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屢因暴雨造成排水系統無法負荷導致淹水,各縣市首長都積極在爭取治水經費。但是由於氣候環境變遷效應,造成極端暴雨,降雨集流時間短、逕流量大,使都市以傳統渠道排放為主的對策,反而易造成洪峰流量聚集。

新北市政府為因應暴雨造成排水系統無法負荷,率先要求公共工程採取「透水」設計,規定新開發建築物應設置「雨水貯留滯洪設施」,並規定建築基地的法定空地應達到50%的綠化量,讓都市地區的土地也有保水、透水的功效,讓新北市邁向「透水城市」。

台大土木所周南山教授則對「防洪治水」提出三點解決方式參考:

一、廣設滯洪空間:

水 患的發生原因可以分為內水和外水,外水是指河流泛濫,破堤或越堤;而內水則與堤防之強弱無關,完全是因為集水區內部的水無法容納而上漲,造成淹 水。過去治水預算多花在外水的防治,但近期豪雨多降在平地,並非來自山坡地上游,故與河流的氾濫相關性不大,反而與平原區無足夠的滯洪空間有關,因此應該 廣設滯洪空間。
表格一

二、造生態海綿城市:

台 大柳中明教授提出利用JW生態工法,打造海綿城市的概念,改變城市不透水為可吸水,創造會呼吸的透水鋪面。下大雨時,城市像海綿一樣大量的吸水; 大熱天時,水自動蒸發到空氣中時,使城市降溫。以臺北市為例,若都鋪上透水鋪面,一分鐘可以吸收200毫米的水量,地底的儲水量將會是20座大湖公園滯洪 池,也相當於18座東京地下滯洪池。且台北夏季熱島效應大約是4.5度,如果地底下有20座滯洪池就能降低3度,也能夠在炎熱的夏季節約30億度用電,避 免18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表格二

三、都市規劃應以防洪為第一優先:

過 去的都市計畫者很少通曉水利,未能符合時代要求。不能只在災害發生時防洪,應在都市計畫階段便將「防洪」納入考量。高雄市政府曾邀荷蘭專家共同探 討水患及都市規劃議題,專家們針對愛河流域,主張未來可建構藍色(水)與綠色(陸地)網路,打通兩條水道,以創造連通的環狀運河網。另外配合鐵路地下化空 間釋出,將可增加城市的雨水滲透力,大量在城市中創造綠色的空間,與水的空間互相呼應,加倍提升城市的自然感與生活品質,同時減緩都市的排水問題。

*

地方主導政策 創建海綿台灣

在公共設施的建設方面,中央與地方的分野,一向很難區隔。而且現在中央與地方為了治水經費意見分歧、爭執不休。再加上,幾乎多數民眾都認為:中央人才匯集,地方如何可能提出較中央更佳的策略,且如何可能徹底執行?

然而,南韓李明博在擔任首爾市長期間,就做出了中央也做不到的事。他經過二千多場次的公開溝通,奮鬥許久,將長期被高架道路封閉的清溪川打開。現在,清溪川變成首爾人的驕傲,而且儲水50萬噸,可作為滯洪池,也可補充當地水資源,更可降低當地氣溫、抑制城市熱島。

我國環保團體提出「創建海綿台灣」 策略,就屬地方可以主導,且是加強中央現有措施的做法。「創建海綿台灣」的想法,源自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將城市改變為海綿,大雨時吸水防洪,大熱天 時釋水降溫。其完全可與現有治洪設施相配合,且概念清楚、各地均可執行;而且,並非主張一次性全面改變,而是以大拚圖的方式,逐步實施改變。

中 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柳中明分析指出:我國區域氣候變化不如美國大,中央也幾乎主導所有公共建設事務。各大城市要想強化現有城市適應氣候變遷能 力,最簡易有效與可行的辦法,就是推動建設海綿城市。其並不需要爭取中央專案補助,而是在必須鋪設人工鋪面之時,選擇鋪設高承載、高透水、高透氣鋪面,由 建設海綿廣場、海綿鄰里、海綿社區、海綿校園、海綿道路等,逐步推廣就可完成。

海綿城市—會呼吸的大地彩衣

「海綿城市」一詞,或許曾在某些小說創作中出現,但在學術研究領域,乃以澳洲人口研究學者(Budge, 2006)所提出的意涵為最明確,指城市問題的惡化趨勢。

而這裡所指的「海綿城市」,關鍵在將整個城市的地表改變為會呼吸的鋪面,也就是水與空氣可以穿透,如同人體皮膚的氣孔被打開,如此地表之下就會出現生命,而只有當水泥城市不再阻絕地球與大自然相接觸時,人類與地球環境系統就能夠共生互助,城市災難才可能減緩。

想 要打造海綿城市,可以利用JW生態工法(環保透水混凝土鋪面施工法),是近年由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瑞仁所發明,已榮獲世界多 國專利。藉由塑膠導管將地表雨水導入硬鋪面下的混凝土透水層,再進入土壤碎石層,而儲存於其中,而不會流入旁邊的水溝,使水資源能夠完全的回收,達蓄水的 效果。而鋪設過的土地因有滲水和蒸發功能,便能散熱降低溫室效應,使人工鋪面增加了自然性能。透過蓄水和透水功能,陸地上的植物生長更加茂密,亦能使居住 環境改善。而且施工簡便,不須經過特別訓練的專業人員就能夠在一天之內完工。

示意圖

全台灣許多河川,幾乎已經被全面整治,但水卻還是照樣淹、災難照樣發生,是因為整治還不夠徹底嗎?八年八百億都花下去了,水患依 然發生,不禁令人質 疑「治水」這帖藥是否根本就開錯了。像是JW生態工法最近在大陸因能同時解決洪水、降低二氧化碳甚至霾害等多重效應,各省分爭相要求做此工程。

然 而台灣雖在北科大、成功大學和汐止禮門里社區等地有做示範工程,但尚未獲應有的重視。如果能在城市重新改建道路時,先鋪設一公尺的碎石,再鋪上此 硬式透水鋪面,不止可利用碎石空隙蓄水,也因承載力強而不致於需要經常維修,更兼具生態、降溫的效果。因此現在政府應該整合國土規劃,整合防洪綜合政策, 對症下藥,而非在治水預算上糾結不清。

延伸閱讀:

新北防淹 民間大建案 須採透水設計

時論─治水有方 打造海綿城市
南科生態滯洪池
台中市上百處淹水 秋紅谷調節滯洪
內政部修正「建築技術規則」,減輕都市排水系統負擔 建築基地應設置雨水貯集滯洪設施
品岱股份有限公司
環境開發解析/透水性鋪面 讓城市地表「呼吸」
先治腦才能治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