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樹志

大明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始自終都覺得自己是好皇帝,
這到底是自我感覺良好,還是真的?!
會不會我們對於明末清初歷史人物的認知全都錯誤?

  明清史專家樊樹志引經據典,完全推翻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

  說他出類拔萃也不為過,但大明王朝何以偏偏亡在他手上?
  會不會他的勵精圖治反而加速了國家滅亡?

  崇禎在位的十七年,是大明王朝兩百七十六年中最灰暗的十七年。
  跟其他亡國之君不同的是,崇禎在位的十七年勵精圖治,夙夜匪懈,
  他一上任就清除了前朝的奸臣魏忠賢,重用袁崇煥,
  但僅僅三年時間,又將袁崇煥處以極刑,並重用奸臣溫體仁,朝廷重起黨派之爭,
  外憂內憂交相而來:金人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屢犯遼寧,李自成張獻忠起兵中原。
  最後崇禎自縊煤山,死前留下的遺言是:「朕非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為何會走上亡國之路?
  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是否也能開創如永樂般的盛世?

  復社詩人吳偉業對逝去的皇帝朱由檢給予高度的評價,說他作風恭敬儉樸類似弘治皇帝,英毅果斷類似嘉靖皇帝。

  《甲申傳信錄》在「睿謨留憾」的標題下,如此評價朱由檢:英毅果斷,繼承萬曆、天啟的政治遺產,撥亂反正,革除前朝弊政,打擊邪黨,勵精圖治, 勤於朝政,希望出現中興之治。然而邊疆戰事頻發,中原內部空虛,饑饉連年,盜賊橫行,拮据天下十七年,王朝覆亡,以身殉國。嗚呼!如此英明睿智的君主,十 七年宵衣旰食,從來不曾開懷舒心,留下多麼大的遺憾啊!

  儘管如此,令人驚訝的是,後世對崇禎的評價都只停留在他是亡國之君,崇禎在位的十七年可說是明朝的悲劇時代,崇禎登基時,內憂外患頻仍,我們幾 乎可以說,他的登基從一開始便注定是個悲劇收尾。在這十七年中,崇禎並非毫無作為,他一上任就抓住兩個重點:一為閹黨逆案,二為平定遼寧。崇禎論才幹論個 性,都非典型的亡國之君,但為甚麼大明偏偏亡在他手上?

  明清史專家樊樹志引經據典,分析推斷,最後得到一個結論:說崇禎出類拔萃也不為過,大明王朝可說是無可奈何地走上滅亡,亡在一個頗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手上。

  論才幹:崇禎一上任就馬上清查魏忠賢等閹黨,排除種種干擾,在短短兩年內,對「閹黨逆案」進行最大限度的清算,是具有政治家遠見卓識之舉,是值得稱道的有聲有色的大手筆。

  論識人:崇禎即位以後,把扭轉遼東局勢做為營求「中興之治」的頭等重要任務。根據朝廷大臣的建議,他重用袁崇煥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左侍郎。並賜給他尚方寶劍,亟於五年平遼。

  論識人不清:崇禎並非庸君,頗有主見,卻剛愎多疑,用人不專。崇禎一朝十七年,內閣輔臣多至五十人,更迭頻繁,有如走馬燈,唯獨劣跡昭彰的溫體 仁穩居內閣首輔之位達八年之久,溫體仁七、 八年的輔政,可以說一無是處,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政績」的話,只有一條,那就是:排斥異己不露痕跡。

  論急躁:沒有等到袁崇煥承諾平定遼寧的五年,崇禎在重用袁崇煥三年不到,就因等不到效果,又聽信讒言,便將袁崇煥殺了。

  崇禎雖非典型的亡國之君,但他的勵精圖治與急躁的個性,反而催化了帝國的滅亡。




 




