因為機會都被你破壞掉了,一堆公司都被你吸收或是搞倒了
二,領個餓不死也買不了房的薪資,別說啥了,就算賠上家產,搞不好還被你搞倒了~我哪敢~
三,別以為有錢就能創業成功,而且前提是要有錢.

簡單說就是:「爆肝是你活該!」做員工的都是白癡,有種就和我一樣去當大老闆再來談!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柏鋒
2013/08/30
給不起合理薪水的老闆,有什麼臉開公司?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4912/

最近基本薪資又要進行調整的審議了,幾乎每年都會面臨這個議題,勞方團體希望可以多往上調一點,資方團體則總是傾向於不要調整,雙方立場不同,往往也很難出現共識,因此總是出現激烈的爭論,而無論最終在審議委員會的結論如何,通常是勞資雙方都不滿意。

其實基本薪資的制度是不是應該存在,在經濟學的學術討論上也已經維持了相當多年的針鋒相對(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英文版維基百科的整理),贊成者認為國家 應該以法律來保障勞工的勞動付出至少要能夠負擔基本生活支出,反對者則認為以法律來規定本應由勞資雙方共同協議的薪資水準,是在干擾市場機制的運作,並且 後遺症將是讓那些無法取得較低人力成本的企業減少聘僱人數,不但保護不了勞工,反而增加失業率。

舉例來說,有一家公司在人力成本的預算為十萬元,希望可以聘請到五個人,每個人薪資兩萬。但是如果現在政府規定最低薪資為兩萬五,這家公司就變成只能聘請四個人了,有一個員工必須要被解聘,造成了失業。

但是相對來說,如果一個人要活下去,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的必需支出,算起來一個月要兩萬五,那麼企業無論是考量到成本因素或是參考市場行情,而只能或 只願意給員工兩萬元的月薪,這豈不是代表這些勞工越工作反而越窮嗎?以前古代的長工、奴僕,老闆可是包吃、包住還給薪水的,如此看來,給的薪水還不夠生 活,那麼勞工幾乎都要變成奴隸了。

一台車子,每個月要它跑五千公里,每公里的油耗、保養等成本平均要五塊錢,那麼一家公司每個月在這台車上所花費的成本就至少是兩萬五千元,如果公司的預算 不夠,其實就只能選擇不要這台車,或是想辦法找到足夠的錢。無論是廠房、車輛、機器其實都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只有人力例外呢?

為什麼一個人需要兩萬五千元才能活下去,我們要讓企業用兩萬元去聘員工,而不是讓負擔不起兩萬五千元最低人力成本的企業在市場上消失?許多認為薪資應該交給市場機制來決定,由供需的情況來調節的人,卻忽略掉了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機制是沒有辦法正常運作的。

然而,資方過於強勢以及勞方的過於忽視自己的權益,造就了台灣薪資停滯了十幾年,大家可以想想,台灣有什麼強而有力的工會?台灣上一次的罷工是在什麼時候?勞工越怕失業,資方就越敢強勢在各方面佔勞方的便宜。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我們的失業保障太少也太嚴苛,所以勞工當然就會怕自己失業,就算薪資福利都很差的工作,還是能夠聘到人,而且這些勞工甚至不敢對自 己所遭受的不當待遇提出異議,但這種「市場行情」不但影響到了中低收入族群的勞工,當然也相同的會拉低高收入族群的薪資。

當一個企業賺了一百元,假設勞資雙方的貢獻度各佔一半,那麼就應該各取得一半的利潤,但是以目前台灣勞方的弱勢、服從以及對失業的恐懼來看,如果資方要宣 稱都是自己英明神勇所以要拿走八成的利潤,也能夠輕鬆如願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GDP在成長,也有不少企業獲利在增加,但是勞工的薪資卻停滯。

我們不但人民害怕失業,連政府也太過於在乎失業率,所以透過各種的補貼和救助計畫,撐住一些其實應該要在市場上消失的企業,但是明明這些公司經營不善賺不 到錢,這些產業早就該轉型、升級或是淘汰,政府卻給予這些公司稅率優惠、水電補助,甚至業者還反過來要求政府應該讓台幣貶值以提昇他們公司的競爭力,結果 我們可以發現很荒謬的情況:台灣一堆企業竟然可以安然渡過金融海嘯,但是卻賺不到錢。而有的企業雖然看起來賺了不少錢,但是其實都是因為政府的政策性補貼 或支持,而不是企業本身多有競爭力。