  一個勵精圖治、殫精竭慮的青年皇帝在短短的十七年馭內,接連頒布了六道罪己詔,向全天下的官員士紳、黎民百姓認錯和謝罪,但是依舊沒有挽救日漸沉淪的 江山社稷,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而同時又是最為孤獨的亡國之君,這位命運多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最終於1644年的一個淒風苦雨的黎明時分,在闖王 李自成率數十萬彪悍的陝西大兵壓境的武力劍鋒逼迫之下,絕望地選擇以自縊的慘烈方式在紫禁城北側的煤山松柏下結束了他痛苦而忙碌的悲情人生,並以自殺行動 向全天下的黎民蒼生下達了他三十四年生命中的最後一次“罪己詔”。崇禎帝殉國之後的持續戰亂和社會動盪竟釀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人道主義大災難,令後 人觀之讀之不免為生活在那個血雨腥風、風雨飄搖的明末戰亂年代的芸芸眾生所遭受的不幸與苦難噓唏慨嘆不已,唉!這可真謂“寧為盛世犬、莫為亂世人”。

  明末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1610—1644),在其一生先後六次向普天之下頒布了罪己詔,這對於一個天貴皇冑、君臨天下的天子而言無疑是一件極其尷 尬和汗顏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崇禎這樣一個剛愎自用、殫精竭慮、乾綱獨斷、勵精圖治的中興之君(崇禎皇帝自詡)而言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然而,他不僅作 到了責備甚至是蒙羞自己的尷尬之舉,而且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頒布罪己詔最多的天子之一,這的確令後人史家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從中折射出了明末的社會矛盾和 治理危機已經演繹發展到了千鈞一發、分崩離析之邊緣的危急時刻,這些威脅巨大的社會危機和禍患痼疾的總爆發終於迫使十分顧及皇帝威儀的崇禎下定決心頒布罪 己詔,以圖削彌天怒人怨,挽回人心,匡扶江山社稷於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之既倒,其用心可謂之良苦矣。但是,由於其自身多疑嬗變和刻薄寡恩的性格缺陷和頭痛 醫頭、腳痛醫腳的求治心切的急噪作風,使得他馭下的朝廷諸臣唯唯諾諾、瞻前顧後,缺乏大戰略的全局觀。崇禎帝政治能力的天然欠缺和外在客觀環境的艱鉅險惡 和錯綜複雜,使得他接手的這個日益衰敗的王朝無法作到力挽狂瀾於既倒,大明朝終於在關外滿清八旗的鐵蹄踐踏和關內中原流民的武裝之雙重軍事夾擊和滾滾洪流 般的刀兵攻勢之壓迫下徹底崩潰了,隨後的頻繁戰亂釀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人道主義大災難,導致中國人口在短短二十年內竟銳減了幾千萬人丁之多。從這個 慘烈的歷史後果的角度上分析,崇禎帝既是朝廷失誤政策的決策者和製訂者,也是明末社會危機中的受害者和犧牲者,他的個人不幸和家庭悲劇也是中華民族的整體 社會的不幸和悲劇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葉,也構成了那個兵荒馬亂、內外交困、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激烈變革年代的苦難標本,成為供後世史家和政客探討和研 究王朝更迭和亡國遺訓的寶貴“化石”,有感於此,特做本文以悼念之,使後來人有避免前車之鑑的頓悟。

崇禎皇帝的第一次罪己詔(頒佈時間:崇禎八年)

  崇禎八年(1635)正月,在中原數省範圍內流竄奔襲經年的陝西農民武裝暴力團伙突然揮師南下,出其不意地一舉攻克明朝中都鳳陽,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的龍興之地,掘朱元璋祖輩之明皇陵並焚毀之,熊熊大火和彌天煙霧持續了數日之久。隨後,朝廷匆忙調集各省精兵八萬餘人在中原地區進行會剿。八月,洪承疇負 責督剿西北,盧像升負責督剿東南,剿滅農民軍之戰事在全國范圍內拉開帷幕。十月初,崇禎帝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難堪的一步,即第一次向全天下頒布“罪己 詔”,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認朝廷的政策失誤及天下局勢的險惡。詔雲:“朕以涼德,纘承大統,意與天下更新,用還祖宗之舊。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虜猖寇起。夫建 州本屬我夷,流氛原吾赤子。若使撫禦得宜,何敢逆我顏行。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無奈誇詐得人,實功罕覯,虜乃三入,寇則七年。師徒暴露,黎庶顛連。 國帑匱絀而徵調不已,閭閻凋攰而加派難停。中夜思惟,業已不勝愧憤。今年正月,复致上乾皇陵。祖恫民仇,責實在朕。於是張兵措餉,勒限責成,佇望執訊殲 渠,庶几上慰下對。又不期諸臣失算,再令潰決猖狂。甚至大軍辱於小丑,兵民敢於無上。地方復遭蹂躪,生靈又罹湯火。痛心切齒,其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 內何時休息!已再留多餉,今再調勁兵,立救元元,務在此舉。惟是行間文武,主客士卒,勞苦飢寒,深切朕念,念其風餐露宿,朕不忍安臥深宮;念其飲冰食粗, 朕不忍獨享甘旨;念其披堅冒險,朕不忍獨衣文繡。茲擇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減膳撤樂,除典禮外,餘以青衣從事,以示與我行間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以寇平 之日為止。文武官也各省察往過,淬勵將來,上下交修,用回天意,總督總理,遍告行間,仰體朕心,共救民命。密約聯絡,合圍大舉,直搗中堅,力殲勁 寇……。”對於一向十分孤傲自負的崇禎帝而言,能下這樣一份措辭深切自責的“罪己詔”,實屬不得已之舉。假如再聯想到他即位之初的中興之夢和躊躇滿志,則 更體會到崇禎親自御筆撰寫此詔書時的痛苦而矛盾的複雜心境溢於言表,可謂危局使然之,實出於亡羊補牢之憂患。

崇禎皇帝的第二次罪己詔(頒佈時間:崇禎十年)

  崇禎十年閏四月,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里、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舊逼糧催科、盤剝百姓,多處地方亦然民怨沸騰、乾柴烈火、一觸即 燃,面對這樣的危局,崇禎帝頭腦十分清醒,可是又無可奈,山高皇帝遠,朝廷中樞對於基層吏治的腐敗也是鞭長莫及、望洋興嘆爾!為此,崇禎帝在久祈不雨時的 《罪己詔》上痛切地說道:"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餘。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徵;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或召買 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勳 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宦滅棄防維,肆侵凌於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 枕!……。" (詳見《明季北略》卷十三)

崇禎皇帝的第三次罪己詔(頒佈時間:崇禎十五年)

  崇禎十五年(1642)新年伊始,崇禎帝在奏對朝臣時格外謙卑地揖拜閣臣周延儒等人,希翼君臣**協力、再圖振興國事之舉。正月,在崇禎帝的默許下, 朝廷派馬紹愉為特使,同關外清庭進行談判,以期減緩明朝腹背受敵的軍事壓力。二月,闖王李自成所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害陝西總督汪喬年。三月、四月,關外 松山等城相繼被清軍攻陷,遼薊總督洪承疇被清軍俘虜,後歸降清廷。五月,李自成所部三圍開封。七月,賢淑聰慧的田貴妃病故,崇禎帝悲痛欲絕、日不思飲、夜 不成寐、痛不欲生。八月,對清庭議和機密被朝臣洩露,朝廷輿論大嘩,迂腐言官大肆抨擊,崇禎帝惱羞成怒,情急之下,竟將無意洩漏國家機密的兵部尚書陳新甲 下獄問斬,明清之間的和談徹底破滅。九月,在李自成所部圍困開封期間,黃河堤潰,開封城被滔滔洪水沖毀,導致幾十萬開封百姓無端喪命,釀成明末巨大人道災 難,李自成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十月,李自成所部在郟縣擊敗明陝西總督孫傳庭部。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劫掠,深入山東腹地,俘獲人口三十餘萬人 丁,殺害官吏數百人。閏十一月辛丑,崇禎第三次下罪己詔,詔曰:“…… 比者災害頻仍,干戈擾攘,興思禍變,宵旰靡寧,實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寬。自今為始,朕敬於宮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視事,務期殲胡平寇以贖 罪戾……”云云。

崇禎皇帝的第四次罪己詔(頒佈時間:崇禎十六年)