人民怕失業所以不敢爭取合理的勞力待遇,政府怕失業所以耗盡各種資源讓企業變成不倒翁,但是不失業的勞工卻存不到錢,不倒閉的企業也賺不到錢,整個社會陷入一個作白工的困境。

根據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101年台灣地區的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是18,774元,如果再加上兩成的儲蓄或投資自己的額度,則合理的最低薪資應該在 22,500元左右,其實也跟勞方團體預期的22,639差不多了。而資方當然認為如果基本薪資調整到這麼高,會有很多情況本來就不好的公司會因此而倒 閉,失業率也會因此而增加。

怕什麼呢?這些公司早晚會倒,我們台灣到底為什麼要讓市場上存在一些賺不到錢也給不起合理薪水的公司?為什麼不逼這些公司轉型、升級,去培養出自己真正的競爭力?

一個機器人,你給不起他足夠的電,他也不會工作。那麼為什麼台灣的勞工要去領一份不夠自己生活的薪水呢?勞工貢獻自己的勞動力協助企業發展,企業則應該要提供高於勞工生存成本的薪資來聘請,這只是基本的條件罷了,給不起的老闆,還有什麼臉開公司呢?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出更好的創意? 試試「殘酷版」的腦力激盪以文找文

賈伯斯當年創立Pixar皮克斯,特意在Pixar的辦公室設立了一個中庭,讓各部門的不同的人們可以有機會「不小心遇到」,讓他們打招呼、幹嘛幹嘛的。

後來賈伯斯覺得還不夠,先將「信箱」挪到中庭裡,每個人去拿信件都要經過中庭,巧遇的機會更多。

後來不夠,賈伯斯又將「會議室」也挪到中庭,又將「餐廳」都移到中庭……。

到最後,賈伯斯甚至連唯一的「廁所」也移到了中庭!

這下你們無論如何都得經過中庭、和其他人接觸、打招呼了吧!

不過,打招呼、笑咪咪,是不足夠的。

想要產出更好的創意,是我們團隊的重要指標。我們是靠創意吃飯的,我們很樂意幫企業想更多創意,也樂於和其他人比賽競圖創意,但,新人進來,我們頭痛的是,怎麼「訓練」創意?

怎麼讓你的創意更好?

怎麼開會,讓有創意的主管,和尚被訓練中的新人,一起產出更棒的創意?

有一個常用法叫做「Brainstorming」,此字有人翻成腦風暴、腦力激盪,也有人稱「腦力激盪」,所謂腦力激盪,就是好幾個人聚在會議室,想辦法「一起」想出一個好點子。不過,去年在《紐約時報》曾看到一篇好文章,是在批評「Brainstorming」的,這篇文章劈頭就說:

「這種Brainstorming的開會方法,證明無效!」

什麼?無效?

首先,Brainstorming的想創意方式,是在1940年代由廣告公司BBDO一位合夥人Alex Osborn寫在他的一本新書中發表出來,雖然此字「藏」在此書的第33章,很多人看到,大為讚賞,於是辦公室就開始流行「開會」,大家一起想點子!

大約十年後,耶魯大學終於拿這個腦力激盪方法來實驗一下,是否真的有效?他們找來學生做腦力激盪實驗,第一組叫他們自己想創意,第二組叫他們遵照Osborn的腦力激盪的方法想創意,結果發現,第一組「自己想」的同學們,提出的創意竟然是第二組「一起想」的兩倍好!

換句話說,腦力激盪,無效!

其實當初這實驗也多少反映你我都有的經驗,我有一些「和大家一起想,想出好點子」的經驗,不過也有一些「自己想,反而想出好點子」的經驗,到底腦力激盪有沒有效?如果腦力激盪沒效,就不要這麼常開會!會議室可以少幾間!用在重要的時間就好!不會每次都找不到會議室使用!

不過,有趣的是,腦力激盪並非無效,因為,這位作者又引用了接下來的另一個實驗,他們找出了腦力激盪的「問題」所在──

原來,Osborn當初的腦力激盪理論,有一個重要的「指示」,那就是當你腦力激盪的時候,必須不斷的丟點子上來;你「不准批評別人的點子」,若你不喜歡對方的點子,沒關係,只要想出「自己的點子」就好;你可以想像這個畫面,一群人不斷的說話,不斷的寫白板,不斷的瘋狂的丟上更多更多的點子,好像點子愈多,就一定愈會有好點子;有的做腦力激盪做到癡狂的,還要在會議室正中央放一張超大超白的白紙,大家只顧自己拚命寫點子就夠了……。

不要罵別人的點子,自己想新的!