  崇禎十六年(1643)年初,闖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二月起,京師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譁變。四月,清軍進犯出塞。五月,張獻忠部攻克武昌, 楚王遇害(被張獻忠殘忍地打入囚籠沉入長江溺死),張獻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權。隨後,內閣首輔周延儒被罷官。六月,崇禎痛心疾首、欲哭無淚,悲憤地向天 下官紳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詔,譴責自己的失德和過失導致生靈塗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紳能夠振聾發聵、共赴國難,鼎立拯救危機重重、病入膏肓的大明王 朝。 <BR><BR>崇禎皇帝的第五次罪己詔(頒佈時間:崇禎十七年)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日,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立國號“大順”。李自成隨即分兵兩路劍鋒指向北京進軍。正月,朝廷拜大學士李建泰為督師, 出京抵禦大順軍,為了鼓舞士氣,崇禎帝隆重地在平台為即將代帝出征的李建泰舉行“遣將禮”。不料,風雲突變,三月,李自成大軍即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崇 禎於倉促之中第五次下詔罪己,崇禎帝在罪己詔中寫道:“……朕嗣守鴻緒十有七年,深念上帝涉降之威,祖宗託付之重……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 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穢,貽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誰任其責?所以使民罹難鋒鏑,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積成丘,皆朕之過也。使民 輸騶挽栗,居送行賚,加賦多無藝之徵,預徵有稱貸之苦,又朕之過也。使民室如懸磐,田卒污萊,望煙火而無門,號泣風而絕命,又朕之過也。使民日月告兇,旱 潦存至,師旅所處,疫蔓為殃,上乾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又朕之過也。至於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議不清,武將驕懦而功不舉,皆朕撫馭 失宜……忠君愛國,人有同心,雪恥除兇,誰無公憤!……”。緊接著,崇禎帝又在罪己詔之外痛心疾首地寫下了下列文字,同樣令人讀罷之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酸 楚痛心之感:“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業,下臨億兆於萬方,十有七載於茲。政不加修,禍亂日至。抑聖人在下位歟?至於天怒,積怨民心,赤子淪為盜賊,良田 化為榛莽;陵寢震驚,親王屠戮。國家之禍,莫大於此。今且圍困京師,突入外城。宗社阽危,間不容髮。不有撻伐,何申國威!朕將親率六師出討,留東官監國, 國家重務,悉以付之。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悉詣軍前聽用,以殲醜類。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云云。崇禎言辭是夠沉痛中 懇,也真正有負疚懺悔的誠心,奈何天下糜爛、敵軍壓境、軍心渙散、大勢已潰,一切為時晚矣。

崇禎皇帝的第六次罪己詔(頒佈時間:崇禎十七年,臨終遺言)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絕望無助的崇禎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當夜酒宴罷後,崇禎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燦、四子永王慈煥逃離皇宮。隨 後,崇禎帝在宮中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女兒,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長女長平公主斷臂重傷,一生賢德的周皇后於坤寧宮自縊。十九日凌晨,天將曙明,崇禎揩御筆太 監王承恩離開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4歲。死時“以發覆面,白袷藍袍白細褲,一足跣,一足有綾襪”,衣上以血指書,崇 禎帝的臨終遺詔這樣寫道:“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乾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聯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 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公元1644甲申年的3月19日這一天,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統治華夏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國祭 日,每逢此日,黃宗羲、顧炎武等明末遺民必沐浴更衣、面向北方、焚香叩首、失聲慟哭。往事如煙,至今已三百六十二年矣,後世人當憑弔之。



作者 Pellaeon (秋風孤劍李鴻章)
標題Re: [問卦] 如果崇禎不上吊自盡會怎樣
時間 Tue Dec 31 01:33:48 2013



※ 引述《lxvince (傻瓜~是你)》之銘言:
: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在那麽多不務正業的明朝皇帝中他算是一位勤於政事,節儉樸素的皇帝,與萬曆那傢伙30多年不上朝比起來,他簡直就是工作狂。但明朝不是毀在萬曆手上,而是在崇禎身上。從清朝給他的謚號:守道敬檢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瑉皇帝就知道後人對他的評價蠻高的
: 崇禎最後在北京城破後殉國在媒山上,可見他不是貪生怕死之人,也算是有guts了!南方尚且有後來的南明與鄭成功,說明還是有機會反殺的。如果他逃到南方歷史會怎樣?
: 記得他說“朕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歷史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 ……
: 或者這是命數吧,國已爛,換誰來都是亡,這對台灣來說是不是前車之鑒呢?


您好 這個問題問我就對了 亡國之君剛好也是我的專業

說來這崇禎 要自殺也不是他願意 當時他也算是走頭無路 不得以而為之

至於是不是亡國之君 這很難說 的確崇禎是認真想搞好國家的

但是他剛愎自用 急切求成 又不信任大臣 且又喜歡事事都在掌握之中

可不是每個人都能運籌帷幄之中 決戰千里之外

且他跟項羽一般 無論如何都不認為自己有錯 認為是文臣的錯 武將的錯 老天的錯 非戰之罪耶

至於諡號 基本上唐朝以後就沒什麼不好的廟號或諡號

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慈禧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難道後人對他們評價比崇禎好到哪去嗎

而明朝亡國之事 我簡單敘述一下 好讓您有個背景瞭解

大凡中國歷代國家滅亡 約有三個原因

一是力役賦稅過於繁重 如秦修長城 隋修運河

二是吏治敗壞政局黑暗 如東漢宦官 明代末期

三是軍閥割據中央無力 如東周末年 唐朝末年

當然這些彼此會交互影響 不能刻意分開來看

明代自然 各方面都免不了遭一點 我從經濟 吏治 政府與社會狀況部分 分說一下

明代中葉之後 人口越來越多 但是田跟工作卻沒有變多

人口持續成長對農村經濟造成壓力 勞動力大量提升卻造成報酬邊際遞減

有興趣可以參看 Daniel Little的《傳統和現代中國的發展陷阱》

與 Mark Elvin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當中有詳細的論述這一塊

總之就是人口太多 反而對生產與科技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

耕田耕半天 每人分到的卻僅僅夠來果腹 人力便宜 就不會想發展省力裝置 科技停滯


再者 關於吏治的部分 大家傳統認為明代官僚超級窮的印象 並不正確

以往常有人說 明代貪汙是因為錢不夠 薪水不夠

實際情況 可以參看維基百科這邊的敘述 http://ppt.cc/ANYk


相同的白銀 在明清二代 購買力是不同的

在1840首次鴉片戰爭以前 中國的白銀都是淨流入 越來越多

於是相反地 購買力是越來越低

既然如此 那為何一堆官還要貪汙呢

因為薪俸雖然夠 也只夠讓官員一家四到六口過的不錯

舉例來說 如果當今聖上月俸只給十萬 他們一家也不會餓死

但要買車買房買錶買地什麼的 就遠遠不夠了 古代官也是這個道理

古代有地位的 通常妻妾成群 奴僕眾多 那一點薪水當然不夠你包二三四五六奶

再者古代很注重家族觀念 你當官 多半是家族培育出來的

當初學費 路費 報名費 伙食費 可能多少都受過接濟幫助

現在發達了 該你盡盡義務 要回饋鄉里 周濟鄉親 一堆人會找你來借錢幫忙週轉等等

這麼一來 薪水當然不夠 只好貪污了


政府方面 明代政府機關很神奇 常有人說明代皇權高漲什麼的

事實上 自太祖廢相以下 六部的權力其實更是提升 同時建內閣作為新的輔政機構

內閣與六部 成為制約皇權的新工具

不僅如此 明代的監察體制更是邁向一個高峰

屬於皇帝的錦衣衛 東西廠之外

中央有六科 都察院 地方有巡撫、巡按和地方按察司 來彈劾糾舉大小官吏

需要注意的是 巡撫一開始並不是常設官職 到清代才成為常設地方首長

而明代的官僚 絕對不是無用的 相反的 其功能大到皇帝也無可奈何

地方事務 律令 政策乃至兵事 外交 底下官員都幫你規劃好

統一由內閣首輔票擬(寫成建議)好交給皇上 皇帝只要拿紅筆批准即可