這,就是問題所在。大約五十年後,2003年在柏克萊加大又有另一場實驗,這次實驗者被分成三組,A組自己隨意想辦法「自己想」,B、C二組則被要求要開「腦力激盪」會議來想,不過,B組遵照當年Osborn的「只丟點子,不丟評論」,C組則被鼓勵要多多「批評」其他人的點子,沒想到,這次A組沒有表現特別優,反而是「殘忍的C組」,竟然比其他組還多想出了20%的點子;而且,實驗結束散會後,科學家再找了每一組成員「個別約談」,請他們「自己」再多想幾個點子?沒想到,B組平均只再多吐出3個,而C組的成員,在經歷其他人殘忍的批評指教後,竟然又再多吐出7個,是別人的二倍多。

意思是說,如果你是在一間常被罵、常被批評的公司中做創意,那你的創意,六個月後,恐怕可以比別人好一倍以上!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將「創意」想成是「正面」的事,創意本身有無限多種,所以一個創意不好?再想另一個創意來,直到想到好創意為止。一間愛創意的公司,應該就是一間充滿詳和氣氛的公司?而且,所謂「好EQ」就是正面的情緒,而所謂正面的情緒就是避免衝突、也不會隨意批評別人。但,這篇文章以跨越六十年的好幾篇科學報告,來說明了「批評」在新創產業的重要性。

尤其是「創意」這種充滿新意、永遠時代尖端的動作,竟然要靠「彼此批鬥」來成長。

這或許是現代公司下一步的發展了,每間公司都想盡各種方法來有效「組織」員工,給員工不一樣的階層、不一樣的部門,分組進行,這是幾十年來已經養成的既定做法;不同產業略有不同,各個產業已經有自己的分部門方法,但是,在部門的合作中,一起開會的「批評」是這麼重要!則是公司應該想辦法下一步導入的概念。

在創意的產業裡,真的有分「等級」,絕對不是「多創意」就等於「好創意」,也絕對不是好的氣氛,就能產出更多的創意,更何況是更好的創意。這篇文章給我很大的啟示,也將這篇文章提供給所有想做出更多創意的創意者參考。

轉自: http://mr6.cc/?p=9608





蟲: 點子的數量多寡和優劣並不成正比, 但有批評就有進步是不可否認的, 如果能從多量的點子中再由批評取捨出最好的, 可能會比較接近完美.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企設「無聊辦公室」 讓員工無所事事而辭職

北京新浪網 (2013-08-20 13:56)

 


  為應對經濟衰退,日本很多知名企業為「目標員工」設立「無聊辦公室」,供員工無所事事,以便讓「目標員工」提前退休或辭職。


  據《印度時報》18日報導,日本企業一直以來秉承「終身僱用」價值觀,再加上法律的約束,裁員阻力巨大。一名已在索尼公司任職32年的51歲老員工,因拒絕索尼的提前退休建議,被「調進」「無聊辦公室」。該職員每天的工作就是讀讀報紙、上上網,然後在下班時寫份報告,詳述一天的活動。批評者稱,「無聊辦公室」的目的無非是讓員工感到無聊、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使員工最終因羞愧和厭煩而自動離職。


  據悉,日本多家企業紛紛效仿索尼的做法,松下、東芝、NEC等大公司都設置了類似辦公室,以期實現裁員計劃。(馮國川)




-------------------------------------------

員工報告:我今天睡了一整天,對於公司毫無幫助,但此公司政策對於年長的我,意義非凡!

遜,台灣政府機構多的是







日本索尼公司設立「無聊辦公室」。

想裁員卻沒辦法!日本索尼公司(Sony)為了讓員工自己離職,竟然設立了「無聊辦公室」,只是要被指派到此的員工,通常就只要在這裡頭看報紙、上網,但下班前要交出一份報告回報今天做了哪些事,希望透過這個方法讓員工無聊到自動提離職!

日本礙於有法規約束,加上企業間又有著「終生傭顧制」,導致裁員成了禁忌,不過日本的索尼公司為了提升公司利潤,希望能讓資深員工提早退休,不過一名51 歲的Shusaku Tani拒絕了索尼提出的要求,於是他就被調到「無聊辦公室」(Boredom Room),他整天的工作內容就是看報紙、上網然後看看工程書,但下班前還是得繳交一份報告回報今天都做了什麼事。

但整個工作內容毫無重要性,在無聊辦公室的員工也會發現自己沒成就感,最後就會感到乏味而提離職。只是「無聊辦公室」的出現也被批評是在歧視員工,但索尼表示並不認為汰換員工有什麼錯誤,「公司會輔導資深員工轉職或辦理提早退休,按照2010年美國總公司的標準看來,提早退休員工還能多領到54個月的薪水。」

現在日本多間企業如松下、東芝、NEC都仿效索尼,設置了「無聊辦公室」,進行這類變相裁員計畫。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網址:
http://mr6.cc/?p=9560

多數人拚命換工作、人情淡薄,這時候誰願意和老闆「近一點」就可預約一個不會太差的未來?


August 16th, 2013, 

 



 

最近我有一個前同事,真的做到了不可思議的事──他以不到30歲之齡,升到了副總。在那間投資公司,前輩很多,戰果輝煌的也有,當年他比我多了一年年資,從經理幹起,才不到十年就變成副總,原因是?

 

原因是,其他在他「上面」或「平輩」的人,包括我,三分之二早就離職了。

 

但你說,還有三分之一啊!


原來,剩下的三分之一,和高層的關係不像他一樣這麼好,於是,他就被拔擢再拔擢、搭「直升機」一路飛上副總大位了!

 

我拍拍他的肩:「嘿,你到底幹了什麼事,這麼討XX老闆們喜歡?」

 

沒想到,他給了我一個非常輕鬆的表情。

「唉喲,簡單,」他笑:「不就是每天中午陪陪老闆喝咖啡、打打屁,偶爾周末高爾夫!」

 

「你說真的?」我疑惑的問,畢竟那些高層印象中是五、六十歲的傢伙,愛抽煙,和他們一起就是被煙噴了一臉,我根本想不到可以和他們聊什麼話題,為何他們老人會想和一個小夥子這麼好?

 

「沒什麼啦!」前同事說:「告訴你,他們很『孤單』的!現在已經沒人(同事)要陪他們了,看我還算是個『咖』,我變固定班底了!」

 

他講到這,突然我想起一件事。

 

聽過一位年資至少五十年以上的老管理人曾嘆,以前的年輕職員,晚上願意留下來和老闆、主管、同事「應酬」,喝個酒,周末還打個牌。但,現在的年輕職員,下班時間一到,就急著「趕回家」,什麼應酬、飯局、KTV都不去!

 

每個人急著回家看小孩,做好爸爸、好媽媽!

 

或者急著跑去約會,做貼心的男朋友/女朋友!

 

沒有伴的竟然也回家陪老父母吃晚飯,奇怪以前學生時代都沒有這麼孝順過!

 

「這樣,怎麼會對公司有感情?」這位老主管說。

 

為何現在的人,都不願意和老闆、主管「近一點」?

 

因為,如果知道一兩年後可能就離職、不在這間公司了,幹嘛還花時間和老闆、主管、同事吃飯。

 

有趣的是,我那位同事,一待待好幾年,而且晚上願意留下來,和這些老主管,稍微做一點應酬。

 

於是,他就變成「少數」

 

加上大家離職率又高,他更能輕鬆打敗任何一個留著的平輩,甚至超越以前的主管。

 

於是,他更變成「唯一」

 

唯一一位二十幾歲可以當副總、坐擁幾百萬年薪的大黑馬。

 

所以,我想,和老闆「近一點」,或許無法讓一個人大富大貴、得到什麼飛越式的成功。

 

但,在這個什麼也預測不準的變動世代,它,至少讓你「預約」了一個不會太差的未來

 

每間公司都有大主管和老闆,或許現在都是一樣的「孤單」,這時候,就端看你的選擇了。

 

 

 

 

 

蟲:

 

正面思考: 相較於能力同等 多了一份籌碼

 

反面思考: 馬屁精...就算升上去也只是掛名..能掛多久..能硬撐多久不被老闆發現你能力不足

 

如果要靠留下來應酬才能擔當重任..那難怪一兩年就會走....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統計顯示

台灣有 24% 的凱迪拉克由身障人士購買
有 13.5% 的 BMW 由身障人士購買
有 10% 的賓士是由身障人士購買

沒想到佔總人口不到 5% 的身障人士
居然是台灣的豪華車的消費主力



3001c.c.以上 掛身障牌 萬輛雙B免稅

濫用社福「恐A稅金3.5億」

2013年08月12日

不少百萬賓士名車掛身障者車牌,立委憂有人濫用社福制度逃稅。陳國楨攝

【黃 揚明、徐珮君、王立德╱台北報導】掛身心障礙免稅車牌的百萬名車比率驚人!民進黨立委李應元揭露,去年底排氣量3001c.c.以上免稅雙B名車 (BMW、BENZ)高達8139輛;3001c.c.以上凱迪拉克(Cadillac)1020輛,身障免稅車佔242輛。李懷疑不少人濫用社會福利制 度漏洞逃稅,他初估,若掛身障車牌者半數車主濫用此社福制度,形同國庫每年至少被A走3億5千萬元;他將提案修法,讓身障者免徵牌照稅限定 2400c.c.以下汽車。