後期皇帝又常常曠職罷工 不務正業 國家機器之所以可以運作 也是由此

一些皇帝就像對岸人大代表會 蓋蓋章就好 反正皇帝沒興趣 也懶的管

而有些皇帝 甚至還會跟大臣嘔氣 而大臣也不甘示弱 群起抗議

哪天皇帝作了哪件事情 不合禮儀或聖人教化 馬上一堆奏摺進言

即使是想換皇后之類的 也不能說是皇帝自家事 天子的家事就是天下的事

百官們擺著更多事情不理 天天上奏指責皇帝 勸諫皇帝

想像一下每天打開信箱幾百封垃圾郵件 就不難理解皇帝的困難

甚至有時候 糾團給你跪 給你上進言 天天求天天哭

而你頂多把他們貶一貶 太過分的殺一殺 殺完一批又來一批

中國古代有些士人 被殺反而還覺得是光榮

而且沒有官僚 皇帝 國家 政府怎麼運作

如此一來 反倒是皇帝背了一個氣挾量窄 濫殺賢良的罪名

於是後來的萬曆乾脆不上朝 不批奏摺 算是一種消極的抗議

皇帝沒有官僚們 政令不行 官僚沒有皇帝批准 一樣許多事情運作不起來

萬曆末年 一堆官職空缺了沒人補 犯人沒送審 該處死沒處死 各種擺爛

反正就是對耗 國家機器漸漸陷入空轉危機


至於社會狀況 其實跟台灣現在挺像的 就是有錢屌就大

以前中國社會 在衣著 交通 住屋 言行等等

依據你的身分不同高低 有不同的規定 然而到了明代 全都亂套

工商業發展造成貧富差距 商人的地位也漸漸抬頭

就有人打破傳統 提出奢侈可以讓大家有工作

也就是富人多花錢 才能創造就業機會

這樣說是沒錯 但是中國的富人不是拿錢去滾錢 間接影響所謂工業革命的發展

中國人賺到錢 通常就是想到儲蓄跟置產 買房買地

而明後期天災較多 許多自耕農過不下去 只好賣田作佃農

佃農問題日益嚴重 錢都拿去兼併土地了



總之 以上這幾點到崇禎時候 已經糜爛透頂

明代在萬曆年間 已經走到一個高峰 之後無論往哪走都是下坡路

即使李自成被剿滅 袁崇煥沒死 崇禎未亡 也只是拖延一些時間

滿清不滅明朝 明也會亡於他人手中 政權的替換是無可避免的

只是是淪於異族統治 又或者換一個漢人來以天下為己物

而之所以這麼多人要反清復明 大多數還是跟種族與辮子有關

換一個漢族王朝 情況應該就不會這麼激動


而不得不說 崇禎死前 是非常孤單與可憐的

崇禎十七年 三月一日 大同失陷 以現在台灣來說好了 大家比較有感覺

三月一日 共匪登陸高雄港

三月六日 共軍打到台中

三月十六 共匪攻下桃園 行政院長率軍出征失敗 被俘

三月十八 共匪包圍雙北 各院院長 各部部長投降

本來崇禎還有密謀遷都 議和 被戳破又假裝沒這些事情 硬是要撐面子

三月以來 半個月中 崇禎待在北京城裡 天天接到李自成又打下哪裡 哪裡又失陷

一個又一個親手派任的官吏 太監竟然不戰而降 毫無反擊之力

敵人越打越近 派出的大學士要去前線防守 竟然被當地縣府拒絕開城

崇禎除了怒氣 嘆氣 苦氣之外 也是毫無辦法

直到最後一天 北京被包圍時 他在宮中喝酒 嘆氣說 我的百姓 要痛苦了

當天晚上 在太監的陪伴下 想逃到皇親國戚 或大臣家中 挨家挨戶敲門 竟沒人願意開門

搞到快天亮 回到宮中敲大鐘招集百官 還是沒有一個人出現

最後無奈之下 上了煤山 上吊自殺

何等的無奈與悲哀


綜觀現在台灣 其實跟明清盛世相去也不遠 問題也相似

若是處理不好 恐怕真有不忍言之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應力派保健推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