 


3001c.c.以上身障免稅車數量及比率

李 應元根據審計部決算報告,去年底全國60萬7千輛身心障礙免稅車,排氣量3001c.c.以上共2萬4802輛,其中BMW 1585輛、賓士(BENZ)6554輛、凱迪拉克242輛。若與該廠牌3001c.c.以上車輛總數比較,凱迪拉克掛身障車牌比率 23.7%,BMW13.5%,賓士10.5%。

 



根據立委查閱資料,每4輛凱迪拉克就有1輛掛身障者免稅牌。資料照片

凱迪拉克比率竟1/4

李應元說:「很難相信1/4凱迪拉克車主是身障人士,合理懷疑有人濫用制度逃稅!」以市價估算,凱迪拉克約200萬元起跳,雙B名車車款很多,但同樣200萬元起跳,甚至高達4、500萬元。
據內政部統計,我國去年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為111萬7521人,佔總人口4.79%。上述名車掛身障牌比率,遠高於身障者佔總人口比率。
現 行《使用牌照稅法》規定,持身心障礙手冊並領有駕照的身心障礙者,每人可享1輛免牌照稅;若因身心障礙狀況導致無駕照者,每戶可享1輛免牌照稅。排氣量 3001c.c.至4200c.c.自用小客車,每年牌照稅2萬8220元,4201c.c.至5400c.c.則年繳牌照稅4萬6170元。

 


擬限定排氣量優惠

李應元估計,2萬4802輛身障免稅車若全以3001c.c.至4200c.c.稅額標準計算,去年國庫少收稅收約7億元,若半數車主濫用社福制度,形同國庫被A走3億5千萬元。他將提案修《使用牌照稅法》,讓免牌照稅限定在排氣量2400c.c.以下自用車。
衛 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長簡慧娟說,若真有借牌逃稅,應從執行面加強查緝;是否修法可討論,但部分身障者坐輪椅,須買較大車子才方便,全限制在 2400c.c.以下,可能影響真正需要照顧的身障者。財政部官員指符合規定才享免稅待遇,是否有心人利用此管道逃稅,財政部會了解;至於修法,尊重立委 職權。



身障人士購車,依法可享免牌照稅優惠。陳國楨攝

殘盟:疑假借人頭

藍 委羅淑蕾指出,這是很難解決的老問題,「除非增訂排富條款,否則會變成歧視身障者不能坐大車、坐好車。」綠委吳秉叡則說,身障者擁有名車比率確實偏高,主 管機關應先徹查是否濫用,修法則待進一步討論。台聯立委許忠信贊同修法,因大部分身心障礙者車不大,濫用免稅車情況確實存在,但排氣量可由主管機關視其需 求實質認定。
殘障聯盟祕書長王榮璋指出,根據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調查資料,5成以上身障者家庭收支入不敷出,與購買名車比率偏高情況「明顯有出入」,應有假借人頭享免稅優惠問題。他推測,可能部分身障者家中不只1輛車,選擇將牌照稅額最高的車申請免稅,「這是人性!」

 


「修法勿濫殺無辜」

王 榮璋認為,脊椎損傷者需要較大廂型車,修法要考量合理性,且免稅標準降至2400c.c.還是會有人頭問題,「只要更公平合理,不錯殺無辜,都可討論。」 有「輪椅天使」稱號的身障作家余秀芷說,她家中免稅車只有1600c.c.就很夠用,但部分輪椅也要上下車的身障者確實需要較大車型,「以排氣量當免稅標 準不見得好。」

 

自用小客車牌照稅額

排氣量(c.c.)╱牌照稅(元)
500以下:1,620
501~600:2,160
601~1200:4,320
1201~1800:7,120
1801~2400:11,230
2401~3000:15,210
3001~4200:28,220
4201~5400:46,170
5401~6600:69,690
6601~7800以上:117,000~151,200
註:《使用牌照稅法》第7條規定,持有身心障礙手冊,並領有駕駛執照者使用之交通工具,享免納牌照稅優惠,每人以1輛為限。但因身心障礙情況,致無駕駛執照者,每戶以1輛為限
資料來源:財政部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